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3|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16兼愛(下)詩解2兼愛能政士雖非之愚夫愚婦必托兼者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8 17: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6兼愛(下)詩解2兼愛能政士雖非之愚夫愚婦必托兼者
題文詩:今吾將政,求與天下,之利取之,以兼為正.
是以聰耳,明目相為,之視聽乎!股肱畢強,
相為!是以有道,肆相教誨,是以老而,
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
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
為正,即若其利.不識天下,之士皆聞,
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然天下士,非兼者之,
言猶未止,曰即善矣,豈可用哉?墨子曰用,
而不可雖,非之;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姑嘗兩進:設有二士,一士執別,一士執兼.
別士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
為友之親,若為吾親?故退睹友,飢即不食,
寒即不衣,病不侍養,死不葬埋.別士之言,
行若此.兼士之言,行亦不然.曰吾聞為,
天下高士,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
為友之親,若為其親,後可以為,高士天下.
故退睹友,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病侍養之,
死葬埋之.兼士之言,行若此.若二士者,
言相非而,行相反?當使二士,必信,
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無言不行.
然即敢問:今有平原,廣野於此,被甲嬰胄,
將往,死生之權,未可識也;有君大夫,
遠使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
然即敢問:不識將惡,其之家室,奉承親戚,
提挈妻子,而寄託之,不識於兼,之有是乎?
於別有是?我以為當,其於此也,天下無論,
愚夫愚婦,雖非兼人,必寄託於,兼之有是.
言而非兼,擇即取兼,此言行拂.不識天下,
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故何?兼愛能用.
【原文】2
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5)!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誨(7),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嘗兩而進之(8)。誰以為二士(9),使其一士者執別,使其一士者執兼。是故別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故退睹其友,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於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使若二士者(10),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有平原廣野於此,被甲嬰胄,將往戰,死生之權,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然即敢問:不識將惡也家室,奉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託之,不識於兼之有是乎?於別之有是乎?我以為當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託之於兼之有是也。此言而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11)。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注釋(4)此句疑『正』字當刪,『與』為『興』字之誤。(5)『與』為『為』字之誤。(6)『畢強』即『畢劼』,『動』為『助』字之誤。(7)『而』疑為『是以』之誤。(8)『進』為『頸之假借字。(9)『誰』為『設』字之誤。(10)『當』如『嘗』。(11)『費』通『拂』。
文】
  現在我將尋求興起天下之利的辦法而採取它,以兼(相愛)來施政。所以大家都耳聰目明,相互幫助視聽,聽以大家都用堅強有力的手足相互協助!而有好的方法努力互相教導。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子女的,有所奉養而終其天年;幼弱孤童沒有父母的,有所依傍而長大其身。現在以兼(相愛)來施政,則其利如此。不知道天下之士聽到兼(相愛)之說而加以非議,這是什麼緣故呢?'」
     然而天下的士子,非議兼(相愛)的言論還沒有中止,說:『兼(相愛)即使是好的,但是,難道可以應用他嗎?』
墨子說:『如果不可應用,即使我也要批評它,但哪有好的東西不能應用呢?』姑且試着讓主張兼和主張別的兩種人各盡其見。假設有兩個士子,其中一士主張別(相惡),另一士主張兼(相愛)。主張別(相惡)的士子說:『我怎麼能看待我朋友的身體,就象我的身體;看待我朋友的雙親,就象我的雙親。』所以他返身看到他朋友飢餓時,即不給他吃;受凍時,即不給他穿;有病時,不服事療養;死亡後,不給葬埋。主張別(相惡)的士子言論如此,行為如此。主張兼(相愛)的士子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他說:『我聽說作為天下的高士,必須對待朋友之身如自己之身,看待朋友的雙親如自己的雙親。這以後就可以成為天下的高士。』所以他看到朋友飢餓時,就給他吃;受凍時,就給他穿;疾病時前去服侍,死亡後給予葬埋。主張兼(相愛)的士人的言論如此,行為也如此。這兩個士子,言論相非而行為相反嗎?假使這兩個士子,言出必信,行為必果,他們的言與行就象符節一樣符合,沒有什麼話不能實行。既然如此,那麼請問:現在這裡有一平原曠野,人們將披甲戴盔前往作戰,死生之變不可預知;又有國君的大夫出使遙遠的巴、越、齊、楚,去後能否回來不可預知。那麼請問:他要託庇家室,奉養父母,寄頓自己的妻子,究竟是去拜託那主張兼(相愛)的人呢?還是去拜託那主張別(相惡)的人呢?我認為在這個時候,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反對兼(相愛)的人,也必然要寄託給主張兼(相愛)的人。說話否定兼(相愛),(找人幫忙)卻選擇兼(相愛)的人,這就是言行相違背。我不知道天下的人都聽到兼(相愛)而非議它的作法,原因在哪裡?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5-22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兼愛下】政道本義闡微
(按:此篇當以戰國古籀體題額,今從簡體以利傳習)

墨子所謂"兼愛能政"者,非徒虛言也。其言"聰耳明目相為視聽,股肱畢強相為助宰",實乃政道之極則。考【周禮】六官相統之義,【尚書】"元首股肱"之喻,皆與此章相發明。墨家之兼愛,非如後世所謂泛愛,實為制度性互濟之道。

一、士人非議與庶民託付之辯證
"士雖非之而愚夫愚婦必托"者,深察民心向背也。昔管仲治齊,士人譏其"器小",而商賈歸之如流水;子產鑄刑書,晉叔向非之,而鄭國賴其安。此即墨家"言有三表"中"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的踐履。戰國策士多尚權謀,而墨子獨重"飢者得食,寒者得衣"的實利,故其說雖不為精英所喜,而能得庶民之隱望。

二、器官相喻的政制深意
"股肱助宰"之喻,可參【黃帝內經】"十二官相使"說。耳目司覺察,股肱主施行,此乃天人相應的治術。墨子將人體器官的協作倫理擴展為政治哲學,較之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級說,更強調功能性的互補共生。其"肆相教誨"的主張,實開後世"吏師"制度先河,觀秦簡【為吏之道】"必精絜正直"諸條,猶存墨家遺意。

三、終壽養孤的制度設計
"老無妻者有所侍養"云云,非空言仁政,實對應【墨子·尚賢下】"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食饑寒"的具體政策。考【管子·入國】有"九惠之教",其"養老""慈幼"諸條,與墨家主張若合符契。戰國時"布縷之徵,粟米之徵"繁重,墨子特重削減無用之費以行此政,此即"求天下之利取之"的精微所在。

結語
是篇要義,在揭示政治合法性的雙重檢驗:士人論辯僅為表層,而庶民的實際託付才是根本。墨家以兼愛為政本,實欲建立"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功能性社會。班固【藝文志】謂墨家"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未識此"相為助宰"之說,實乃禮治精神之另類傳承。讀此章當與【尚同】諸篇互參,方見墨學體用之全。

(全文計七百八十六字,依古注體例,不贅釋文)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7-3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兼愛下】義疏:論"兼政"之實踐理性與庶民託付

墨家"兼愛"之說,非徒虛言,實為治國安民之要道。今觀【兼愛下】此章,可見墨子立說之精微處,乃在揭示"兼政"(以兼愛為政)之實踐理性與庶民意志的辯證關係。其文雖簡,義理甚深,試為疏解如下。

一、"求天下之利"的政道本質
"今吾將政,求與天下之利取之"一語,實為墨家政論總綱。墨子之"政",非為權柄之私,乃以"天下之利"為根本取向。此與儒家"仁政"之別,在於墨家以"利"為衡量標準,然此"利"非私利,乃"交相利"之公利。【墨子·經上】云:"義,利也。"正此之謂。其"以兼為正"者,即以普遍互愛為政治正當性基礎,較之儒家"差等之愛",更具平等精神。

二、官能協作的治理圖景
"聰耳明目相為視聽"至"股肱畢強相助宰"數語,實構建出一幅器官協同的治理隱喻。耳目喻監察之官,股肱喻執行之吏,皆須"相為"而非獨斷。此中暗含權力制衡思想:耳目之官需股肱配合,股肱之吏賴耳目監督,較之法家"獨斷"之說,更近現代分權理念。墨子【尚同】篇雖主"上同於天",然此處強調"相助",可見其治理思想中實有民主成分。

三、教化與養民的社會保障
"有道肆相教誨"至"幼弱有所長"諸句,展現墨家理想社會的雙重保障:一則通過持續教化("相教誨")使兼愛精神深入人心;二則建立"老無妻者有所侍養""幼有所長"的福利制度。此與【禮記·禮運】"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相通,然墨家特色在於將之落實為制度設計。【墨子·節用】篇詳陳具體措施,可與此互參。

四、士庶分野中的政治託付
最堪玩味者在"士雖非之,愚夫愚婦必托兼者"一語。此揭示墨家政治哲學中深刻的民本思想:即使士人階層非議兼愛之道,普通民眾仍會自發選擇託付於行兼愛之政者。這與【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傳統一脈相承,而更具實踐性。墨子敏銳發現,庶民雖被視作"愚",然其政治選擇往往合乎大道,此中實含民主政治之萌芽。

要而論之,此章雖短,已勾勒出墨家"兼政"的完整框架:以公利為目的,以協作為方法,以教化為先導,以養民為保障,最終以庶民託付為合法性依據。其思想之深刻,實不下於儒家仁政學說。今日觀之,墨家兼愛思想中對弱勢群體的制度性關懷、對權力制衡的思考,仍具現代啟示。學者讀此,當不囿於文字表象,而須深入體會墨學"貴兼"的實踐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戌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