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3|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6始靜終獵始義終詰傲長欲縱樂極志滿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 17: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6始靜終獵始義終詰傲長欲縱樂極志滿題文詩:
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
陛下內除,畢弋物外,絕畋獵源.數載之後,
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
遂使盤游,之娛見譏,於百姓也,鷹犬之貢,
遠及四夷.或時教習,田獵之處,道路遙遠,
侵晨而出,入夜方還.君以馳騁,為歡莫慮,
不虞之變,事之不測,其可救乎?此其漸不,
克終七也.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忠事君.
然則君之,待臣義不,可薄陛下,初踐大位,
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咸思竭力,
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外官充使,
奏事入朝,思睹闕庭,將陳所見,欲言之則,
顏色不接,欲請命又,恩禮不加,間因所短,
詰其細過,雖有聰辯,之略莫能,申其忠款.
如此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難乎?
此其漸不,克終八也.虛情假義.古人有云: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
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賢以為,深誡陛下,
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恆若不足.
頃年以來,微有矜放,恃功業大,意蔑前王,
負聖智明,心輕當代,此傲之長.欲有所為,
皆取遂意,縱或抑情,從諫終是,不能忘懷,
此欲之縱.志在嬉遊,情無厭倦,雖未全妨,
政事不復,專心治道,此樂將極.今率土安,
四夷款服,遠勞士馬,問罪遐裔,此志將滿.
狎者阿旨,而不肯言;遠者畏威,而莫敢諫,
積而不已,將虧聖德.此其漸不,克終九也.
【原文】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除畢弋之物①,外絕畋獵之源。數載之後,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於百姓,鷹犬之貢,遠及於四夷。或時教習 之處,道路遙遠,侵晨而出,入夜方還。以馳騁為歡,莫慮不虞之變,事之不測,其可救乎?此其漸不克終七也。

【注釋】

①畢弋之物:捕鳥狩獵的器具。
(2)盤游:遊樂。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引【書經·五子之歌】:乃盤游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譯文】
陛下當初剛剛即位的時候,凡事只求清靜,內心沒有嗜欲雜念,丟掉打獵的網、箭等工具,不再想打獵的事情。但幾年之後,這條戒律被廢除了,雖然不像太康那般縱情無度,在洛陽打獵十旬都不返回,但還是給老百姓留下了諷刺的話柄。比如,陛下不遠千里,向邊遠異族徵求打獵用的老鷹和獵狗。還有打獵的地方太遠,需要披星戴月,早出晚歸。陛下以騎馬打獵為樂事,不考慮是否會有意外的變故發生,如果真有不測,還可能挽救嗎?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七。

【原文】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然則君之待臣,義不可薄。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闕庭,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間因所短,詰其細過,雖有聰辯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 泰,不亦難乎?此其漸不克終八也。

【譯文】
孔子說:『君主對臣下以禮相待,臣下對君主盡職盡忠。』所以,君主對臣下不能夠薄情寡義。陛下初登皇位的時候,能夠禮賢下士,君主的恩德由上至下,臣子都感受到了陛下的仁義。臣子的忠義之情由下至上,都願意為朝廷不遺餘力地進獻自己的赤膽忠心。然而近年來,君臣之義卻遭到忽略。有京城外的官員入朝奏請政事,看到朝廷上這種情況,想明言指出,又擔心這會使君臣雙方的關係更不融洽,所以欲言又止,或者想自願請命,但朝廷又不行賞賜,不給予相對的禮遇,這些人無奈之下只得罷休。皇上有時因為臣子有些缺點,就怪罪他們,責備得過細過煩,臣子雖然能言善辯,也無法為自己的一腔忠誠申述。如果這樣,還希望君臣上下同心,水乳交融,不是很困難嗎?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八。

【原文】

古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賢以為深誡。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恆若不足。頃年以來,微有矜放,恃功業之大,意蔑前王,負聖智之明,心輕當代,此傲之長也。欲有所為,皆取遂意,縱或抑情從諫,終是不能忘懷,此欲之縱也。志在嬉遊,情無厭倦,雖未全妨政事,不復專心治道,此樂將極也。率土安,四夷款服,仍遠勞士馬,問罪遐裔①,此志將滿也。親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遠者畏威而莫敢諫,積而不已,將虧聖德。此其漸不克終九也。

【注釋】

①問罪遐裔:到邊遠的地方去征討。

【譯文】
古話說:『驕傲不可以滋長,欲望 不可以放縱,快樂不可以過度,志向不可以太高。』這四句話所包含的道理,為以前的君主帶來了福祉,讓通達的賢才深以為戒。陛下在貞觀初期,對政務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委屈自己以保全別人。可是近年來,開始顯露出驕傲自滿的情緒,依仗宏大的功業,蔑視以往的君主,自認為具有聖明的智能,輕視當代俊才,這是驕傲滋生的表現。做事情隨心所欲,有時即使克制自己的私慾接受了臣子的建議,也終究是意難平,這是欲望放縱的表現。陛下喜歡嬉遊,樂此不疲,雖然沒有完全妨礙政務,但對政務已不再專心致志,這是逸樂過度的表現。現在四海歸心,天下太平,可是朝廷仍然興師動眾,不斷討伐邊遠地區的異族,這是志得意滿的表現。長此以往,將使諂媚者只會順從聖旨不講真話,而被疏遠的人,會因為害怕觸犯龍顏而噤若寒蟬。這樣勢必會削減陛下的聖德。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九。
白定 發表於 2025-5-6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終如始:貞觀之治的守成之道】

【貞觀政要】卷四十所載魏徵諫言,實為帝王守成之龜鑑。其論太宗「漸不克終」七至九事,直指人君「靜躁」「義利」「傲欲」之變,可謂深諳治道興衰之機。今就原文要義,析而論之。

一、靜躁之變:從清心寡欲到盤游無度
太宗初踐祚時,「高居深視,事惟清靜」,罷畢弋、絕畋獵,顯「無為而治」之旨。然數載後「或過三驅之禮」,致「盤游見譏於百姓」。此變實合【尚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之戒。魏徵引「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非僅勸君節慾,更暗喻「君心一動,天下風從」之理。蓋田獵之娛,非獨勞民傷財,尤易啟「不虞之變」。昔漢文帝罷露台以惜百金,唐太宗豈可忘初心乎?

二、君臣之際:由推誠待下至苛責細過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孔門綱常之要。貞觀初年,太宗「敬以接下」,故臣工「咸思竭力」;而後「詰其細過」,致「聰辯莫申忠款」。魏徵此論,直指「上下交而志同」之基在於君禮。昔齊桓公問政於管仲,對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今太宗以細過責臣,恰似「維絕則傾」,焉能求「君臣交泰」?司馬光【資治通鑑】評貞觀之治「主明臣直」,正賴此道,而後世之衰,亦肇因於此。

三、傲欲之戒:從孜孜求治到志滿意得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魏徵引古訓以警太宗,實為「持盈保泰」之要。貞觀初年「屈己從人,恆若不足」,恰合【周易·謙卦】「謙尊而光」之義;而後「恃功業大,心輕當代」,則蹈【老子】「自伐者無功」之弊。尤可惕者,「問罪遐裔」之舉,顯見「志將滿」之危。昔秦始皇一統六國而矜伐不休,終致土崩;太宗以「聖智」自居,豈非重蹈覆轍?魏徵所謂「積而不已,將虧聖德」,誠如晨鐘暮鼓。

結語
【慎終】一章,非獨論太宗之失,更為萬世君人者立鏡。歐陽修【新唐書】稱:「征之諫,太宗之明,兩得之也。」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守成之難,正在於「漸」。魏徵以「九漸」為諫,實欲太宗常懷「朽索馭馬」之心。今讀其文,猶見其「詞強理直」之風,而「居安思危」之訓,千古同慨!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匯【尚書】【周易】【老子】之旨,結合貞觀史實,剖析魏徵諫言深意。語言力求簡古,符合國學論述規範,未逾800字之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