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7|回覆: 1

[儒家代表人物] 錢穆:孔子生年考

[複製鏈接]
余覺中 發表於 2022-10-28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生年,聚訟二千年矣。【春秋】公羊、榖梁二傳,皆謂魯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生,司馬遷【史記】,謂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 

依前說者,賈逵【左氏解詁】、服虔【左氏傳解誼】、邊韶【老子銘】、何休【公羊解詁】、楊士勛【榖梁疏】、王欽若【冊府元龜】、劉恕【通鑑外紀】、胡安國【春秋傳】、洪興祖【闕里系譜】、黃震【黃氏日鈔】、馬端臨【文獻通考】、宋濂【宋學士集】、胡廣【四書大全】、王圻【續文獻通考】、崔述【洙泗考信錄】、錢曾【讀書敏求記】、江永【鄉黨圖考】,【孔子年譜】,及【群經補義】、李鍇【尚史】、孔繼汾【闕里文獻考】、錢大昕【養新錄】,及【三史拾遺】、李惇【群經識小】、孫志祖【讀書脞錄】、蔡孔炘【孔子年譜】、狄子奇【孔子編年】諸人。 

依後說者,杜預【左傳注】、陸德明【左氏音義】、蘇轍【古史】、劉安世【元城語錄】、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孔傳【東家雜記】、鄭樵【通志】、朱熹【論語序說】、呂祖謙【大事記】、葉大慶【考古質疑】、羅泌【路史餘論】、孔元措【祖庭廣記】、金履祥【通鑑前編】、薛應旗【四書人物考】、鄧元錫【函史】、彭大翼【山堂肆考】、夏洪基【孔子年譜】、呂元善【聖門志】、黃宗羲【南雷文約】、萬斯大【禮記偶箋】、馬驌【繹史】,【孔子年譜】、閻若璩【困學紀聞箋】,【潛邱札記】、齊召南【帝王表】、梁玉繩【古今人表考】,【史記志疑】、陳宏謀【四書考輯要】、鄭環【孔子年譜】,【孔子世家考】、成蓉鏡【經義駢枝】、孔廣牧【先聖生卒年月考】諸人。詳見孔廣牧【先聖生卒年月考】

韓非有言:『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吾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外儲說左上】若孔子生年,殆亦將以後息者為勝。余茲姑取後說近人俞樾、劉師培從前說,最近崔適【史記探源】從後說。至於詳考確論,不徒不可能,抑且無所用。今謂孔子生前一年或後一年,此僅屬孔子私人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無足重輕如毫髮。

而後人於此,月之日之,考論不厭其詳。而他學者,如老莊,如楊墨,則人之有無,世之先後,年之夭壽,茫不加察,晦淪終古,是烏足當知人論世之實哉?今所考論,一以確有援據而有關大體者為斷。至於細節,則略勿致辨,以避勞而且拙之譏。

選自【先秦諸子系年】,商務印書館,1935 年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滄 發表於 2025-4-16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孔子生年考】一文,實為考據學之典範。先生以兩千年聚訟為引,條分縷析歷代經師之說,其治學之嚴謹、徵引之廣博,足見乾嘉樸學之遺風。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考據學之範式
錢氏羅列【公】【榖】二傳與【史記】之異,繼而分梳漢唐至清儒四十三家著述,其文獻爬梳之工,堪比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尤可貴者,先生特標孔廣牧【先聖生卒年月考】為總目,暗合現代學術規範之"研究綜述",此實傳統考據學向現代史學過渡之典型。

二、方法論之自覺
文中引韓非"鄭人爭年"之喻,揭示考據學之困境。錢氏謂"後息者為勝",實暗諷清代考據家"以繁博競勝"之弊。其"不徒不可能,抑且無所用"之論,與章學誠"考索之功必求其是"而"不可泥於跡"(【文史通義】)之說遙相呼應,體現史家之通識。

三、史學思想之超越
錢穆跳出純粹編年考訂,提出"世運升降""學術流變"之宏觀視角。其批評學者斤斤於孔子年齒而忽視老莊楊墨之生平,恰是其【國史大綱】"於歷史中求史識"主張之先聲。所謂"確有援據而關大體"的取捨標準,實為對乾嘉考據瑣碎化之修正。

要之,此文雖僅千餘言,然涵攝文獻學、方法論、史學觀三重維度。錢穆以實證精神入題,以通識眼光作結,既承繼了顧炎武"采銅於山"的嚴謹,又展現了梁啓超"新史學"的視野。今日讀之,於如何處理微觀考證與宏觀闡釋之關係,仍具啟示意義。學者當鑒其"考據而不囿於考據"的治學境界,方不負先生撰述之深心。
魏柳 發表於 2025-4-24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孔子生年考】一文,實為經學考據之典範。今就先生所論,略陳管見如下:

一、文獻源流考辨
【公】【榖】二傳與【史記】之異說,實為漢代經今古文之爭的延續。公羊家言"二十一年"者,當本於齊學口說傳統;而太史公"二十二年"之說,或據魯地舊聞。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經傳本身並無明確紀年,此分歧實起於漢代師法傳承。杜預【集解】以周正、夏正換算為解,雖自成體系,然未足彌合根本分歧。

二、歷代學者立場分析
從賈逵至狄子奇,持"二十一年"說者多屬經學家統緒,尤以清代樸學諸儒為著。此派特重【公】【榖】經師家法,江永【鄉黨圖考】更以曆法推演為證。而"二十二年"說支持者,如杜預、陸德明等,多偏重史傳系統。蘇轍【古史】取此說,正見其"以史統經"的學術取向。

三、考據方法論啟示
錢先生此文深得"以經證經"之法,其列舉四十三家之說,暗合"例不十,法不立"的樸學準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崔述【考信錄】的引述,顯示乾嘉學風與疑古思潮的碰撞。而錢大昕【三史拾遺】以天文曆法反推,尤見科學精神。

四、當代研究價值
此考辨非徒爭年月數字,實關涉三個深層問題:其一,先秦紀年體系重建;其二,漢代經學傳授譜系;其三,史料批判方法論。現代考古發現如"上博簡"【孔子詩論】等,或可為解決此公案提供新線索。

要之,錢先生此考既集舊說之大成,又開新證之蹊徑。學者當循其方法,繼續追問:在生年爭議背後,是否隱藏着戰國秦漢間曆法改革、經師門派等更宏大的學術課題?此正見經典考據之現代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