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4|回覆: 2

[其他] 厲以寧死了,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會怎麼想?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3 12: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厲以寧死了,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會怎麼想?
精英媒體,掀起了歌頌緬懷之風,什麼『厲股份』、『厲民營』、『厲城鎮』、『厲非均衡』、『改革先鋒』的高調稱頌紛至沓來;什麼『經世濟民』的經濟學家;【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者之一;『可以不說話,但不要說假話』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孫冶方經濟學獎』、『金三角』獎獲得者;沒有他,我們在很多領域可能還處於摸索和猶疑中的中國改革的推動者、踐行者;中國最著名、最能影響決策的經濟學家之一,培養了一大批積極推動改革的人才;一位視角獨特的西方經濟學家;歷經風雨波折而本色不改的一代學人……
如喪考妣般的歌功頌德,讓小兵頭皮發麻,長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當然,在喧囂聲的背後,小兵也看到了微弱的但經久不息的反對之聲:
1、厲以寧說:『為了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他還說:『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在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
這些話,折射出厲以寧的階級立場!如果您了解國有企業被賣,老工人下崗後的悲慘生活,您一定不會喊出:『厲以寧永垂不朽』。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段歷史,隨着大量國企消失,城市職工大量下崗,或被賣斷工齡,或被迫提前退休,有保障的就業機會大量減少,職工工資和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與此同時,少數人的確富了起來!厲以寧的確很懂西方經濟學,但他的立場未必站在廣大人民群眾這邊。
2、厲以寧不能稱為『中國的經濟學家』,只能稱為歐美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搬運工,他從來沒有提出什麼創新型的經濟理論。
3、厲以寧曾把自己的30年,歸結為四件大事:參與立法、推動股份制改革、扶貧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1980年4月,厲以寧第一次提出股份制來解決就業問題,這對後來國有企業股份制的推行以及證券市場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1986年,厲以寧在北京大學『五四』科學討論會上說:經濟改革的成功並不取決於價格改革,而取決於所有制的改革。厲以寧認為,產權改革是最重要的,而產權改革就要通過股份制來實現。這實際上就是私有化改革,就是要徹底地把『公有制經濟』轉化為『私有制經濟』。從90年代的國企改革,到後來的股權分置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再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確權的改革,我們到處看到了厲以寧的影子。
4、厲以寧參與起草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在他的堅持下,最終通過的法律中加上了一條:可以股份合作經營。新世紀,厲以寧提出的對農村改革措施包括:允許農村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允許農民宅基地的置換;允許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抵押;資本下鄉。小兵的眼前跳躍出了中學歷史教課書中經常出現的那些詞語:『土地兼併』,『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厲以寧認為:土地確權以後,農民願意以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把土地流轉出去,可以讓地下金融走向地上。這一觀點,也是延續了他當年『一確就靈』經驗。只是當年國企工人的代價,是否也會同樣會落在幾億農民的身上呢?
5、厲以寧說:『無民不穩,無民不富,無民不活』,只可惜,這個『民』不是工人、農民等勞動群眾,而是民營企業主。厲以寧說,民營企業解決了就業,貢獻了財稅,擴大了出口,所以『不要妖魔化民營企業家』,要推動出台非公經濟36條。
6、厲以寧在改革時瞄準所有制問題,在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時,又迴避了所有制問題,只盯着分配方式。他說,要搞第三次分配,吸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由私人捐資建立的各種非贏利性的基金會應該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則是要在所有制問題上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其實,這些觀點也明確反映出了厲以寧本色:為富人服務。厲以寧說:我要為富人說話,不是為了討好富人。今天有些人罵富人,好像是給窮人出氣,其實他們是害了窮人。
7、厲以寧說:『中國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他為此提出了老大老二的理論,認為富人和窮人原來都是一家子,窮人應該將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舊衣,天經地義。厲以寧還說,通過稅收來『劫富濟貧』是錯誤的,無助於窮人脫貧。厲以寧在做客強國論壇時,曾提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創新性理論』:中國的窮人不應叫窮人,而應該稱為『待富者』。
8、厲以寧說:『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
厲以寧提出了『新基尼係數理論』,把農村和城市分開計算,這樣中國貧富分化就不嚴重了。這不就是為了數字好看,發明出的自欺欺人的理論嗎?
9、厲以寧建議取消所謂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福利,他認為人們如果沒有危機感了,就不好好工作。
10、2001年初,厲以寧要求『像愛護嬰兒那樣愛護股市』,因為股市不僅是『厲股份』的發跡之所,而且也是他的發家之地。當年很多人提出,要求徹查『厲以寧家族暴富』問題。
11、面對許多工人總是留戀毛時代和公有制,厲以寧一面批判計劃經濟沒有優越性,一面又公開提出:『公眾持股的股份制』就是一種新公有制。2006年,厲以寧就說過:混合所有制就是『新公有制』。那麼,毛時代的計劃經濟真的沒有優越性嗎?請看看這本【光輝的成就】,看看在新中國成立三十五年之際,各部局對工作成就的回顧吧:
12、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今天,中國絕大多數老百姓已經看透了借改革而暴發成億萬富豪的『精英』究竟是什麼人,也更加理解了他們那些『代價論』、『犧牲公平論』、『殺貧養富論』、『吐痰論』、『取消勞保福利論』、『貧富分化不夠論』等等『理論』究竟是什麼貨色了。厲以寧從來不提社會主義的方向,他鼓吹的是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

趙委 發表於 2025-7-22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厲以寧經濟思想的歷史定位與當代反思

厲以寧先生逝世引發的輿論分歧,實則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中國社會思想分野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當代經濟學界的重要人物,厲以寧的學術思想與實踐影響確實需要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加以審視。

從學術貢獻而言,厲以寧推動的股份制理論在1980年代具有突破性意義。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僵化的背景下,他提出"所有制改革是經濟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為突破傳統體制束縛提供了理論依據。其參與起草【證券法】等市場經濟基礎性法律,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轉型進程。這些學術活動應當被視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思想探索,而非簡單的"西方理論搬運"。

然而必須指出,厲以寧經濟思想中隱含的"代價論"值得商榷。所謂"必須犧牲一代人"的表述,不僅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相悖,更反映出部分改革設計者對民生代價的輕視。歷史證明,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職工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這些制度缺陷造成的後果至今仍在部分群體中留有傷痕。

從更深層的理論視角看,厲以寧倡導的股份制改革在實踐中往往演變為私有化進程,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強調的"公有制主體地位"存在張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已揭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當股份制改革偏離了"勞動者聯合體"的本意,而成為資本集中的工具時,必然導致社會分化的加劇。

當代中國經濟思想界需要建立更加辯證的評價體系:既要承認市場化改革對解放生產力的歷史作用,也要清醒認識到單純效率導向的改革觀局限。孔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終究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歸依。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當避免簡單二元對立。真正的學術紀念,不在於歌功頌德或全盤否定,而在於汲取經驗教訓,推動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化創新,構建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或許是對待厲以寧學術遺產最為理性的態度。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23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厲以寧經濟思想的歷史定位與當代反思

厲以寧先生逝世引發的輿論爭議,實則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分歧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倡導者,厲以寧的經濟思想確實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從學術史角度審視,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西方產權理論引入中國改革實踐,提出"所有制改革優先論";二是系統構建了股份製作為公有制實現形式的理論框架;三是在轉軌經濟學領域提出了"非均衡發展"的分析範式。這些理論創新在特定歷史階段具有突破思想禁錮的進步意義。

然而必須指出,任何經濟理論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厲以寧主張的"犧牲一代人"論調,本質上反映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創造性破壞"的迷思。歷史證明,這種將效率絕對置於公平之上的改革路徑,雖然短期內促進了經濟增長,但也造成了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弱化等結構性問題。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資產流失、職工權益受損等現象,確實與理論設計的理想狀態存在顯著偏差。經濟學說史告訴我們,亞當·斯密在強調市場"看不見的手"時,同樣重視"道德情操"的調節作用。厲以寧理論體系的局限性,恰恰在於過度強調產權改革的單線突進,而忽視了社會保護體系的同步構建。

從學術源流考察,厲以寧的經濟思想主要承襲了科斯產權學派和東歐轉軌經濟學理論,確實具有明顯的理論移植特徵。但也要看到,任何後發國家的經濟理論創新都必然經歷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過程。問題不在於借鑑西方理論,而在於如何實現本土化改造。中國改革的複雜性在於,它既要突破計劃經濟的桎梏,又要避免陷入"市場原教旨主義"的陷阱。在這個意義上,對厲以寧的評價應該避免簡單二元對立——既不應全盤否定其衝破思想禁區的歷史貢獻,也不宜迴避其理論應用於中國特殊國情時產生的實踐偏差。

當代中國經濟學的使命,是要超越"市場萬能"與"計劃至上"的形而上學對立,構建既能促進效率又能保障公平的理論新範式。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最終要以其理論是否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標準。在這個維度上,我們既要承認厲以寧在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的思想啟蒙作用,也要清醒認識到單純產權改革路徑的歷史局限性。中國經濟學的真正成熟,必將建立在對各種理論遺產的辯證揚棄之上,最終形成與中國發展階段相適應、與人民根本利益相契合的理論體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