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0|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0敬慎詩解12慎其所從修身正行慎終如始恭敬忠信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7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羅者所得,黃口小雀,孔子見曰:黃口盡得,
而大雀何,獨不得也?羅者對曰:大雀善驚,
難得黃口,貪食易得.黃口也從,大爵不得,
大爵也從,黃口可得.孔子於是,顧謂弟子,
曰君子必,慎其所從,不得其人,有羅網患.
以長者慮,有全身階,隨小者戇,有危亡敗.
修身正行,不可不慎:嗜欲虧行,讒諛亂心,
眾口回意,憂患也者,生於所忽,禍起細微,
污辱難湔,敗事不可,後而追不,深念遠慮,
後悔幾何?夫徼幸者,伐性之斧;嗜欲也者,
逐禍之馬;謾諛也者,窮辱之舍;取虐於人,
趨禍之路,故去徼幸,且務忠信,節嗜欲無,
取虐於人,則稱君子,名聲常存.夫怨生於,
有恩不報,福多禍生,安危存於,自處出令,
不困在於,蚤豫存亡,在於得人,慎終如始,
乃能長久.能行此五,可以全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謂要道.顏回也將,西遊於宋,
問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乃曰:恭敬忠信,
可以為身;恭免於眾,敬則人愛,忠則人與,
信則人恃;人之所愛,所與所恃,必免於患,
可臨國家,何況於身?故不比數,而比於疏,
不亦遠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
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真情恭敬,
忠信始終,能始能終,善始善終,始終不渝.
孔子見羅網羅,捕捉者,其所得者皆黃口鳥幼時,嘴邊黃色未褪,故稱之也,孔子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羅者對曰:『(大雀善驚善於警覺。意為警惕性高而難得,黃口貪貪求食而易得。)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
參考出自【孔子家語】卷15六本
【原文】孔子見羅網羅,捕捉雀者所得皆黃口鳥幼時,嘴邊黃色未褪,故稱之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善於警覺。意為警惕性高而難得,黃口貪貪求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貪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四庫、同文本前有『獨』字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zhuàng,痴、傻、愚。[gàng]:傻,愣,魯莽:~頭~腦。[zhuàng]:剛直:~直,而有危亡之敗也。』
參考譯文【孔子家語】卷15六本:
孔子去看用羅網捉鳥的人,見捉到的都是黃口小鳥。孔子詢問那個人:『大鳥卻捕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驚覺,所以難以捕捉到,小鳥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鳥跟從大鳥,就捕捉不到了;大鳥跟着小鳥時,也捕捉不到。』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容易受到驚嚇的(大鳥)就能遠離禍害,喜歡貪食的(小鳥)就容易忘記禍患,這是出自它們的本性啊!跟從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禍與福。所以道德上有修養的人要謹慎選擇自己跟從的人,藉助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保全自己的方法,仿效年輕人的愚蠢和魯莽,就會有面臨危險死亡的禍患呀。』
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嗜欲使行虧,讒諛亂正心,眾口使意回,憂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污辱難湔灑,敗事不可後追,不深念遠慮,後悔當幾何?夫徼幸僥倖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禍之馬也;謾諛者,窮辱之舍也;取虐於人者,趨禍之路也,故曰去徼幸,務忠信,節嗜欲,無取虐於人,則稱為君子,名聲常存。怨生於不報,禍生於多福此句話是說怨生於有了恩情卻不知報答人家,因此人家含怨。禍生於安享的太平,太平的驕奢淫逸定會成為災禍的本源,安危存於自處,不困在於蚤豫,存亡在於得人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司馬遷【史記·楚元王世家】):國家的安危在於發出的政令,國家的存亡在於任用的大臣,慎終如始,乃能長久。能行此五者,可以全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謂要道也。
顏回將西遊,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疏,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
參考出自【孔子家語】卷13賢君
【原文】顏淵將西遊於宋,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於數[shù]表示、劃分或計算出來的量:技藝,學術:。命運,天命:數[shǔ]一個一個地計算:比較起來突出:責備,列舉過錯:談論,述說:~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來的情況,亦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數[shuò]屢次:踈shū古同『疏』而比於踈,不亦遠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
參考譯文顏淵將要向西遊學於宋國,臨行前,求教孔子道:『我應該用什麼立身?』
孔子說:『注意做到恭、敬、忠、信,就可以了。做到了恭、敬,就能遠離禍患,別人都會喜愛你;做到了忠、信,別人就會信任你,這樣你就能團結更多的人。做到了恭、敬、忠、信四點,可以把國家治好,哪裡只是有利於自己一人而已呢?另外,還要注意三點:不靠攏與自己親迎的人,卻靠攏跟自己疏淡的人,這樣不就失去親友的幫助了嗎?不修養自己的心性,使心性純良,卻只顧修飾自己的外表,追求外在的華美,不是搞反了、弄顛倒了嗎?做什麼事情,不先考慮成熟,事到臨頭,才開始謀劃,不就晚了嗎?』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孤鴻 發表於 2025-7-26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敬慎】篇析義:君子慎其所從之道

(一)羅雀之喻與處世之道
【說苑】所載孔子觀羅雀事,實為修身之要義。黃口小雀因貪食易得,大雀善驚難獲,此中深意可比君子處世之道。孔子特舉"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二語,揭示人際交往之關鍵:親近賢者則安,狎近小人則危。羅者之網,實喻人世種種陷阱,故夫子誡曰"君子慎所從",此與【周易·繫辭】"君子慎密而不出"、【論語·里仁】"里仁為美"之說互通。

(二)修身四戒與忠信之本
篇中列四戒尤為精警:徼幸如伐性之斧,嗜欲似逐禍之馬,謾諛類窮辱之舍,虐人乃趨禍之路。此四者實為敗德之端,與【尚書·太甲】"欲敗度,縱敗禮"之說相發明。而"務忠信,節嗜欲"六字,尤見儒家修養核心。【論語·學而】言"主忠信",此處更申其義:忠信非僅德行,實為保身之要術。君子能持此二者,則如【中庸】所謂"誠者物之終始",可致名聲常存。

(三)慎終如始的實踐智慧
"慎終如始"之說,源自【尚書·太甲】"慎終於始",老子亦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本文特強調"先慮""早豫"的重要性,此即【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之旨。顏回問修身,孔子答以"恭敬忠信",四者實為一體:恭主容儀,敬存內心,忠以應事,信以待人。【論語·衛靈公】載"言忠信,行篤敬",正可與此互參。

(四)處世哲學的現代啟示
篇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字,實為儒家恕道精髓。觀全文要義,可見古人修身並非空言道德,實含深刻處世智慧。今日讀之,猶見其警示意義:在信息紛雜之世,尤當慎所從;於物慾橫流之際,更需節嗜欲。所謂"恭敬忠信",非特古人專利,實為今人立身之基。

【說苑】此篇文字簡練而義蘊深厚,將儒家慎獨之道、忠信之教、處世之方熔於一爐。讀者苟能體味"黃口從大雀"之喻,踐行"慎終如始"之訓,則庶幾可免羅網之患,臻於君子之域矣。
xie4566 發表於 2025-7-27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敬慎】篇抉微:論君子慎從之道與修身要義

劉向【說苑】卷十【敬慎】所載孔子觀羅雀之喻,實為修身立命之樞要。此章以黃口小雀與大雀之得失為譬,揭示「慎其所從」之深意。今試析其理趣,以明君子處世之道。

一、羅雀之喻與慎從之理
孔子見捕雀者盡得黃口而失大雀,羅者釋曰:「大雀善驚難得,黃口貪食易得。」此中暗含君子小人取捨之辨。黃口之易得,喻小人貪利忘險;大雀之難獲,喻君子知幾遠害。尤可深味者,乃「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二語——此非徒言鳥性,實喻人際相從之理:若幼弱依附賢明則得保全,賢明反隨庸愚則必陷羅網。故孔子誡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周易·繫辭】「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正與此通。

二、修身四戒與忠信之體
篇中更申修身四戒:「徼幸者伐性之斧,嗜欲者逐禍之馬,謾諛者窮辱之舍,取虐於人者趨禍之路。」此四者實為敗德之端:
1. 徼幸之心:如【尚書】「罔游於逸,罔淫於樂」,君子當守正不趨險。
2. 嗜欲之害:【禮記】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可相發明。
3. 諛讒之毒:荀子謂「非我而當者,吾師也」,諂媚之言實為德之賊。
4. 凌人之弊:【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虐人者終自斃。

去此四弊,務忠信、節嗜欲,方為君子立身之本。顏回問「何以為身」,孔子以「恭敬忠信」答之,蓋恭能遠眾怒,敬則得人愛,忠可聚群力,信足恃久遠——此四者實為「慎終如始」之具體工夫。

三、慎微始終與禍福之機
「憂患生於所忽,禍起細微」二語,直指【周易】「履霜堅冰至」之戒。劉向特標「污辱難湔,敗事不可追」,正合曾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之意。至若「怨生於有恩不報,福多禍生」,則揭示【老子】「福兮禍所伏」之辯證關係。君子當如【詩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所警,始終持守恭敬忠信,方能「名聲常存」。

結語
觀【敬慎】此章,其要義在「慎」字:慎所從則免羅網,慎嗜欲則全本性,慎始終則遠禍患。孔子以羅雀設教,非獨言觀物之道,實為萬世立「慎」之綱。今人讀此,當思【大學】「慎獨」之功,於細微處見精神,於取捨間明進退,方不負先哲垂訓之深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