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0|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8尊賢詩解2治亂之端在乎審己任賢而吉以古鑒今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14 17: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8尊賢詩解2治亂之端在乎審己任賢而吉以古鑒今
題文詩: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皆叛不朝;
暴寡,劫弱,南夷北狄,交侵中國,
不絕若線.桓公,管仲鮑叔,隰朋寧戚,
三存亡國,一繼絕世,救中國,戎狄,
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晉文公用,
咎犯先軫,陽處父也,而強中國,敗強楚,
合諸侯,朝天子,以顯周室.楚莊王亦,
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征陳從鄭,
敗強晉,無敵天下.秦穆公也,用由余及,
百里子者,蹇叔子與,王子廖也,據有雍州,
攘敗西戎.吳用延州,萊季子幷,翼州揚威,
於雞父也.鄭僖公富,有千乘國,貴為諸侯,
治義不順,人心而取,弒於臣者,不先得賢.
簡公,用子產,裨諶世叔,行人子羽,
賊臣,正臣,去強楚,合中國,
國家安寧,二十餘年,無強楚患.故虞國也,
有宮之奇,獻公為之,終夜不寐;國也,
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
厭難折衝.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
大辱於楚;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於戎.
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亂之端,在乎審己,
而任賢也.任賢而吉,國家之,不肖而凶,
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
為人君者,不可不慎.以古鑒今,賢貫古今.
【原文】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皆叛不朝;眾暴寡,強劫弱,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之不絕若線。桓公於是用管仲、鮑叔、隰朋、賓胥無、寧戚,三存亡國,一繼絕世,救中國,攘戎狄,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晉文公用咎犯、先軫、陽處父,強中國,敗強楚,合諸侯,朝天子,以顯周室。楚莊王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征陳從鄭,敗強晉,無敵於天下。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及由余,據有雍州,攘敗西戎。吳用延州萊季子,幷翼州,揚威於雞父。鄭僖公富有千乘之國,貴為諸侯,治義不順人心,而取弒於臣者,不先得賢也。
至簡公用子產、裨諶、世叔、行人子羽,賊臣除,正臣進,去強楚,合中國,國家安寧,二十餘年,無強楚之患。故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之厭難折衝也。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於楚;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於戎。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亂之端,在乎審己而任賢也。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
【注釋】
1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孫。(軒轅黃帝之五世孫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於無餘;為無餘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時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因避亂才逃到西戎。後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國,被秦穆公任為上卿(即宰相),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一舉攻伐錦諸戎、緄戎、翟戎、義渠等十二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孫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稱為由氏和余氏。
2五始【春秋】紀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謂之『五始』。
引【漢書·王褒傳】:『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
顏師古 註:『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是為五始。』

熊季 發表於 2025-7-13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說苑·尊賢】論治亂審己任賢之道

【說苑·尊賢】所載齊桓公之事,誠為千古治道之圭臬。其言『治亂之端,在乎審己任賢』,實乃政治哲學之核心。今試析其要義,以明聖王之道。

一、亂世之象與霸業之基
春秋之世,周室衰微,諸侯力政,夷狄交侵,此所謂『禮崩樂壞』之局。然桓公能於『不絕若線』之際,以管仲、鮑叔、隰朋、寧戚為佐,遂成『三存亡國,一繼絕世』之功,非偶然也。蓋亂世之轉機,首在明主自知其責,次在得賢而專任。桓公不記射鈎之仇,委政於管仲,正合【周易】『泰卦』之象——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二、審己為任賢之本
『審己』者,非徒自省而已,實為明位分、察時勢之要務。【大學】言『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桓公初任豎刁、易牙,幾致身死國亂;後悟『士之怒在己,諸侯之怒在鄰國』(【管子·小匡】),乃能屈己尊賢。故【說苑】此章暗合『格物致知』之理:惟審己者知不足,知不足者能虛懷,虛懷者方能容眾賢。

三、任賢之效與古今之鑑
管仲之政,『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然其本在『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訓。桓公以賢臣為綱,遂能『攘戎狄而正諸夏』,此即【孟子】『以德行仁者王』之先聲。反觀後世,漢武用主父偃而疏董仲舒,唐玄宗先姚宋後李林甫,皆未能始終審己,故盛極而衰。劉向編【說苑】於西漢末造,正借古諷今,暗諫君王:治亂非關天命,實系人事。

結語
【尊賢】篇之深意,在揭『人存政舉』之律。今人讀之,當思『審己』非獨君王之事,士民亦需以賢者為鏡;而『任賢』更非徒尚其名,必如桓公之信專、管仲之謀遠,方得『吉無不利』。若以功利之心求賢,或以虛文待士,則猶緣木求魚耳。

(全文約780字)

按:此答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周易】【管子】【孟子】義理,呼應劉向『以古鑒今』之旨,文風求簡奧而不失明晰,庶幾近於國學者之體。
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19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說苑·尊賢】治亂之論:審己任賢之道與當代鏡鑒

【說苑·尊賢】所載春秋亂世之象——『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眾暴寡,強劫弱』,實為古今治亂興衰之通義。劉向以齊桓公任管仲、鮑叔等賢才而『三存亡國,一繼絕世』為范,揭示『治亂之端在乎審己任賢』之理,其言簡而義邃,足為今世資鑒。

一、治亂之本:審己明道而後任賢
【說苑】強調『審己』為任賢前提,此與【大學】『修身而後家齊國治』一脈相承。齊桓公若非自省其過(如納鮑叔之諫而釋管仲射鈎之怨),焉能成九合諸侯之功?所謂『審己』,非徒察過失,更在明治國之道、知人才之用。管子曾言:『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桓公之審己,正在以『尊賢使能』為『必行之法』,故能轉亂為治。

二、任賢之效:以史為鑑的實踐智慧
春秋之世,諸侯存亡繫於得人。齊用管仲而霸,秦失百里奚而弱,此即【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之驗。劉向特標『三存亡國』之功,非獨贊桓公之能,更彰賢才『濟危扶傾』之力。管仲『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之策,隰朋『調和內外』之才,皆因桓公『審己』後委以專任,方成其效。此理於今猶然:組織之興衰,首在領導者能否『審己明需,因才授任』。

三、當代鏡鑒:尊賢與制度之衡
劉向之論,非僅倡個體賢才之用,更暗合『制度養賢』之思。昔齊設『庭燎招士』之制,漢立察舉徵辟之法,皆系統化尊賢之嘗試。今之組織,若徒慕『任賢』之名而無審己之誠、制度之輔,則易陷『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之弊。故當效古人之智,融『審己』於考核機制,化『尊賢』為長效制度,方能使人才各盡其用。

結語
【說苑】此篇,以史為鏡,照見『治亂在人』之永恆命題。今人讀之,當悟『審己』為基、『任賢』為用,更須以制度固其本。如此,方不負劉向『以古鑒今』之深意。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解史,以【說苑】文本為綱,融貫管荀之學,兼及當代管理思想,力求學術性與實用性並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