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4|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10尚同(中)詩解5古聖真情情通上下選賢使能聽遠德博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6 14: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0尚同(中)詩解5古聖真情情通上下選賢使能聽遠德博
題文詩:
故古者,聖王唯而,審以尚同,以為正長,
是故上下,情請為通.上有隱事,遺利下得,
而利之也;下有蓄怨,積害上得,而除之也.
是以數千,萬里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
遍知鄉里,未遍聞之,天子賞之;數千萬里,
之外有為,不善,其室人未,遍知鄉里,
未遍聞之,天子罰之.舉天下人,皆恐懼,
振動惕栗,不敢淫暴,曰天子之,視聽也神!
先王言曰:非神也夫,能使,人之耳目,
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
助己思慮;使人股肱,助己動作.助己視聽,
者眾則其,所聞見遠;助之言談,者眾則其,
德音之所,撫循者博;助思慮眾,則其談謀,
度速得矣;助動作眾,舉事速成.故古聖人,
之所以能,濟事成功,垂名後世,無他故焉,
曰唯能以,尚同為政.古聖真情,情通上下,
選賢使能,至同至正,至義至情,無為而治.
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來見王,
聿求厥章.則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
來朝聘於,天子之廷,受之嚴教,退而治國,
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此之時,本無有敢,
紛天子教.經有:我馬維駱,六轡沃若,
載馳載驅,周爰咨度;我馬維騏,六轡若絲,
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即此語也.古者國君,
聞見,善與不善,皆馳驅,以告天子.
賞當賢,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
尚同之功.故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
士君子誠,欲富其國,眾其人民,治其刑獄,
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不可不察,之本
【原文】5故古者聖王唯而審以尚同,以為正長,是故上下情請為通。上有隱事遺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積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數千萬里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里之外,有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栗,不敢為淫暴,曰:『天子之視聽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動作。』助己視聽者眾,則其所聞見者遠矣;助之言談者眾,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談謀度速得矣;助之動作者眾,即其舉事速成矣。故古者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來見辟王,聿求厥章。』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子之教者。【詩】曰:『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又曰:『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即此語也。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將欲富其國家(12),眾其人民,治其刑獄,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注釋(12)請:誠。

文】
所以古代的聖王,因為能夠審慎地統一民眾的意見,立為行政長官,所以上下之情就溝通了。上面若有尚被隱蔽而遺置的利益,下面的人能夠隨時開發他,使他得到好處;下面若有蓄積的怨和害,上面也能夠隨時除掉他。所以遠在數千或數萬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並賞賜他;遠在數千或數萬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壞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並懲罰了他。所以所有天下的人,十分害怕和震動戰慄,不敢做淫暴的事。說:『天子的視聽如神。』先王說過這樣的話:『不是神,只是能夠使他人的耳目幫助自己視聽;使他人的唇吻幫助自己言談,使他人的心幫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幫助自己動作。』幫助他視聽的人多,那麼他的所見所聞就廣大了;幫助他言談的人多,那麼他的聲音所安撫範圍就廣闊了;幫助他思考的人多,那麼計劃很快就能實行了;幫助他動作的人多,那麼他所做的事情很快就能成功了。所以古代的聖人能夠把事情辦成功、名垂後世,沒有別的其他原因,只是能夠以上同的原則來行使政事。
    所以先王的書【周頌】上曾說過:『始來見君王,尋求(車服禮儀等)文章制度。』這說的是古代的諸侯國君在每年的春秋二季,到天子的朝廷來朝聘,接受天子嚴厲的教令,然後回去治理他們的國家,因此政令所到之處,沒有人敢不服。當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人敢變亂天子的教令,【詩經】上說:『我的馬是黑色鬃毛的白馬,六條馬韁繩柔美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處普遍地詢訪查問。』又說:『我的馬是青黑色毛片的,六條馬韁繩象絲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處普遍地詢問謀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古代的國君諸侯聽見或看到好與壞的事情,都跑去報告天子。所以賞的正好是賢人,罰的正好是暴人,不殺害無辜,也不放過有罪,

這就是上同帶來的功效。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真想使他們的國家富有,人民眾多,刑政治理,國家安定,就不可不考察上同,因為這是為政的根本。』
懋松 發表於 2025-6-29 06:07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同中】詮解:古聖治道中的上下通情與選賢之要

【墨子·尚同中】此章闡發古聖王以『尚同』為政之本,其核心在於『情通上下』與『選賢使能』。墨子所言『唯而審以尚同,以為正長』,非徒制度之設,實乃以『真情』為紐帶,構建上下無蔽、利害相濟的治理體系。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墨家治道之精微。

一、尚同之本:情通而利害相濟
『上下情請為通』一句,乃全章樞要。墨子強調,聖王立政,必使下情上達、上意下貫,二者以『真情』相感。所謂『上有隱事遺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積害,上得而除之』,揭示上下互通之效:在上者若未能察民生之利,百姓可直言補益;在下者若有冤屈積弊,君主可及時消弭。此中『情』非私情,而是『兼愛』之公心,即【尚同】篇所謂『一同天下之義』的道德基礎。

二、選賢使能:聽遠德博之基
『選賢使能』為墨家政治實踐之關鍵。墨子屢言『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尚賢】),此章雖未明言,然『正長』之立必以賢能為準。唯有德者居位,方能『聽遠』——廣納四方之言;『德博』——澤被天下之眾。此與儒家『舉直錯諸枉』相通,然墨家更重實效:賢能者須能『興利除害』,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非命】),方合『尚同』之實。

三、古今之鑑:尚同的現代啟示
墨子之論,直指政權合法性根源——上下互通則治,壅蔽則亂。其『情通』思想,可解為信息透明與民意反饋機制;而『選賢』標準,則強調能力與道德並重。今日觀之,若執政者能『審以尚同』,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弊,或可減少社會矛盾。然墨家之局限,在於過於理想化『一同』之效,未若儒家重『禮』以調和差異,此又讀者當深思處。

結語
【尚同中】此段以『情通上下』為綱,以『選賢除害』為用,彰顯墨家務實濟世的政道觀。其言簡意深,雖千載之下,猶足為治政者鏡鑒。然須辨明:墨家之『同』非強求一致,而是以兼愛為本、以賢能為器,達成『和而不同』之治。學者當結合【尚賢】【兼愛】諸篇,方能全窺墨學之真諦。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墨家義理,側重文本分析,兼及現代詮釋,力求不失古義而啟新思。若需進一步探討尚同與民主思想之異同,或可另文詳述。
付巧 發表於 2025-7-8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同中】詮解:古聖治道以情通上下、選賢為樞

【墨子·尚同中】此章闡發聖王治世之要,核心在於『尚同』與『選賢』,而貫通二者者,實為『真情』。墨子所言『情請為通』,非僅政令之通達,更強調上下以誠相感、以利相濟的治道本質。今試析其理如下:

一、尚同之本:以情為樞
『聖王唯而審以尚同』者,謂古聖立政,必以『尚同』為綱,然其根基在於『情通』。墨子屢言『上下情請為通』,此『情』字當解作『實情』與『誠心』二義。
1. 實情上達:上有隱微之政弊、未興之利民舉措(『隱事遺利』),因下情得通,故能補益;
2. 民怨得泄:下有所蓄之怨、所積之害(『蓄怨積害』),因上聽廣納,故能除之。
此即【尚同】所謂『上下同義』之真諦——非強求表面一致,而在政令與民心之真實相應。

二、選賢為徑:德博聽遠
『選賢使能』為墨家核心主張,此章雖未明言,然『情通』之實現,必賴賢才。何以故?
1. 賢者能『聽遠』:賢正長不囿於近習之見,能察四方民瘼,如【尚賢】云『舉公義,辟私怨』;
2. 德博則『利周』:賢者德澤廣被,故能兼顧『隱事遺利』與『蓄怨積害』,使上下利益均沾。
墨子之『賢』,非僅道德楷模,更是能貫通上下、務實濟世的治術之才。

三、古聖治術:由真情而及制度
墨子托古立言,稱『古者聖王』之治,實為建構其理想政體:
1. 制度層面:通過『尚同』建立層級分明的行政體系,使信息自下而上無滯;
2. 倫理層面:以『兼愛』為情感基礎,消弭上下對立,使『蓄怨』無所生。
此二者皆需『真情』為紐帶——無真情,則制度為虛文;無制度,則真情難落實。

結語:墨家治道的現代啟示
墨子之論,於今日猶有深意。所謂『情通上下』,實為良政之本:政策需根植民情,行政須以賢能為干。若徒尚形式統一而漠視真實民意,則『尚同』易淪為專制之具;反之,若徒有民意上達而無賢能斡旋,則怨利交織,終難調和。故讀【尚同】者,當於『真情』與『尚賢』間求其平衡,斯得墨學之精義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墨家思想體系,緊扣文本,析『情通』為政道關鍵,兼論選賢之效,以見古聖治術之周密。語言力求簡古,義理務求明晰,庶幾合於國學詮釋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