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6|回覆: 2

[兵家] 【孫子兵法】卷11九地篇3將正靜幽隨機應變圍則能御過則聽從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8 16: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11九地3靜幽隨機應變圍則御過則
題文詩:
將軍之事,靜以幽邃,正以治軍.能愚士卒,
之耳目也,使之無知;隨機易事,革其謀,
使人無識;易其居,迂途使人,不得.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也,深入,
諸侯之地,而發機猶,焚舟破釜.若驅群羊,
驅而,莫知所之.聚三軍眾,投之於險,
將軍之事.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
不可不察.正義不變,隨機應變.為客之道,
深則專,淺則.去國越境,而師,
謂之絕地;四通之地,謂衢地也;入深重地;
入淺輕地;背固前隘,謂之圍地;無所往者,
謂之死地.是故散地,將一其志;輕地吾將,
使之;爭地吾將,趨其後也;交地吾將,
謹其守也;衢地吾將,固其結萌;重地吾將,
繼其食備;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
塞其闕也;死地吾將,示以不活.故兵之情:
圍則,不得已則,奮起而,過則.
【原文】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3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34),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35),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36),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37),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38)。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39);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40);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41);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42);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43)。
【譯文】
    作為統帥,考慮謀略要做到沉着冷靜而又幽深莫測,管理部隊要公正嚴明而又有條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軍事行動一無所知;要能臨時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實用意;要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迴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意圖;向部屬下達作戰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率眾深入敵國領土作戰要像弩機射出的箭一樣,準確捕捉戰機,焚舟砸鍋一往無前。指揮士卒要像驅趕羊群一樣,趕過來,驅過去,而不讓他們知道究竟要到哪裡去;集結全軍要把他們置於險境,迫使全軍拼死奮戰。這是統帥的職責。各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係,士卒在不同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規律,這些都是將帥必須認真考察研究的問題。
    在敵國境內作戰時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隊就越要專一;進入敵境越難,軍心就越容易渙散。進入敵境作戰的地域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域叫作衢地;深入敵境後方的叫作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叫作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域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域叫死地。因此,作戰時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進爭地要使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過交地要謹慎防守;在衢地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要保障軍需供應;經圮地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變化規律是:被包圍就會合力抵禦,不得已時就會殊死奮戰,陷於深重危難境地就會非常聽從指揮。
     【注釋】
(33)靜以幽,正以治:靜,鎮靜,沉靜;幽,深邃;正,嚴正,公正;治,治理,有條理。鎮靜以求深思,嚴正而有條理。

(34)易其事,革其謀:易,改變,變化;革,變更,更新。戰法經常變化,計謀不斷更新。

(35)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之,代詞,指部屬,軍隊。將帥授給部屬的任務,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樣,使他們能進而不能退。

(36)發其機:扳動弩機,喻決戰事。

(37)屈伸之利:伸,伸展;屈,曲、不伸展。根據情況,該屈則屈,該伸則伸,這樣最為有利。

(38)深則專,淺則散:指在敵國作戰,深入則士卒一致,淺則士卒渙散。

(39)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離開本國,跨越鄰國,進入敵國作戰的地區,叫作『絕地』。

(40)背固前隘者,圍地也:前進困難,後退受阻,易被包圍的地域叫圍地。

(41)固其結:鞏固與諸侯國的結盟。結,指結交諸侯。

(42)塞其闕:闕(què),缺口。堵塞缺口,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戰。

(43)過則從:過,指深陷危境的意思。深陷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就容易指揮。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幽魂~ 發表於 2025-7-7 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論將帥統御之道析義
【孫子兵法·九地篇】此章專論將帥統兵之要,以"靜幽正治"為綱,闡發"愚卒應變"之術。其文雖簡,義理深湛,今試為剖判三昧。

一、靜幽正治:將道之本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乃統軍核心。"靜"非止水之靜,乃【易】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決策境界。昔謝安對弈聞淝水捷報,面不改色而弈如故,正是此境寫照。"幽"字尤妙,【說文】解為"隱也",引申為謀略深藏不露。韓信背水列陣,士卒但見危局,不知其"陷之死地而後生"的幽深算度,恰合孫武之旨。"正以治"則承【論語】"政者正也"之訓,諸葛亮治蜀"開誠心,布公道",方能使三軍如臂使指。

二、愚卒之術:權變之機
"能愚士卒之耳目"向遭非議,實則此"愚"非蒙蔽之謂,乃【周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權宜之道。長平之戰趙括輕改廉頗之制,卒吏皆知戰略意圖而致敗;反之衛青遠征漠北,"軍鋒夜驚而自相擾亂",卻因士卒不知統帥意圖而終成大功。孫武強調"易其事,革其謀"者,正合【鬼谷子】"謀莫難於周密"之論。昔李愬雪夜襲蔡州,行軍途中方示目標,正得"使人無識"三昧。

三、九地機變:用兵如神
"迂途使人不得慮"暗合九地之變。考"九地"分類,其要在"屈伸之利"。項羽破釜沉舟屬"死地則戰",曹操火燒烏巢乃"衢地合交"典範。將帥需如【吳子】所言"因形用權",觀唐太宗虎牢之戰,先據險要(重地),後出奇兵(輕地),終以三千破十萬,盡得"圍則能御,過則聽從"之妙。

此章精義,在將道家"清靜無為"與兵家"詭變萬端"熔鑄一爐。王陽明評曰:"靜幽是體,隨機是用",可謂的論。今人研讀,當知"愚卒"實為保全士卒之術,"易居"乃出奇制勝之道,方不負孫武"兵者詭道"的深層哲思。
松禪 發表於 2025-7-1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將領統御之道發微
——【孫子兵法】卷十一兵家心法詮解

【九地篇】"將軍之事,靜以幽邃,正以治軍"一語,實為兵家統御學之精髓。此句非僅言戰場機變,更揭示為將者當具"內聖外王"之修養。"靜幽"二字,當從道家"致虛極,守靜篤"解之,黃石公【三略】所謂"神微而靜"者,正與此相發明。考【吳子·論將】言"總文武、兼剛柔",可知"正以治軍"之"正",實含儒家"正心誠意"與法家"刑德二柄"雙重意蘊。

"愚士卒之耳目"之說,歷來多有誤解。張預注曰:"此非詐也,密謀之謂也。"【六韜·龍韜】載太公言"陰其謀,密其機",可相印證。蓋兵家"詭道"與儒家"誠信"之辨,當觀【司馬法】"仁本"與"嚴位"二篇之統合。將領"使人無識"者,非謂愚民之術,實乃【鬼谷子】"謀之於陰,成之於陽"的決策智慧。

至若"隨機易事,革其謀"之要,可參【淮南子·兵略訓】"與化推移"說。戰國孫臏減灶誘龐涓,東漢虞詡增灶退羌兵,皆"居遷途而使人不慮"的典型戰例。此中玄機,在於【易經】"窮變通久"之理——王弼注【周易】云"適時之變,道之常也",恰可釋"常易其居"之深意。

今人讀此章,當注意三個維度:其一,"靜幽"是道家心法在兵家的運用,非消極無為,而是【管子·心術】所言"毋先物動,以觀其則"的主動修養;其二,"正治"包含【大學】"修身正心"與【韓非子】"法術勢"結合的治理智慧;其三,"變易"之道須合於【易傳】"變通配四時"的哲學高度。

昔唐太宗與李靖論兵,稱"深乎,節制之兵",正得此篇三昧。為將者若能在"靜幽"中養其氣,於"正治"立其本,借"變易"通其用,則庶幾可達【孫子】所謂"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的化境。此乃中國兵學超越單純戰術層面,上升為"道器合一"的生命學問之明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