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6|回覆: 2

[儒家學說] 【荀子】卷4榮辱篇詩解5真誠修為堯禹去偽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4 20: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荀子】卷4榮辱篇詩解5真誠修為堯禹去偽
題文詩: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未必不危;污漫突盜,
常危之術,未必不安.君子道常,小人道怪.
人有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
好利惡害,人所生有,無待而然,禹桀所同.
目之以辨,白黑美惡;耳之以辨,聲音清濁;
口之以辨,酸咸甘苦;鼻之以辨,芬芳腥臊;
骨體膚理,寒暑疾癢,又人之所,常生而有,
禹桀所同.可為堯禹,可為桀跖,可為工匠,
可為農賈,舉錯習俗,勢所積耳.人生而有,
無待而然,禹桀所同.為堯禹則,常安而榮,
為桀跖則,常危而辱;為堯禹則,常愉而佚;
工匠農賈,則常煩勞.人力為此,而寡為彼,
淺陋所致.堯禹也者,非生而具,起於變故,
變則能化,誠信生神,去偽存真,待盡後備,
至備自備,真誠修為,至修自修,修之以正,
精誠所至,至公至明,明辨是非,通天達地.

 
 【原文】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1>,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注釋〕

  <1>僈:通『漫』,污。 污慢:也作『污漫』,污穢卑鄙的意思。

  〔譯文〕
 奉行仁義道德,是常常能得到安全的辦法,然而不一定就不發生危險;污穢卑鄙強取豪奪,是常常會遭受危險的辦法,但是不一定就得不到安全。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徑,而小人遵循那怪僻的途徑。


  【原文】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1>。目辨白黑美惡,耳辨聲音清濁<2>,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3>,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4>,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5>。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6>。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為<7>,待盡而後備者也。

 
  〔注釋〕

  <1>禹:賢君,見前注。 桀:昏君,見前注。 <2>【禮記·樂記】鄭玄註:『宮、商、角、征、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 <3>理:皮膚上的紋理。養:通『癢』。 <4>『常』字衍。 <5>『勢』字衍。 <6>以上23字或是衍文,今不譯。 <7>成乎修為:另作『成乎修修之為』。修為,修身的作為。
〔譯文〕

  大凡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餓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些,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它是無需依靠什麼就會這樣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眼睛能辨別白黑美醜,耳朵能辨別音聲清濁,口舌能辨別酸鹹甜苦,鼻子能辨別芳香腥臭,身體皮膚能辨別冷熱痛癢,這又是人生下來就有的資質,它是不必依靠什麼就會這樣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人們可以憑藉這些本性和資質去做堯、禹那樣的賢君,可以憑藉它去做桀、跖那樣的壞人,可以憑藉它去做工匠,可以憑藉它去做農夫、商人,這都在於各人對它的措置以及習俗的積累罷了。做堯、禹那樣的人,常常安全而光榮,做桀、跖那樣的人,常常危險而恥辱;做堯、禹那樣的人常常愉悅而安逸,做工匠、農夫、商人常常麻煩而勞累。然而人們盡力做這種危辱煩勞的事而很少去做那種光榮悅逸的事,為什麼呢?這是由於淺陋無知。堯、禹這種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具備了當聖賢的條件,而是從改變他原有的本性開始,由於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為,是等到原有的惡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後才具備的啊。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7-17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榮辱篇】第五段闡微:論真誠修為與堯禹之道

【荀子·榮辱篇】此章以辯證之筆,剖判『常安之術』與『常危之術』之表里,其文曰:『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而未必不危;污漫突盜,常危之術也,而未必不安。』此語乍觀似悖常理,實則深契荀子『性偽之分』之旨。蓋荀子言『偽』,非今之虛偽,乃指後天人為之修為。仁義德行雖為至善,然若徒飾外而失其誠,則危殆潛生;污漫突盜雖為惡行,然若偶得僥倖,或暫免於禍。然此非常道,君子所守者,乃『道其常』,而小人則『道其怪』。

一、常安之術與常危之術之辯證
荀子立論,重在揭示行為本質與表象之落差。仁義德行本為長治久安之基,然若流於形式,如【不苟篇】所斥『盜名』之輩,則名實相乖,反招禍患。反之,暴戾突盜雖為取禍之道,然若逢亂世或僥倖得逞,或可暫安。此非荀子否定仁義,乃警示世人:德行貴在真誠,非徒具儀文。故下文云:『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君子循天道之常理,小人逐詭譎之僥倖,此榮辱之分野也。

二、真誠修為與堯禹之道
荀子屢言『化性起偽』,謂人須以禮義矯治本性之惡。然『偽』之真諦,在於『積善成德』(【勸學篇】),非虛飾可成。堯禹之所以為聖,正在去偽存誠,以『注錯習俗』修身(【榮辱篇】前章)。本篇所謂『未必不危』者,正指偽善之弊;而『未必不安』者,乃揭小人之暫得。然天道好還,終歸常理,故君子必以真誠為基,如【中庸】言『不誠無物』。

三、去偽存誠為榮辱之樞機
末句『君子道其常,小人道其怪』,實為全篇眼目。荀子之『常』,即禮義法度,乃『人道之極』(【禮論】);『怪』者,乃背離常道之機巧。堯禹之聖,在循常而篤行;桀跖之亡,在逐怪而喪本。此與【孟子·離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異曲同工,皆重本真而輕形跡。

結語
荀子此段非否定仁義,乃警醒世人:德行若失其誠,則如無根之木;危行若偶得安,亦如曇花一瞬。君子當效堯禹,以真誠修為化性起偽,而非如小人般『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勸學】),終陷危殆。此中深意,豈非千古立身之箴言哉?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依荀子思想體系,結合【性惡】【禮論】諸篇互證,以『常變』『誠偽』為綱,凸顯其重實踐、尚真誠之旨,文風力求簡古,不失學術之謹嚴。
天『子』 發表於 2025-7-24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榮辱篇】第五段闡微:論真誠修為與堯禹之道

【荀子·榮辱篇】此章以『仁義德行』與『污漫突盜』對舉,揭示安危無常之理,進而點明君子與小人之道分野。其文雖簡,然義理深邃,尤以『真誠修為』『去偽存真』為旨歸,足為後世法。

一、常安之術與常危之術的辯證
荀子謂『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此言道德修為雖為長治久安之本,然若拘泥形式、失其真誠,則反致危殆。譬如堯舜以仁德化天下,然若徒飾仁義之名而無其實,則如【孟子】所譏『戕賊人以為仁義』,終成偽善。反之,『污漫突盜』本為取禍之道,然小人或能一時僥倖得安,此即『未必不安』之謂。然此『安』乃僥倖之安,非天道之常,終將傾覆。荀子此論,實警示世人:安危非由表象定奪,而在其本真與否。

二、君子之道與『去偽存誠』
『君子道其常,小人道其怪』一語,乃全篇樞要。君子守常,循天理之正,以真誠為本;小人逐怪,務詭譎之行,以偽詐為能。堯禹之所以為聖,正在其『去偽存真』。【荀子·不苟篇】云:『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與此章相呼應。蓋『誠』為天道,亦為修為之基。堯禹之治,非徒恃權術,而以『精誠』感通天下,故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若舍真誠而務虛名,則如【中庸】所言『不誠無物』,終至敗亡。

三、修為之要在『行而非名』
荀子雖重禮義教化,然更強調『行』之於『名』的先導性。本篇前文云:『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差異唯在『化性起偽』之功。所謂『偽』,非今之虛偽,乃人為修為之意。君子通過『積善成德』的實踐(【勸學篇】),漸去本性之惡,達至『堯禹』之境。此過程必以真誠為樞紐,若徒慕聖賢之名而無其實,則如『畫餅充飢』,終無裨益。

結語
【榮辱篇】此段以安危之辯為表,以『誠偽之辨』為里,揭示儒家修為之核心:唯有內葆真誠,外行常道,方能趨近堯禹聖境。今人讀之,尤當惕勵——榮辱非由外鑠,而在己心之真偽。荀子之教,千年猶新。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荀子思想體系,結合【不苟】【勸學】等篇互證,力求闡發『真誠修為』之旨。語言力求簡古,以契國學論述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