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5始近君子終近小人始朴終靡賢者日疏佞者日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 17: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5始近君子終近小人始朴終靡賢者日疏佞者日進
題文詩: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蘭芷鮑魚,與之俱化,
慎乎所習,不可不思.貞觀初,砥礪名節,
不私於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
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
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
見其非也,遠之則莫,知其是也;莫知其是,
不間自疏;不見其非,有時自昵;昵近小人,
非致理道;疏遠君子,豈興邦義?此其漸不,
克終四也.與惡人居,久不聞臭,與之化矣.
: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
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犬馬非其,
土性不畜,珍禽奇獸,弗育於國.貞觀初,
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朴還淳.頃年以來,
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珍玩之作,
無時能止.上好奢靡,望下敦樸,未之有也.
作滋興,而求豐實,其不可得,亦已明矣.
此其終不,克終五也.農本商末,本立道生.
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
取其所長,恆恐不及.近歲以來,由心好惡,
或眾善舉,而用或一,棄之,或積年任,
而用或一,朝疑而遠.行有素履,事有成跡,
所毀之人,未必可信,所舉,積年之行,
不應頓失,於一朝也.君子之懷,蹈仁義而,
弘大德也;小人之性,好讒佞而,以為身謀,
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
守道者其,日疏干求,者日.所以大臣,
人思苟免,莫能盡力.此其漸不,克終六也.

【原文】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蘭芷鮑魚,與之俱化①,慎乎所習 ,不可不思。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於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則不間而自疏;不見其非,則有時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遠君子,豈興邦之義?此其漸不克終四也。
【注釋】

①蘭芷鮑魚,與之俱化:蘭芷,香草。鮑魚,鹽漬之魚,味咸臭。【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意謂長期親近什麼人,就會變成什麼人。

【譯文】
君子立身為人,成敗的關鍵之一在於所處環境的影響,入芝蘭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每個人要受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對於習慣不可不慎重,不可不深思。陛下在貞觀初期,勵精圖治,注重名節,不存私慾,樂於施與,親近重用君子,疏遠貶斥小人。現在卻恰恰相反,親近小人,疏遠君子。疏遠君子,是敬而遠之;親近小人,是輕信重用。太近就看不到別人的缺點,太遠就不知道別人的正確。不知道君子的正確,其結果不是有意離間就是會自然疏遠君子;不辨小人的缺點,那麼就會主動去親近他們。親近小人,不是治國之道;疏遠君子,就能夠使國家興盛嗎?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四。

【原文】

【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弗育於國。』陛下貞觀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朴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珍玩之作,無時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作滋興①,而求豐實,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終不克終五也。【注釋】

①滋興:繁興。

【譯文】
【尚書】說:『不做徒勞無益的事來妨礙有益的事,大功才會告成;不要用奇珍異寶來迷惑人們的心靈,使他們輕賤日常之物,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知足。狗、馬這些家畜不是因為本性會被馴服而不被飼養(家畜如果不是適應於本地水土的不飼養),而珍禽異獸則因為自然的野性所以才不會出產在國內(珍禽異獸,國內不飼養)。』陛下在貞觀初期,仿效堯、舜,棄絕金銀珠寶,返璞歸真。可是近年來,獵奇之心日起,奇珍異寶之類中原罕見之物,源源不斷地從偏遠的異域運送過來。皇上自己嗜好奢侈品,卻希望黎民百姓保持淳樸的民風,這怎麼可能呢?朝廷不為民造福(奇巧末業興盛,不以農為本),卻奢望國富民強,很顯然這是辦不到的。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五。

【原文】

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恆恐不及。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①,事有成跡,所毀之人,未必可信於所舉,積年之行,不應頓失於一朝。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苟免,莫能盡力。此其漸不克終六也。【注釋】

①素履:即素行,一貫的作為。

【譯文】
貞觀初期,朝廷求賢若渴,只要有人推舉好的人才,都能夠信任並加以任用,讓他們發揮長處,唯恐錯失人才。但近年來,在任用人才上顯得隨心所欲。對於人才,朝廷或者因為許多人共同推薦而任用他,或者因為個別人的詆毀而罷免他,或者根據多年的政績而任用他,或者因為一時的懷疑而疏遠他。一個人的行為處世有自己的原則,受人詆毀的人,未必真的行為不端,多年形成的品行,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全改變。君子有自己的襟懷,他們行仁義之事而弘揚道德;小人也有自己的品行,他們喜好用讒言中傷別人從而為自己謀取私利。陛下不明察事情的根源,就輕易賞罰,這樣做,會使堅守君子之道的人日漸疏遠,而讓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逐漸得逞。所以現在大臣們都在考慮如何才能保全性命和官職,沒有誰再願意為國盡職盡忠。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六。
小滄 發表於 2025-7-15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終如始:論貞觀政要之君子小人消長辨】

【貞觀政要】卷四十所載「慎終」之論,實為帝王心術之要樞,亦為士人立身之明鏡。其言「始近君子,終近小人;始朴終靡,賢者日疏,佞者日進」,直指治道興衰之機微,非獨為唐太宗惕厲,亦足為後世千秋警策。

一、所染之效:環境與心性之辯證
「蘭芷鮑魚,與之俱化」者,典出【大戴禮記】「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與小人游,如入鮑魚之肆」,揭示人性隨習染而遷的本質。貞觀初年,太宗以「砥礪名節,不私於物」為綱,恰合【周易】「君子以朋友講習」之道。然「慎乎所習」四字,尤見魏徵之深慮——蓋人性易怠於安樂,君子之德需如逆水行舟,非終身乾乾不可持守。

二、貞觀之治的君子小人消長
史載太宗初期「親愛君子,疏斥小人」,其效見於「房謀杜斷」之盛。然至貞觀中後期,漸有「輕褻小人,禮重君子」之象。此非謂太宗公然棄賢,實乃「禮重」流於形式,「輕褻」暗生親昵。馬周曾諫「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正指此潛移默化之危。小人以柔媚易入,君子以剛正見疏,此消彼長之際,恰為盛衰轉捩之端。

三、始朴終靡的人性困境
「始朴終靡」之弊,深植於人性好逸惡勞之根。【尚書】云「慎厥終,惟其始」,老子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皆與貞觀群臣之諫相呼應。觀太宗晚年漸興土木、納諫稍懈,可知「靡」非驟至,乃由「朴」之稍弛累積而成。歐陽修【新唐書】評「及其成功,顧不偉歟?然猶不免於怠也」,正是對此「靡」字之註腳。

四、當代鏡鑒:慎習與制度之並重
今人讀此,當悟兩點:其一,個體修養須如【大學】「苟日新,日日新」,以「慎習」為終身功課;其二,制度設計當如【韓非子】「使法擇人」,以剛性約束補人性之怠。昔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自警,即得貞觀遺意——唯有將「慎終」之思化為日常工夫,方可不蹈「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覆轍。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貞觀政要之「慎終」智慧,非徒為帝王術,實乃貫通古今的生存哲學。讀史者當於此掩卷長思:吾輩今日所近者芝蘭乎?鮑魚乎?所守者朴乎?靡乎?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7-22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終如始:論貞觀政要之君子小人消長辨】

【貞觀政要】卷四十「慎終」章所載「始近君子,終近小人;始朴終靡,賢者日疏,佞者日進」之論,實為治國修身之樞要。此段文字雖簡,然深契【周易】「履霜堅冰至」之戒,更與【尚書】「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相呼應。今試析其義理,以明慎終之道。

一、所染之效:環境與心性之辯證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一語,直指【墨子·所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之理。蘭芷鮑魚之喻,非僅言外境之濡染,更揭示心性漸化之危。【論語】載孔子「無友不如己者」,【孟子】言「觀近臣以其所為主」,皆強調擇交之重。貞觀初年,太宗以「砥礪名節,不私於物」為綱,正合【禮記】「君子慎其獨」之旨,故能成「惟善是與」之治。

二、君子小人之消長:政風嬗變之機
貞觀初期「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乃承襲漢宣帝「王道雜用」之智,以魏徵、房玄齡等骨鯁之臣為鏡。然「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之嘆,恰中【韓非子·難勢】所言「恃勢而不恃信」之弊。君子日疏,非盡因小人進讒,實緣執政者漸失「如臨深淵」之惕厲。范仲淹【岳陽樓記】「憂讒畏譏」四字,道盡賢者退場之由。

三、始朴終靡:奢儉與政權興衰之鏈
「始朴終靡」非獨指用度之侈,更喻執政初心之蛻化。【老子】「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之訓,與太宗早年「去奢省費」之政本同符。然「靡」之漸生,往往起於細微,如【韓詩外傳】言「驕溢之君無忠臣」,由儉入奢之際,正是佞幸逢迎之機。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可為註腳。

四、慎習之道:歷史周期之破解
文末「慎乎所習,不可不思」八字,實為破題之眼。【大學】「苟日新,日日新」之勤,【易經】「終日乾乾」之誡,皆在強調持續之功。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謂「變風俗,立法度」需「久而成」,然若無「慎終如始」之志,終難免「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嘆。貞觀之治得全,正在太宗晚年猶能納「居安思危」之諫。

結語
讀此篇當知:君子小人之辨,不在標籤而在實效;朴靡之變,非關財力而繫心志。張居正【帝鑒圖說】評漢文帝「露台惜費」曰:「一念之儉,四海之福。」今人觀貞觀政要,豈可僅作史冊陳言?當以「慎習」為鏡,照見初心終始之難,方不負古賢垂誡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