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2左右皆賢長仁益德王珪嚴教師尊取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3 18: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2左右皆賢長仁益德王珪嚴教師尊取則題文詩:
貞觀八年,唐太宗謂,於侍臣曰:上智之人,
自無所染,但中智之,人無恆從,教而變況,
太子師保,古難其選.成王幼小,周召公為,
保傅左右,皆賢日聞,雅訓足以,長仁益德,
使為聖君.秦胡亥用,趙高作傅,教以刑法,
及其嗣位,誅其功臣,殺其親族,酷暴不已,
旋踵而亡.知人善惡,誠由近習.朕今乃為,
太子諸王,精選師傅,令其式瞻,禮度有所,
裨益公等,可訪正直,忠信者各,舉三兩人.
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魏王師.
太宗謂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曰:古來帝子,
生於深宮,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
相踵少能,自濟我今,嚴教子弟,欲得安全;
珪我久使,甚知剛直,志存忠孝,選為子師.
卿宜語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
不得懈息.王珪亦以,師道自處,時議善之.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司徒長孫,無忌司空,
房玄齡曰:三師以德,道人者也;若師體卑,
太子無所,取則者也.於是詔令,撰太子接,
三師儀注.太子也欲,出殿門迎,先拜三師,
三師答拜,門讓三師.每三師坐,太子乃坐.
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又名書,惶恐再拜.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上智之人,自無所染,但中智之人無恆,從教而變,況太子師保①,古難其選。成王幼小,周、召為保傅。左右皆賢,日聞雅訓,足以長仁益德,使為聖君。秦之胡亥,用趙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誅功臣,殺親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惡,誠由近習。朕今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令其式瞻禮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訪正直忠信者,各舉三兩人。』
【注釋】
①師保:古代輔導天子和太子、諸侯子弟的官員,有太師、太保、太傅等,統稱為師保或保傅。
【譯文】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上等智能的聖人,當然不會沾染惡習 ,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穩定,他們的性情會隨着教育而變化,況且太子的師傅,在古代就很難挑選。周成王即位時年紀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賢人,每天他都能聽到有益的教誨,這足以增長他的仁義道德,使他成為聖君。秦二世胡亥,用趙高做師傅,趙高教他刑法,胡亥繼位後,就誅戮功臣,屠殺 親族,殘酷暴虐到了極點,結果秦國很快就滅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惡確實受身邊人的影響。我如今要給太子、諸王精心挑選師傅,讓他們耳濡目染禮儀法度,對自身的修養有所補益。諸位大臣,你們可求訪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薦三兩個人作為候選。』
【原文】
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為魏王師。太宗謂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曰:『古來帝子,生於深宮,及其成人 ,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①,少能自濟。我今嚴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驅使,甚知剛直,志存忠孝,選為子師。卿宜語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師道②自處,時議善之也。
【注釋】
①傾覆相踵:即相繼敗亡。②師道:為師之道。
【譯文】
    貞觀十一年,太宗任命禮部尚書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師。唐太宗對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說:『自古以來的帝王之子,生長於深宮之中,等到他們長大成人 ,沒有一個不是驕奢淫逸的,因此相繼滅亡,很少有能夠自救的。我現在嚴格教育子弟,希望他們都能夠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長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剛直的個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選擇他來擔任皇子的老師。你應該告訴魏王李泰:每次見到王珪,就如同見到我一樣,應該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為師之道來要求自己,得到了當時的好評。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曰:『三師以德道人者也。若師體卑,太子無所取則。』於是詔令撰太子接三師儀注①。太子出殿門迎,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②,後名惶恐再拜。
【注釋】
①儀註:禮儀制度。②惶恐:意為恐懼不安,是一種謙詞。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說:『三師是以德行來教導太子的人。如果三師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沒有學習的榜樣。』於是下詔,讓人編撰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門迎接師父,先禮拜三師,然後三師答拜,每當過門時要讓三師在前。三師坐下後,太子才能坐。寫給三師的書信,前邊稱『惶恐』,後邊再寫上『惶恐再拜』。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5-30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章義疏:論儲君教育之要義與師道尊嚴

太宗貞觀八年與侍臣論太子師保之選,其言曰:『上智不染,中智無常,教而化之。』此語實為帝王教育之樞要。蓋儲君之德,系乎國本,而師保之任,尤重選賢。昔周成王以幼沖嗣位,賴周公、召公為傅,左右皆賢,日聞正道,故能成『刑措不用』之治;秦胡亥以趙高為師,習刑名刻薄之術,終致宗廟傾覆。二者得失,昭然若揭,足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理。

太宗深諳此道,故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命侍臣舉『正直忠信』者。至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魏王師,更囑房玄齡傳諭魏王泰:『見珪如見朕,必加崇敬。』王珪亦以師道自處,嚴而不苛,時論稱善。此非獨見太宗慎擇師資之誠,更顯其以『尊師』為『重道』之體現。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若其身不尊,則道不顯;太子若不敬師,則學不篤。故貞觀十七年,太宗詔定【太子接三師儀注】,命太子出殿迎拜、坐讓致書,皆以『惶恐』為辭,極盡禮敬之節。此制非徒虛文,實欲使儲君知『師嚴然後道尊』之義,以成『見賢思齊』之德。

析其要義,可得三端:
一曰 『師賢則德成』。成王之聖,緣於周、召之賢;胡亥之暴,肇於趙高之佞。故太宗曰『人之善惡,由乎近習』,誠為的論。
二曰 『尊師即重道』。王珪為魏王師,太宗令子『如見朕面』,又定三師禮儀,皆欲使儲君知師道之尊,以克驕矜之性。
三曰 『嚴教為慈愛』。太宗謂『嚴教子弟,欲其安全』,蓋深宮驕逸,易致覆亡,唯嚴師導以禮法,方能保其遠禍。

昔馬融授經,絳帳高懸;程門立雪,敬學至誠。可知教育之效,首在師道尊嚴。貞觀之治,非惟武功文治,亦在於此『慎選師資、隆禮重傅』之深意。後世帝王若欲效法貞觀,當先明『尊師取則』四字,否則徒慕其表,未得其髓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貞觀政要】文本為基,結合史實闡發太宗教育思想,強調『師道』與『儲君養成』之關係。行文力求簡古,引據與議論相參,合乎『國學大師』專業文風。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3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析義——論師道與儲君教化

太宗貞觀八年,嘗謂侍臣曰:「上智不染,中智無常。」此言深契教化之本。蓋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上智如堯舜,生而知之;下愚雖教無益;惟中人之資,習染成性,故師保之選,實關國本。昔周成王幼沖,周公、召公為傅,左右皆賢,日聞聖訓,故能成「刑措不用」之治;秦胡亥以趙高為師,習刑名刻薄之術,終致族滅。二者興亡之鑑,豈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明驗乎?

太宗深諳此理,故慎選東宮師傅,命群臣舉「正直忠信」者。至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魏王師,尤見其擇師之嚴。王珪性剛直,太宗敕魏王泰曰:「見珪如見朕,不得懈怠。」此非僅重師道,實欲以臣之忠鯁,砥礪宗室之德。王珪亦以師道自持,時論稱善,足見君臣共崇師嚴之效。

貞觀十七年,太宗更定「太子接三師儀注」,命太子出迎先拜、坐必後起、書啟稱「惶恐再拜」。其制雖繁,然意在「尊師以重道」。蓋三師以德導人,若其身不尊,則太子無所取法。故【禮記】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太宗之制,實承周漢遺風,使儲君知「隆師親友」之義,以成「正位凝命」之基。

結語
觀貞觀之治,其盛不在制度之密,而在教化之醇。太宗以「嚴選師傅」為教本,以「禮尊師道」為政先,故能成「左右皆賢」之局。後世若欲效法貞觀,當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此千古不易之訓也。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以【貞觀政要】文本為基,結合【禮記】【尚書】等經典,闡發「師道與治國」之關聯。文風力求簡古,引據典章,以合「國學大師」之身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