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2|回覆: 2

[道學研究] 【鹽鐵論】卷7非鞅詩解1大夫:鹽鐵之利益國利民文學:利取於民鹽鐵苦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 19: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7非鞅詩解1大夫:鹽鐵之利益國利民文學:利取於民鹽鐵苦民
題文詩: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內立法度,嚴刑罰飭,

政教奸偽,無所容也.外設百倍,之利內收,

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

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

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

鹽鐵之利,所以佐民,之急而足,軍旅之費,

故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

無害於人.百姓何苦,文學何憂?文學曰昔,

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

百姓睏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

且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一取,之於民間,

謂之百倍,此計之失.無異愚人,反裘負薪,

愛其毛不,知其皮盡.李梅實多,來年為衰,

新谷熟者,舊谷為虧.自天地也,不能兩盈,

況人事乎?故利彼者,必耗於此,猶陰陽之,

不並曜也,如晝夜之,有長短也.商鞅峭法,

長利秦人,不聊生相,與哭孝公.吳起長兵,

攻取楚國,人搔動相,與泣悼王.其後楚國,

日危秦國,日以弱故,利蓄怨積,地廣禍構,

惡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

不苦之也?今商鞅之,冊任於內,吳起兵用,

於外行者,勤路居者,匱乏於室,老母號泣,

怨女嘆息;文學也者,雖欲無憂,其可得也?

【題解】非,非難。鞅,商鞅,戰國時衛人,姓公孫氏,我國著名的法家人物。商鞅相秦孝公,實行變法,秦國富強。封於商,號商君。孝公死,為反對派所殺害。本篇描述會議雙方對於商鞅變法的評價。文學認為,秦之亡天下,由於鞅之變法;大夫則認為秦之王天下,由於鞅之變法。一是一非,立場截然不同。著者桓寬也是對商鞅持否定態度的,因而以【非鞅】為本篇的標題。
【原文】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
  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是以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於國,無害於人。百姓何苦爾,而文學何憂也?
  【注釋】飭:整頓。政教:政令和教化。
  完飾,完備整齊。
  攘:奪取。斥:開拓,擴大。
  『用』上原無『利』字,今據【通典】十引補。
  西河:指黃河以西的地方,即當時秦國統治的疆土。
 【譯文】大夫說:從前商鞅作秦國丞相的時候,對內製定了法令制度,嚴明了刑罰,整頓了政令和教化,使奸惡作偽的人無處藏身,對外採取了許多增加國家收入的措施,內向開發山川的事業徵稅,因而國富民強,農具和兵器完備,物資儲備充足有餘。因此去征服敵人,攻打敵國,奪取土地,開拓疆域,不必向百姓徵收賦稅而軍隊的給養就很充足。由於財物用不完,所以百姓不感到困難,把國土擴大到黃河以西,百姓也不覺得勞苦。如今鹽、鐵官營的好處,正是為了幫助解決百姓的急需,滿足軍隊的用項,努力積蓄物資財富以防備不足,鹽、鐵官營的好處很多,既有利於國家,又無害於個人。老百姓對它有什麼愁苦,你們文學又何必憂慮呢?
【原文】
  文學曰:昔文帝之時(1),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睏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且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一取之民間(2),謂之百倍,此計之失者也。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3),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夫李梅實多者,來年為之衰,新谷熟者舊谷為之虧。自天地不能兩盈(4),而況於人事乎?故利於彼者必耗於此,猶陰陽之不並曜(5),晝夜之有長短也。商鞅峭法長利(6),秦人不聊生,相與哭孝公(7)。吳起長兵攻取(8),楚人搔動(9),相與泣悼王。其後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積,地廣而禍構,惡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也?今商鞅之冊任於內(10),吳起之兵用於外,行者勤於路,居者匱於室,老母號泣,怨女嘆息(11);文學雖欲無憂,其可得也?
  【注釋】(1)『昔』原作『蓋』,今據【通典】十引校改。
  (2)一:完全,都的意思。
  (3)反裘負薪:古人穿皮衣,毛在外為正,毛在里為反。這裡指的是反穿皮衣背柴,把皮板磨壞了。這是我國秦、漢時常用喻言,見【新序·雜事二】及【漢書·匡衡傳】。

(4)自,即使。盈,充滿。天地不能兩盈:是說天和地是對立的,天多地就少,地多天就少,天地兩方面不可能同時都是滿滿的。
  (5)陰陽:指月亮和太陽。曜:照耀,照亮。
  (6)峭法:嚴刑峻法。長利:崇尚財利。
  (7)哭孝公:未詳所出。蓋文學的誣罔之辭,和下文所言『秦日以弱』云云,都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
  (8)吳起:戰國時衛人,初為魯將,後事魏文侯為西河守。文侯卒,子武侯聽信讒言,起去魏奔楚,為楚悼王相。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養戰士,務在強兵。悼王死,起為貴族大臣所殺害。事見【史記·吳起傳】。
  (9)搔:同『騷』。騷動,擾亂,不安定。
  (10)冊:同『策』,計謀,策略。
  (11)怨女:指由於男子多從軍在外,到了年齡還未能結婚的女子。
  【譯文】文學說:從前在漢文帝的時候,沒有實行鹽、鐵官營,而百姓富足;現在實行了鹽、鐵官營,百姓反而窮困不足了,沒有見到鹽、鐵官營的好處在哪裡,相反卻見到它的害處了。況且這種利益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長出來的,完全取自於民間,還說有百倍的好處,這種策略是很錯誤的。這就跟愚蠢的人反穿皮衣去背柴一樣,把毛朝里,為的是愛護皮衣的毛,可不知道把反板都磨壞了。今年李子樹、楊梅樹的果實結得多,來年就結得少,新穀子成熟了,陳穀子也就要吃完了。即使天地間也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更何況人間的事情呢?所以,對那方面有利的事,就必然對這方面有害,就像日月不能同時照耀大地,白天和黑夜有長有短一樣。商鞅嚴於刑法,崇尚財利,使得秦國人無法生活下去,一起到秦孝公那裡去啼哭。吳起興兵打仗,攻城掠地,使得楚國人心騷動不安,一起到楚悼王那裡去哭泣。從此以後,楚國一天比一天危急,秦國一天比一天衰弱。所以,國家的財物雖然積蓄多了,而百姓的怨恨也隨着加深了;地域雖然擴大了,而禍患也隨着構成了。這怎麼能說財富使用不完而百姓不知道困難,疆土擴大到黃河以西而百姓並不受痛苦呢?現在你們對內採取商鞅的策略,對外像吳起那樣興兵打仗,結果使服役的人常年在外奔波勞累,在家裡的人缺吃少穿,老母痛心地哭泣,妻子悲傷地嘆息;我們文學雖然不想發愁,那又怎麼能夠辦得到呢?
發表於 2025-3-25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七【非鞅】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代經濟政策之爭鋒。大夫持國策視角,盛讚商鞅"內立法度,外收山澤"之制,謂鹽鐵官營可"不賦百姓而師以贍",其論核心在於以國家統制經濟實現"器械完飾,蓄積有餘"的強國目標。此說承襲法家"利出一孔"思想,將鹽鐵之利視為"有益於國,無害於人"的理財良方。

文學則立足民生,以文帝無鹽鐵而民富為對照,指斥當代"一取之於民間"的聚斂本質。其言"反裘負薪"之喻,深刻揭示竭澤而漁的治理危機;"李梅實多,來年為衰"的農諺,更暗合【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辯證智慧。尤其"陰陽不並曜"之論,以天道喻人事,闡明國與民利不可兼得的深層矛盾,其思想脈絡直承儒家"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民本傳統。

二者之辯實為管仲"官山海"與孟子"王道"思想的漢代迴響。大夫所見在富國強兵之效,文學所憂在傷民耗本之害。太史公評商鞅"刻薄少恩",正可為此章註腳。鹽鐵之議的本質,乃是對國家治理中"法"與"仁"、"利"與"義"如何平衡的永恆詰問。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5-1 0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非鞅】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代經濟政策與治國理念之縮影。大夫盛讚商鞅"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的治國方略,稱其鹽鐵專營之策"國富民強,器械完飾",此論源自法家"富國強兵"之核心主張。商君"利出一孔"(【商君書·弱民】)的集權思想,確使秦"蓄積有餘",然文學斥其"利取於民"致"百姓睏乏",二者分歧實關涉國家治理中"效率與公平"的永恆命題。

考商鞅變法之要義,在於通過"壹賞、壹刑、壹教"(【商君書·賞刑】)構建高度集中的資源調配體系。大夫所稱"不賦百姓而師以贍",實為"寓稅於價"的財政智慧,此即【管子·海王】"官山海"之遺法。然文學以文帝時期"無鹽鐵之利而民富"相較,揭示"利彼者必耗於此"的分配困境,暗合【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均衡思想。其"反裘負薪"之喻,恰指政策設計中目標與手段的悖反——表面愛民之政,反成剝民之具。

更深層觀之,雙方對商鞅評價之歧異,實反映漢廷對秦政遺產的矛盾態度。大夫強調"器械完飾"的強國效能,乃承襲秦制"事功"傳統;文學則從"李梅實多,來年為衰"的循環論出發,警示過度汲取民力的系統性風險。司馬遷評商鞅"天資刻薄"(【史記·商君列傳】),正與文學"商鞅峭法長利"之說呼應,揭示嚴刑峻法與民本倫理的緊張關係。

鹽鐵之議的本質,是統治技術與社會倫理的博弈。大夫所持乃"工具理性",關注政策實效;文學秉持"價值理性",追問民生疾苦。二者如"陰陽之不並曜",恰構成傳統治國術的二元張力。今人審視此辯,當知任何經濟政策皆需在"富國"與"富民"間尋求動態平衡,此即【鹽鐵論】留給後世的政治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