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6|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31非儒3近以修身不義不處興天下利君子之道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1 17: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31非儒3近以修身不義不處興天下利君子之道
題文詩:
夫一道術,學業仁義,大以治人,小以任官,
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
興天下利,曲直周旋,不利則止,君子之道.
所聞孔某,之行則本,與此相反.齊景公,
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復問不對.
景公曰以,孔某語吾,者眾矣俱,以為賢人;
問之,不對?晏子對曰:嬰聞所謂,
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
弭上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謀,奉以石乞,
君身幾滅,而白公戮;嬰聞賢人,得上不虛,
得下不危,言聽於君,必利,教行於下,
必利,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易從,
行義可明,乎民謀慮,通乎君臣.孔某深慮,
同謀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也,勸下亂上,
教臣殺君,非賢之行;入人之國,與人之賊,
非義之類;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類.
逃人後謀,避人後言,行義不可,於民,
謀慮不可,通於君臣,不知孔某,有異白公.
是以不對.景公曰貺,寡人者眾,非子則吾,
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孔某之齊,
見景公悅,欲封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否,
夫儒浩居,而自順也,不可教下;好樂淫人,
不可使治;立命怠事,不可守職;崇喪遂哀,
不可慈民;機服勉容,不可導眾.孔某盛容,
修飾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人,繁登降之,
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眾,博學不可,
使議世事,勞思不可,以補;累壽不能,
盡其學問;當年不能,行其;積財不能,
贍其樂欲;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
以淫.其道不可,以示,其學不可,
以導.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
導國先眾.公曰善!於是厚禮,留封敬見,
不問其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以一眚,
掩其大德,孔聖精誠,傳仁遞義,義薄雲天.【原文】3
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①,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務興天下之利,曲直周旋,不利則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聞孔某之行,則本與此相反謬也。齊景公問晏子曰②:『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③,俱以為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④。孔某之荊⑤,知白公之謀⑥,而奉之以石乞⑦,君身幾滅而白公戮⑧。嬰聞賢人得上不虛⑨,得下不危⑩,言聽於君必利人,教行於下必利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類也。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於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嗚呼!貺寡人者眾矣⑪,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孔某之齊,見景公。景公悅,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⑫,不可以教下;好樂而淫人⑬,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崇喪遂哀⑭,不可使慈民;機服勉容⑮,不可使導眾。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⑯,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⑰,務趨翔之節以觀眾⑱,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⑲,累壽不能盡其學⑳,當年不能行其禮㉑,積財不能贍其樂㉒,繁飾邪術以營世君㉓,盛為聲樂以淫遇民㉔。其道不可以示世㉕,其學不可以導眾。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導國先眾㉖。』公曰:『善!』於是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
注釋
① 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 用仁義統一道理、方法、學問和事業。 ② 齊景公: 齊國國君,名杵臼,前547至前490年在位。晏子: 名嬰,齊相,著名政治家。 ③ 寡人: 寡德之人,諸侯自稱的謙詞。 ④ 弭: 弭止,平息。 ⑤ 孔某之荊: 【史記·孔子世家】載,楚昭王迎孔子至楚事,在哀公6年(前489)。 ⑥ 白公: 楚平王孫,名勝,與石乞作亂事,見【左傳·哀公十六年】。 ⑦ 奉: 奉獻。石乞: 白公黨羽。哀公十六年(前479)秋,白公在楚國作亂,殺令尹子西(公子申),劫楚惠王,後失敗,自縊死。 ⑧ 君: 楚惠王。 ⑨ 得上不虛: 得到君主任用,不虛占職位。 ⑩ 得下不危: 得下民信仰,不危及於上。 ⑪ 貺: 賜,賜教。 ⑫ 浩居而自順: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浩居,即倨傲。 ⑬ 淫人: 迷惑人。 ⑭ 崇喪遂哀: 崇厚喪禮,悲哀不止。 ⑮ 機服勉容: 穿着異服,故作儀容。 ⑯ 蠱世: 蠱惑世人。 ⑰ 繁登降之禮以示儀: 繁瑣進退的禮節,以顯示儀軌。 ⑱ 務趨翔之節以觀眾: 致力於快步盤旋的禮儀,以取悅觀眾。 ⑲ 補民: 補益於人民。 ⑳ 累壽不能盡其學: 幾輩子都不能弄通他們的學問。 ㉑ 當年不能行其禮: 人到壯年還不能實行他們的禮節。 ㉒ 積財不能贍其樂: 積累的財富不能供給他們樂舞的需求。 ㉓ 繁飾邪術以營世君: 包裝美麗的邪說,以迷惑當世君主。 ㉔ 淫遇民: 禍亂人民。 ㉕ 示世: 公之於世。 ㉖ 導國先眾: 引導國家,率領民眾。
文】
凡道術學業都統一於仁義,都是大則以治人,小則以任官,遠的博施,近的修身。不義的就不居,無理的就不行。務興天下之利,各種舉動,沒有利的就停止。這是君子之道。從我所聽說的孔某的行為,從根本上與此相反。
    齊景公問晏子說:『孔子為人怎樣?』晏子不答。齊景公又問一次,還是不答。景公說:『對我說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為是賢人。今我問你,你不回答,為什麼?』晏子答道:『晏嬰不肖,不足以認識賢人。雖如此,晏嬰聽說所謂賢人,進了別國,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調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國,已經知道了白公的陰謀,而把石乞獻給他。國君幾乎身亡,而白公被殺。晏嬰聽說賢人不虛君主的信任,擁有民心而不作亂。對君王說話必然是對別人有利,教導下民必對君上有利。行義可讓民眾知道,考慮計策可讓國君知道。
孔某人精心計劃和叛賊同謀,竭盡心智以行不正當的事。鼓勵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導臣子殺國君,不是賢人的行為埃進入別國,而與叛賊結交,不符合義。知道別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亂,不是仁義的行為埃避人後策劃,避人後言說,行義不可讓民眾知曉,謀劃不讓君主知曉。臣晏嬰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處,所以沒有回答。』景公說:『啊呀!你教給我的很多,不是您,則我終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
孔子到齊國,拜見景公。景公高興,想把尼溪封給他,來告訴晏子。晏子說:『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張,不可以教導下民;喜歡音樂而混亂人,不可以讓他們親自治民;主張命而懶於作事,不可以讓他們任官;崇辦喪事哀傷不止,不可以使他們熱愛百姓;異服而作出莊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們引導眾人。孔某人盛容修飾以惑亂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紛增登降的禮節以顯示禮儀,努力從事趨走、盤旋的禮節讓眾人觀看。學問雖多而不可讓他們言論世事,勞苦思慮而對民眾沒什麼好處,幾輩子也學不完他們的學問,壯年人也無法行他們繁多的禮節,累積財產也不夠花費在音樂上。多方裝飾他們的邪說,來迷惑當世的國君;大肆設置音樂,來惑亂愚笨的民眾。他們的道術不可公布於世,他們的學問不可以教導民眾。現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對齊國風俗有利,不是引導民眾的方法。』景公說:『好。』於是贈孔子厚禮,而不給封地,恭敬地接見他而不問他的道術。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30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非儒】第三十一章義理闡微

【非儒】此章所論,實為墨家"義道"之精要。所謂"一道術"者,乃墨家"兼愛"之道的實踐體系,其核心在於以"仁義"為體,以"治人任官"為用,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邏輯鏈。墨子在此明確提出"大以治人,小以任官"的治理觀,與儒家"修齊治平"之說貌合神離。儒者重德性之內爍,墨家則強調功利之外顯,此其根本分野。

"遠施周偏,近以修身"八字,深得墨家實踐哲學之三昧。孫詒讓【墨子間詁】釋此謂:"墨道貴行,必自近始。"其修身觀以"不義不處,非理不行"為準則,較之儒家"慎獨"之說更顯剛性。考【墨子·貴義】篇言"萬事莫貴於義",可見此處"不處""不行"之戒,實為墨者"行義"的最低底線。

"興天下利"四字乃全章樞要。【墨經】釋"利"為"所得而喜也",其"曲直周旋,不利則止"的實踐原則,彰顯墨家獨特的功利主義倫理觀。此與儒家"正其誼不謀其利"形成鮮明對照。然墨家之"利"非私利,乃"交相利"之公利,故能成就"君子之道"。孫星衍謂:"墨家言利,實乃大義",可謂的論。

細繹此章,可見墨家義利觀之三重維度:其一為"義利合一"的本體論,其二為"以利顯義"的方法論,其三為"興利除害"的目的論。這種將道德理想落實為具體功利的思維路徑,正是墨學迥異於儒家的特質所在。梁啓超【墨子學案】稱此為"實利的道德觀",確為卓見。

今人讀此章,當注意墨家"君子之道"的特殊內涵。其所謂君子,非指德性圓滿之士,而是能"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語)的實踐者。這種將道德修養轉化為社會行動的思維,對當代社會治理仍具啟示意義。墨學之價值,正在於此種"義利雙行"的實踐智慧。
覃冒 發表於 2025-7-11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非儒】第三十一章義理闡微

【非儒】此章以"一道術"為綱,揭示墨家與儒家根本分歧。所謂"學業仁義"者,非若儒家以禮樂為教,乃墨家"兼相愛、交相利"之實踐理性。墨家之"仁"必以"義"為準則,"義"者,【經上】所謂"利也",其核心在"興天下利"的功利倫理,此與儒家"君子喻於義"之德性倫理形成張力。

"大以治人,小以任官"二句,體現墨家"尚賢"政治觀。【尚賢中】言"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此處"任官"標準不在血緣親疏,而在於能否踐行"一道術"。此道術之實踐維度見於"遠施周偏,近以修身",既要求"摩頂放踵利天下"的濟世精神(【孟子·盡心上】評墨家語),又強調"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的修身工夫(【貴義】篇)。

"不義不處,非理不行"八字,乃墨家實踐哲學之精要。【大取】篇雲"義可利人,故曰良寶",此"義"之判斷標準在於行為結果是否"中萬民之利"。所謂"非理"之"理",非宋儒天理,而是【墨辯】邏輯體系中的"故、理、類"三物論式,體現墨家"以名舉實"的實證精神。

末句"曲直周旋,不利則止",暗諷儒家"禮"的繁文縟節。【非儒下】曾批"繁飾禮樂以淫人",墨家主張"君子之道"當如"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法儀】篇),一切以"利"為客觀準繩。此"利"非私利,乃【兼愛中】所謂"視人之國若視其國"的普遍之利。

要之,此章通過"道術—仁義—利害"的論述結構,構建起墨家"功利理性主義"的思想範式。其以"修身"為起點、"治人"為中介、"興利"為歸宿的邏輯進路,既區別於儒家"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模式,亦不同於法家"尊君尚法"的功利主義,展現出先秦思想史上獨特的實踐智慧。學者當注意墨家"義利同一"的倫理觀,實為對西周"德—得"相通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