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8|回覆: 2

[論史] 三國雜論·之五

[複製鏈接]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7-7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雖未統一天下,亦數世而亡,然對外幾乎百戰百勝,降匈奴,破烏丸,掃氐胡,平西羌,服鮮卑,滅高句麗,制夷頗有力,帖然而不敢叛也。

如【三國志·武帝紀】載: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為列侯。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攻鮮于輔於獷平。【續漢書郡國志曰:獷平,縣名,屬漁陽郡。】秋八月,公征之,斬犢等,乃渡潞河救獷平,烏丸奔走出塞。

馬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氐王千萬叛應超,屯興國。使夏侯淵討之。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趙衢、漢陽尹奉等討超,梟其妻子,超奔漢中。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率羌、胡萬餘騎與夏侯淵戰,擊,大破之,遂走西平。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省安東、永陽郡。

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金城諸將麴演、蔣石等共斬送韓遂首。

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與其侯王來朝。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

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金城諸將麴演、蔣石等共斬送韓遂首。

裴註:侍中王粲作五言詩以美其事曰:"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安得久勞師?相公征關右,赫怒振天威,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西收邊地賊,忽若俯拾遺。陳賞越山嶽,酒肉逾川坻,軍中多饒飫,人馬皆溢肥,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拓土三千里,往反速如飛,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

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

【明帝紀】載:保塞鮮卑大人步度根與叛鮮卑大人軻比能私通,并州刺史畢軌表,輒出軍以外威比能,內鎮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為比能所誘,有自疑心。今軌出軍,適使二部驚合為一,何所威鎮乎?"促敕軌,以出軍者慎勿越塞過句注也。比詔書到,軌以進軍屯陰館,遣將軍蘇尚、董弼追鮮卑。比能遣子將千餘騎迎步度根部落,與尚、弼相遇,戰於樓煩,二將敗沒。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與比能合寇邊。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虜乃走漠北。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宣王遣將軍胡遵等追討,破降之。

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詣并州降,朗引軍還。

秋八月,燒當羌王芒中、注詣等叛,涼州刺史率諸郡攻討,斬注詣首。

【三少帝紀】載: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毌丘儉討高句驪,夏五月,討濊貊,皆破之。韓那奚等數十國各率種落降。

【夏侯淵傳】載:郃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郃。未戰,超走,郃進軍收超軍器械。淵到,諸縣皆已降。韓遂在顯親,淵欲襲取之,遂走。淵收遂軍糧,追至略陽城,去遂二十餘里,諸將欲攻之,或言當攻興國氐。淵以為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擊長離諸羌。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若舍羌獨守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可必虜也。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輕兵步騎到長離,攻燒羌屯,斬獲甚眾。諸羌在遂軍者,各還種落。遂果救長離,與淵軍對陳。諸將見遂眾,惡之,欲結營作塹乃與戰。淵曰:"我轉鬥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眾罷弊,不可久。賊雖眾,易與耳。"乃鼓之,大破遂軍,得其旌麾,還略陽,進軍圍興國。氐王千萬逃奔馬超,餘眾降。轉擊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糧谷牛馬。乃假淵節。

還擊武都氐羌下辯,收氐谷十餘萬斛。太祖西征張魯,淵等將涼州諸將侯王已下,與太祖會休亭。太祖每引見羌、胡,以淵畏之。

【鍾繇傳】載: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讎?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張既說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幹。

【田疇傳】載: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方『陶揚鴻文集』查閱下文

江決 發表於 2025-4-4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雜論·曹魏邊功考略】

曹魏雖終未克成混一之業,然其經略四夷之功,實為三國之冠。細考【三國志】及裴注所載,魏武、文帝、明帝三世之武功,確有可述者。其制夷之策,非徒恃武力,實兼用"威服""羈縻"二道,深得"因勢而制變"之要。

觀曹操用兵,最得"批亢搗虛"之妙。建安三年擊匈奴於夫羅、破黑山賊之役,先攻本屯以解東武陽之圍,復設伏內黃,盡顯"攻其所必救"之兵機。其征烏桓時,斬趙犢而渡潞河,正合【孫子】"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之要義。至若夏侯淵討氐羌、破韓遂諸戰,皆以迅雷之勢摧折敵鋒,此即陳壽所謂"才武絕人,克成洪業"之實證。

魏之邊功尤重體系建構。建安二十一年留南單于於鄴城而置監國,實承漢制而加嚴密;黃初三年使烏桓侯王朝覲,太和二年秦朗北征鮮卑,皆顯"以夷制夷"之智。明帝敕畢軌"慎勿越塞"之詔,更見廟算之精——蓋深知"邊患如癰,當待其自潰"之理。此等舉措,較之蜀漢"和戎"之策更見系統,較東吳"浮海征夷"尤為持久。

然須辨明者,史載"屠之""大破"等語,未必盡實。裴注引王粲詩"拓土三千里"云云,實文士頌聖之辭。考【魏略】載正始五年鮮卑仍屢犯塞,可知邊患未絕。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云"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移論邊事,亦可見當時實有不得已而用兵之苦衷。

要而論之,曹魏邊功之盛,根柢在於三項:其一,中原士民南遷後,邊郡胡漢錯居之勢已成,必賴強力鎮撫;其二,魏承漢制而強化護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將等職,制度保障勝於吳蜀;其三,鄴城地處河北,北控燕代的地理優勢使然。昔班固論漢武帝"圖制匈奴,恢拓境宇",曹魏雖規模不及,然在三分之世能保北疆晏然,確可謂"設險守國,威行塞外"矣。
cl15816 發表於 2025-4-9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曹魏邊疆經略的軍事地理學考察】

曹魏政權雖未能完成天下一統的宏業,卻在邊疆經營方面展現出驚人的戰略智慧。細究【三國志】及裴注所載,其成功實有深層軍事地理學邏輯。

一、戰略要衝的體系化控制
曹操平定烏桓之役,實為控制燕山-遼西走廊的關鍵行動。漁陽獷平之戰(建安十二年)不僅解除邊患,更奪取了連接華北平原與東北的軍事節點。裴松之注引【續漢書·郡國志】特別標註獷平屬漁陽郡,暗示此地實為控扼匈奴、烏桓南下的咽喉。夏侯淵平定涼州時"攻興國,屠之"的殘酷手段,實為摧毀羌氐聯盟在隴山道西側的戰略支點。這種對地理節點的系統清除,使"西收邊地賊,忽若俯拾遺"成為可能。

二、交通廊道的軍事化運用
建安二十年征張魯之役,曹軍突破陳倉道、散關道的作戰堪稱經典。當"氐人塞道"時,曹操分遣張郃、朱靈為前驅,正是運用了秦漢以來形成的"道-戍-塞"防禦體系。河池之役殲滅竇茂部,確保了漢中以北的嘉陵江通道安全。王粲詩"拓土三千里,往反速如飛",恰印證了曹軍對秦隴交通網絡的高效利用。

三、民族政策的空間隔離
對待南匈奴的處置最具深意。留呼廚泉於鄴城而遣去卑監國,實為將單于庭與部眾空間分離。這種"政治中樞內遷+軍事力量留駐"的模式,既消解了匈奴貴族的反抗基礎,又維持了邊境防禦。明帝時期對鮮卑的處理失當(畢軌違詔越句注山),恰從反面證明曹魏常態化的"塞外隔離"政策之效。

四、邊疆經略的代價反思
裴注引王粲詩"軍中多饒飫,人馬皆溢肥"的盛況,掩蓋不了"攻屠之"的殘酷代價。考【武帝紀】建安十九年至二十年間,僅隴右地區就出現四次"屠城"記載。這種暴力震懾雖收短期之效,卻埋下晉初"五胡亂華"的隱患。陳壽在【烏丸鮮卑傳】末"種眾日繁,邊患漸重"的評語,已暗示這種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曹魏邊疆政策實為秦漢軍事傳統與三國特殊形勢的產物。其成功在於精準把握了"山河形勝"與"夷夏強弱"的辯證關係,但過度依賴軍事威懾的缺陷,終隨時代變遷而暴露。這段歷史對後世"羈縻政策"與"改土歸流"的演變,具有深刻的鏡鑒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