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3|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6讓王詩解1天下至重不以害性唯有道者能忘天下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30 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6讓王詩解1天下至重不以害唯有道者能忘天下
題文詩:
堯以天下,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
子州支父,子州曰以,我為天,猶之可也;
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有閒,
治天下也.天下至重,不以害,況他物乎!
無以,天下為者,可托天下.舜讓天下,
子州支伯.子州:有幽憂病,方治未暇,
治天下也.天下大器,不以易,此有道者,
之所以,異乎俗者.舜以天下,讓善卷也,
善卷曰余,立宇宙中,冬衣皮毛,夏衣葛絺;
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修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逍遙於,天地之間,
心意自得.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
不知余也!遂不受乃,去入深山,莫知其處.
舜以天下,讓其,石戶之農,石戶:
卷卷乎,後之為人,葆力之士!以舜之德,
為未至也,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
終身不返.修真養性,真情無為,不物於物;
不為天下,累其天性,能忘天下,方得始終.
【原文】
堯以天下讓許由(1),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2)曰:『以我為天,猶之可也(3)。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4),方且治之(5),未暇治天下也(6)。』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7),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8),而不以易生(9),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讓善卷(10),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11),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12);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修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13),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後之為人(14),葆力之士也(15)!』以舜之德為未至也,於是夫負妻戴(16),攜子以入於海(17),終身不反也。【譯文】
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又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讓我做天子,還可以。雖然,我正有隱憂之患,剛要治療它,沒有閒暇時間去治理天下。』天下的地位最貴重,而不以這種地位危害本性,何況是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把治理天下當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
舜要把天下讓給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說:『我正有隱憂之患,剛要治療它,沒有閒暇時間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權位是大器物,而不以本性來換取它, 這是有道的人之所以和世俗不同之處。舜要把天下讓給善卷,善卷說:『我站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細布;春天耕田種地,身體足可以負擔這種勞動;秋天收穫足可以休養安食;太陽出來去勞動,太陽落了就休息, 逍遙自在於天地之間而心情悠然自得。我何必去治理天下呢!可悲啊,你是不了解我的!』便沒有接受。於是離開舜而進入深山,沒有人知道他的去處。 舜要把天下讓給他的朋友名叫石戶的農民,名叫石戶的農民說:『真用力啊! 國君的為人,是保持勤勞的人!』認為舜的德還沒達到最高的境界,於是丈夫背着東西,妻子頂着東西,攜帶子女隱居大海之中,終身沒有返回。
【注釋】
(1)許由:見【逍遙遊】注。
(2)子州支父:人名,姓子州,字支父。
(3)猶:還。
(4)適:剛才。幽憂:隱憂,病:患。
(5)方:剛。治:治療,醫治。
(6)未暇:沒有閒暇。
(7)生:性。
(8)大器,貴重器物。【荀子·王霸】有『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9)易:改換,改變。生:性。
(10)善卷:人名,姓善,名卷。【盜跖】有『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
(11)余:我。
(12)葛嶄(chī):細葛布。
(13)石戶:地名;農:農民。
(14)卷卷(quán):同卷卷,用力的樣子。
(15)葆(bǎo):通寶,珍視。(辛苦勤勞)
(16)負:背着。戴:頂着。
(17)入於海:隱居海上。反:通返。

懋松 發表於 2025-7-5 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讓王】解義:天下至重而不害性之道

【讓王】篇開章以堯讓天下於許由、子州支父之事,闡發『天下至重而不以害性』之旨,此乃莊子『全性保真』思想之核心。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復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以『幽憂之病』辭之,曰:『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性,又況他物乎?』此語深契道家『貴生』之義,今試析其理。

一、天下與性命之辨
子州支父所言『天下至重』,非謂權位之尊,實指治天下之責。然其辭讓之由,在於『不以害性』——天下雖重,不若性命之根本。莊子以『性』為天道所賦之真,即【養生主】所謂『緣督以為經』,【大宗師】所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治天下若違逆自然之性,便是『喪己於物,失性於俗』(【繕性】)。故子州支父寧治『幽憂之病』(喻身心之修),而不以天下易其真。

二、讓王之『道』與儒家之『仁』
儒家以『天下為公』為仁政之極,如【論語·泰伯】云『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然其前提是『修己以安百姓』。莊子則更進一層:若治天下需損己之性,則不如不治。此非消極避世,而是以『忘天下』為更高境界。【逍遙遊】中許由曰:『予無所用天下為!』正與此呼應——唯有道者能超越外物之累,達『無待』之境。

三、『唯忘天下者能治天下』之 paradox
後文續言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善卷等,皆強調『有道者不以外物易內真』。此中暗含一弔詭:唯忘天下者,方堪治天下。蓋執權位者必為權位所執,如【應帝王】云『無為名屍,無為謀府』,而真治世者,當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順物自然而不傷己。此即【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妙。

結語:重外者必拙於內
莊子借讓王之事,破世俗『以物易性』之迷。天下至重,然若汲汲於外,必致『馳其形性,潛之萬物』(【徐無鬼】)。故【讓王】篇實為『重生』之教,與【刻意】【繕性】諸篇相通。今人讀此,當思:所求者為何?所養者何在?唯明『性』與『物』之本末,方能『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此乃道家處世之真諦。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莊子】內七篇思想互證,緊扣『性』『物』之辨,點明『讓天下』實為『全性』之寓言,符合莊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之表達傳統。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6 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讓王】解義:天下至重而不害性之道

【讓王】篇開章即以堯讓天下於許由、子州支父之事,闡發『天下至重而不以害性』之旨。此段文本雖簡,然深契莊子『全性保真』之哲學內核,當逐層析之。

一、讓天下與『性』之權衡
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復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以『幽憂之病』辭之,曰:『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性。』此語直指莊子思想核心——『性』為生命之本,天下雖重,不可易性。子州支父非拒天下,乃明『治身先於治世』之理。其言『未暇治天下』,實喻『治性』之優先級高於外物。莊子以『病』為喻,暗諷世人逐外物而傷內真,猶抱疾而趨利,終失其本。

二、『唯有道者能忘天下』之真諦
『忘天下』非謂漠然棄世,而是超越權位之執,復歸性命之情。許由、子州支父之拒,非矯情鳴高,乃因其性分自足,不假外求。【逍遙遊】言『至人無己』,【應帝王】謂『無為名屍』,與此章互文:唯有道者能破『天下』之執念,視權位如芻狗,方能全其天機。此即【大宗師】所謂『攖寧』——外物雖擾,內心湛然。

三、比較儒道之『天下觀』
儒家以天下為己任,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莊子則主張『不以天下易其性』。二者非全然對立,而重心迥異:儒家重倫理承擔,道家重個體逍遙。子州支父之辭讓,恰凸顯道家『重己輕物』之立場——若治天下反害性命之真,則寧守窮閭隘巷,亦不為軒冕所累。

四、當代啟示:權位與本真之辨
今人常困於名利權位之爭,以外部成就為生命價值圭臬。莊子之警示在於:『害性』之患,往往隱於『至重』之名。子州支父以『病』喻性之不可傷,恰如現代人於功利社會中身心交瘁而不自知。讀此章者,當反思:是否以健康、本真為代價,追逐外物之『重』?

結語
【讓王】此段以讓天下為引,揭『全性』之要。莊子之『忘天下』,實為對生命本質的終極關懷——唯有破除權位之迷執,方能回歸『與道翱翔』的自在之境。後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皆可溯源於此。讀【莊子】者,當於此等處體認其『守性』之大智。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