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3|回覆: 1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11清靜無為血氣乃平君子慎言君子五恥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11清靜無為血氣乃平君子慎言君子五恥
題文詩:
民有五死,聖人者也,能去其三,不能去二.
饑渴死者,可去;凍寒死者,可去也罹,
五兵死者,可去.壽命死者,不可去也;
癰疽死者,不可去也.饑渴死者,中不充也;
凍寒死者,外勝中也,罹五兵死,德不忠也;
壽命死者,歲數終也;癰疽死者,血氣窮故,
曰中不止,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也;
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靜無為,血氣乃平.
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
一言而得,可以保國.不能,獨為聲而,
不能,倍曲為直,物必以,其類,
故君子必,慎言出己.負石赴淵,行之難也,
然申屠狄,為之君子,不貴之也;盜跖凶貪,
名如日月,與舜禹並,傳而不息,君子不貴.
君子五恥:不坐,不議,君子恥之;
居其位而,無其,君子恥之;有其,
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位,後又失之,
君子恥之;地有餘而,不足,君子恥之.
【原文】
  民有五死,聖人能去其三,不能去其二。饑渴死者,可去也;凍寒死者,可去也;罹五兵死者,可去也。壽命死者,不可去也;癰疽死者,不可去也。饑渴死者,中不充也;凍寒死者,外勝中也,罹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壽命死者,歲數終也;癰疽死者,血氣窮也。故曰中不止,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靜無為,血氣乃平。  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響不能獨為聲,影不能倍曲為直,物必以其類及,故君子慎言出己。負石赴淵,行之難者也,然申屠狄為之,君子不貴之也;盜跖凶貪,名如日月,與舜禹並傳而不息,而君子不貴。
【原文】
  君子有五恥:朝不坐,燕不議,君子恥之;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
【註譯】1出自西漢戴聖【禮記•雜記下】
【原典】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
【譯文】
君子有五種恥辱:身居其位,而沒有良言善謀,君子以此為恥;有良言善謀,而不能實行,君子也以此為恥;開始時能因其才學得到其職位,後來總因無能而失去職位,君子以此為恥;管轄的地區很廣大,而百姓卻貧困不足,君子以此為恥;眾人所得都是相等,而自己卻倍數於他們,君子以此為恥.
【註譯】2出自【孔子家語】卷10好生:
孔子曰:『君子三患: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君子有五恥: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擔心:沒有聽到時,擔心聽不到;聽到以後,擔心學不到;學了以後,擔心不能實行。有德行而沒有相應的言論,君子感到恥辱;有言論而沒有行動,君子感到恥辱;既得到了而又失去,君子感到恥辱;土地有餘而百姓卻不富足,君子感到恥辱;大家的任務相同而別人的功勞比自己多一倍,君子感到恥辱。』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6-28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五死三去"說之微義探賾

劉向【說苑】卷十六【談叢】篇所載"民有五死,聖人能去其三"之論,實為西漢黃老思想與儒家倫理交融之精要。其文雖簡,然內涵深湛,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五死之辨:天命與人力的分野
所謂"五死",實分兩類:可去者三(饑渴、凍寒、五兵),乃人事可濟之厄;不可去者二(壽命、癰疽),屬天命難違之數。此分類暗合【孟子】"修身以俟命"之義,又見【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之智。饑渴凍寒之死,關乎"中不充"(臟腑空虛)、"外不飾"(衣不蔽體),正指物質基礎之匱乏;五兵之厄,則涉"教戒不先"(教化未彰),皆屬人力可及範疇。

二、聖人之治的實踐維度
聖人"去三"之說,彰顯黃老"清靜無為"的政治智慧。【淮南子·主術訓】言"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正與此呼應。去饑寒需"務本節用"(【荀子·天論】),弭兵禍當"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其要旨在於:治政者當通過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等"無為"之策,使民自化自正,非強為干預也。

三、血氣乃平的生命哲學
"癰疽不可去"之說,當與【素問·生氣通天論】"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相參。此喻示:個體生命需達致"血氣和平"之境,然終有不可控之變。君子處世,當如【中庸】所謂"居易以俟命",外修清靜無為之道,內養中正平和之氣。

四、君子五恥的倫理升華
後文"君子五恥"雖未詳述,然據【禮記·雜記】"君子有五恥"鄭玄注,當指"居其位無其言"等德行虧缺。此與"慎言"之教相表里,形成"無為-慎言-知恥"的修養鏈條。王弼【周易注】云"慎言語,節飲食",正是此理:言語之慎,實為心氣之平的外顯。

要之,此章以生死之辨為表,以治道心法為里。其"三可去"者,言政治責任;"二不可去"者,明生命局限。讀之當如程子所言"須就事上理會",既知人力所當盡,亦曉天命所當安,方得"清靜無為"之真諦。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