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5|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6聞惡必信長小人道以古哲鑒己行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9 17: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6聞惡必信長小人道以古哲鑒己行事題文詩:
陛下者也,聰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愛,
引納多途,好善而不,甚擅擇人,疾惡而未,
能遠佞又,出言無隱,疾惡太深,聞人之善,
或未全信,聞人之惡,以為必然.雖有獨見,
之明猶恐,理或未盡.為之何則?君子揚人,
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小人之道,
於是長矣,聞善或疑,君子之道,於是消矣.
為國家者,倘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
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君臣失序,上下否隔,
亂亡不恤,將何以治?世俗常人,心無遠慮,
情在告訐,好言朋黨.以善相成,謂之同德,
以惡相濟,謂之朋黨,當今時則,清濁共流,
善惡無別,以告訐為,誠直以同,德為朋黨.
以之為朋,黨者則謂,事無可信;以之為誠,
直者則謂,言皆可取.君恩所以,不結於下,
臣忠所以,不達於上.大臣不能,辯正小臣,
莫之敢論,遠近承風,混然成俗,非國之福,
非為治道.適足長奸,邪亂視聽,使君不知,
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遠慮,深絕其源,
則其後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敗者由,
君有遠慮,雖失於始,必得之於,終故也若,
時逢少隳,往而不返,雖欲悔之,必無所及.
既不可以,傳諸後嗣,又復何以,垂法將來?
進善黜惡,施於人也;以古作鑒,施於己也.
鑒貌在乎,止水鑒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
哲王鑑於,己之行事,則貌妍丑,宛然在目,
事之善惡,自得於心,無勞司過,之史不假,
芻蕘之議.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彌遠.
為人君者,不可務乎?以古鑒今,真情自得.

【原文】
陛下聰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愛,引納多途,好善而不甚擇人,疾惡而未能遠佞。又出言無隱,疾惡太深,聞人之善或未全信,聞人之惡以為必然。雖有獨見之明,猶恐理或未盡。何則?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則小人之道長矣,聞善或疑,則君子之道消矣。為國家者,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則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亂亡不恤,將何以治乎?且世俗常人,心無遠慮,情在告訐,好言朋黨 。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 ,今則清濁共流,善惡無別,以告訐為誠直,以同德為朋黨 。以之為朋黨 ,則謂事無可信;以之為誠直,則謂言皆可取。
   此君恩所以不結於下,臣忠所以不達於上。大臣不能辯正,小臣莫之敢論,遠近承風,混然成俗①,非國家之福,非為治之道。適足以長奸邪,亂視聽,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遠慮,深絕其源,則後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敗者,由乎君有遠慮,雖失之於始,必得之於終故也。若時逢少隳②,往而不返,雖欲悔之,必無所及。既不可以傳諸後嗣,復何以垂法將來?且夫進善黜惡,施於人者也;以古作鑒,施於己者也。鑒貌在乎止水,鑒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鑑於己之行事,則貌之妍丑宛然在目,事之善惡自得於心,無勞司過之史,不假芻蕘③之議。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彌遠。為人君者不可務乎?
【注釋】
①俗:風氣。
②隳:毀壞。
③芻蕘(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這裡代指百姓。
【譯文】
   陛下聰明神武,天姿英睿,愛護百姓,廣開言路。能從各種途徑選拔人才,但陛下喜好賢才卻不善於選擇賢才,痛恨邪惡,但還沒能遠離小人。並且,陛下言語毫不隱諱,疾惡如仇,聽到善行未必全信,聽到劣跡就認為絕無錯誤。雖有遠見卓識,但臣恐怕陛下有些地方還有不妥之處。為什麼呢?君子願意表揚別人的善行,小人專門詆毀別人的缺點,如果聽到劣跡就確信無疑,那麼就會助長小人的氣焰。聽到善行就懷疑,那麼君子會很失望。為了國家的利益着想,急於進用君子而斥退小人,結果反使君子受懷疑,小人得志,那麼就會君臣失序、上下隔閡、國家混亂。哪裡還稱得上政治清明呢?並且,世俗之人,缺乏深思熟慮,喜歡搬弄是非。一般而言,我們把戮力同心做好事稱作同德,把一起參與做壞事稱作朋黨 。可現在清濁同流,善惡無別,把奸邪的人視為誠實正直,把同心同德的人稱作朋黨 。被稱作朋黨的人,他們的言行就不被信任;被稱作誠實正直的人,那麼他們的一切都是可取的。
這就是為什麼陛下的恩德沒有散布臣子中間,臣子的忠誠沒有傳達到朝廷上的原因。地位高的大臣們不敢矯正朝廷的偏差,地位低的臣子們又不敢指出來,於是這種做法就形成風氣,對國家極為有害,這足以助長奸邪,擾亂視聽,如果不斷絕這種風氣的根源,將貽害無窮。幸運的是,如今國家還沒有出現大的禍害,這完全歸功於陛下的深謀遠慮,國政現在雖然有所偏差,可是必然能夠改正。如果現在遇到小的禍害,不加以制止,任由其發展,將來定會悔之莫及,這樣的話,既不能將社稷傳給後代,又拿什麼作為後世的楷模呢?揚善除惡,有利於人,以古為鑑,有利於己。照容貌,要用平靜的水面做鏡子;照自己的德行,要以前的聖哲作借鑑。如果能以古代聖明的帝王為自己的借鑑,那麼自己行為的善惡就一目了然,何須史官的評判,何須百姓們的議論,帝王自然會功勳卓著,聲名遠揚。國君追求的不正是這樣嗎?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8-2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六〖公平篇〗第六節所論,誠為治國之要道,臣謹以經義參酌時務,析其精微如左:

夫"聞惡必信則小人之道長,聞善或疑則君子之道消"者,實得【周易】"陽長陰消"之旨。君子如天行健,其道在彰善癉惡;小人如地勢坤,其術在浸潤之譖。太宗天縱英睿,然"好善不擇人,疾惡未遠佞",此正【尚書】所謂"知人則哲,惟帝其難"者也。昔孔子論"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蓋明君當持"執兩用中"之道。今以告訐為誠直,猶【韓非子】所譏"以斬首為勇",其弊將使朝廷"毀譽失實"。

至若"清濁共流,善惡無別",此乃【春秋】"夷狄進於中國"之象。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當貞觀之世,大臣不能辯正,小臣莫之敢論,豈非四維不張之兆?【毛詩】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君臣道隔,實由"誠直""朋黨"之辨不明。昔漢元帝以恭顯亂政而不知,唐文宗受制家奴而不悟,皆緣此弊。

所謂"以古哲鑒己行事"者,當法【大學】"格物致知"之功。夫止水鑒貌,哲王鑑古,其理一也。太宗嘗以三鏡自照,魏徵此疏,正申"以人為鏡"之義。若能如【帝范】所云"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則何患乎君子道消?昔周公吐哺握髮,孔子"見善如不及",此皆"以古鑒今"之實功。

臣按:治道之要,在衡鑑得中。今觀魏徵所諫,其要在"執兩用中"四字。蓋聽言之道,當如【虞書】"惟精惟一",既不輕信人惡,亦不遽疑人善。昔子產不毀鄉校,孔子稱為仁人,正以其能"執中"也。若夫"遠慮絕源"之說,尤合【周易】"履霜堅冰"之戒。願後世治國者,常懷"朽索馭馬"之心,則自能辨君子小人於幾微之際矣。
范尼 發表於 2025-8-2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六【公平】篇所論"聞惡必信則長小人道"一節,誠為治國之要義,臣謹以經史為綱,參酌古今,為陛下析之。

一、君子小人之辨,系乎王道存亡
【周易·泰卦】有云:"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之道,如【論語】所謂"成人之美";小人之道,恰似【尚書】所戒"巧言令色"。魏徵此疏切中肯綮:人主若偏信惡言,則如【韓非子·孤憤】所言"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終致"君子道消,小人道長"之局。昔漢元帝信石顯之讒而蕭望之死,唐玄宗納李林甫之諫而張九齡黜,皆足為鑑。

二、聽言之道,當法古聖王
【大學】言"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正與此章相發明。管子有言:"明主之聽言也,美惡不逾其真。"魏徵所憂"聞善或疑",實悖【尚書】"稽於眾,捨己從人"之訓。昔舜設誹謗之木,禹懸諫鼓,皆深諳"以古哲鑒己"三昧。故【帝范】云:"夫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三、朋黨之辨,關乎政治清濁
歐陽修【朋黨論】可與此互參:"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魏徵指陳時弊,謂"清濁共流,善惡無別",恰如【漢書】所載"紫之奪朱"之嘆。觀宋代新舊黨爭、明代東林之禍,皆因"以同德為朋黨"而起。故【資治通鑑】強調:"治亂之機,在於審察君子小人而已。"

四、止水哲人之喻,深得修身要旨
【莊子·德充符】云:"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魏徵以"鑒貌止水"為喻,暗合【中庸】"慎獨"之功。唐太宗嘗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此正【貞觀政要】全書之微旨。司馬光【稽古錄】云:"人主之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而"明"德之首,正在"以古哲鑒己"。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實為帝王心學之樞要。魏徵所言"以古哲鑒己",非徒觀往事耳,要在【孟子】所謂"反求諸己"。昔范仲淹上【百官圖】而遭貶,猶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此真君子之道。願今之執政者,能體"止水明鑑"之喻,察"清濁分流"之機,則盛世可期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