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07|回覆: 1

[論史] 三國雜論·之一

[複製鏈接]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7-6 1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之賢,炳於千秋,豈後生小子所敢輕議?然於亮之功業學術,不能無議焉。

07df15179dfcf964fc0988f75e6d5a6f.jpg

諸葛亮板畫

陳壽謂亮於將略非長,諸葛亮之不能北伐成功者,豈徒將略之不足哉!其所志者不大,所用者不正也。所志管仲、樂毅而已,管樂霸佐之才,亮惟以霸佐自期,亮之不能輔主一天下也,而功業且不逮管樂,管輔齊桓公合諸侯,攘夷狄,一匡天下。亮惟輔劉備偏安巴蜀耳。樂毅輔燕昭王聯諸侯,破強齊,威震中國。亮惟擾魏邊疆,而不能據魏一土。孔子曰:『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誠哉斯言!亮未能取法乎上,法伊、周,而取法乎中,法管、樂,則霸業且不成,僅成蜀之偏安。所志不大,未有能成其大者也!亮雖忠於漢室,所用者申韓也,史稱亮教後主以申韓之書,申韓之慘刻,與王道悖,而亮以為學,與曹操、孫權何異哉?雖倡忠義於天下,而仁義不足以勝魏也。天下之士不歸蜀,而蜀士不盡忠於蜀者,何哉?申韓之法刻核,非人情所安也。秦用申韓,二世而亡,嚴之過也;漢矯其失,率意寬大,文景以黃老,二武以儒術,而延祚四百,雜糅王霸之功也。漢末失於寬,桓靈以亂,三國之主曹、孫、劉矯其失,而皆以申韓為治,繼秦之弊也,不數世而亡。然蜀最先亡者,蜀漢君臣皆以申韓為教,不知儒術也。魏雖刻,猶有儒生荀彧為曹操之佐。吳最後亡,有顧雍、陸遜之儒用寬大之政也。而司馬懿行寬大之政以竊魏政,子孫奄有天下,雖遭五胡之亂,而延命江左,祚及百年。然則申韓不足以有為也,明矣!葛氏以之為學,豈有成哉!逆若司馬,誅曹爽,廢曹芳,弒曹髦,而竟得天下,惟其用法寬而得民心,不師申韓也。諸葛亮之忠義不能敵,用者非也。司馬之於君,逆莫甚焉;與民惠,以得天下。諸葛之於君,忠莫甚焉;而所用申韓,不保蜀之亡。孟子曰:『仁者無敵。』豈迂闊之言哉?桓文假仁義,以為諸侯之伯;司馬偽行仁義,以並三國,況以誠心行仁政,豈可勝量哉!何諸葛之不知也!

馬謖,劉備所誡為不可大用,而諸葛亮重用之;魏延,劉備所重用,而諸葛亮抑之不用;李嚴,劉備之託孤大臣,而亮廢之。何其與先帝相反也?而不及先帝善用人,成功亦不及先帝時,用馬以失街亭,抑魏而錯奇謀。先主能取荊益,漢中,諸葛亮不能取魏之一土。魏延之死,亮有責焉。忌剛猛之英才,慮劉封剛猛難制,而勸劉備殺之,此則諸葛之不仁矣,而不能容英才也,其北伐不成,宜哉!劉備之梟雄也,程昱勸曹操殺之,操不從,忌天下之才不為己用而殺之,氣已先嗒,固操之所不屑,人主在能屈天下之英才也,豈可勝殺哉?況劉封非如劉備為一方之雄乎!諸葛勸之不仁,劉備聽之不智,何乃不如郭嘉、曹操也!故以孔明為三代以下完人,過譽之辭也,若東吳陸伯言乃近完人。

0bebf530281cbc901edece7e0579aea3.jpg

諸葛亮像

諸葛亮稱為三代以下完人,世代稱頌,其為忠貞,無疑議也,然吾近日細讀史傳,發現問題,諸葛亮真乃權臣也,打擊異己,獨攬蜀國大權,架空劉禪,如曹操之於漢,司馬之於魏,只未株連其他,取而代之耳。

亮以嚴刑峻法治蜀,師申韓之術,頗專制,蜀國少人才,雖有人才,亦多所打壓。如劉封,劉備義子,頗有武藝,為關張之亞,備亦重任之,授以上庸之郡,關羽圍樊城,呼劉封、孟達,發兵相助,皆以山郡初附,未承羽命,會羽敗亡,備恨之。達懼而降魏,申儀亦降魏,叛封,封破走還成都,劉備責封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難制,勸備因此除之,遂賜封死,導人而殺其義子,此諸葛之不仁也。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大臣,亮以隙廢為庶民終生。廖立,楚之良才,自以為諸葛亮之貳,而在李嚴之下,心懷怏怏,亦被亮廢為庶民終生。

彭羕,龐統所善之奇才,薦與劉備,備亦奇之,重任之,羕有自矜之色。諸葛亮外雖接待羕,而心不能善,屢進讒言於備,言羕心大志廣,難可久安,備乃疏遠羕,遠遷之。羕甚不悅,與馬超口吐怨言,語泄被收。羕與諸葛亮書,求亮明己之本心,而竟誅死。

魏延,才亞諸葛,頗為劉備所重用,劉備為漢中王,遷都成都,欲以重將鎮守漢川,眾論以為必用張飛,飛亦此自許,而備拔延為督漢中鎮元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如漢高之破格拜韓信為大將也,雖張飛之親不過。劉備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請為大王吞之。』氣魄亦雄,備善之。劉備稱帝,又拜為鎮北將軍。與魏戰,大破魏將郭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名位亦在諸葛亮之次。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恐其成功權重,威脅自己權位,制而不許。延常嘆亮怯,恨己才不得盡用,亮抑之而不盡也,亮無蕭何之胸懷,不發揮韓信之將,而欲兼韓信之任,攬權忌能,北伐不成,不亦宜哉!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方『陶揚鴻文集』查閱下文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石良 發表於 2025-4-13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管窺·諸葛亮治術辨】

諸葛亮之治蜀,世多稱其忠勤,然細考其政術,實有可議者。陳承祚"將略非長"之評,固非無據,然其癥結尤在"治道偏執"四字。管仲、樂毅之志,本非伊周之道,而申韓之術,更與王道相違。此誠葛氏功業不竟之根本。

一、志業之限:霸佐之器難承王業
孔子"取法"之訓,正可驗於武侯。伊尹之輔商湯,周公之佐成王,皆以"天下為公"為懷。而葛氏自比管樂,其志已落第二義。管仲尊王攘夷,終不離霸權之術;樂毅下齊七十城,難免兼併之譏。建安之世,漢室雖微,然"興復漢室"之大義,本當以王道行之。亮以霸術圖王業,猶緣木求魚。其北伐屢挫,非惟將略之短,實因政治號召不足。曹操尚知"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亮之"漢賊不兩立",徒恃軍事硬攻,未建政治優勢。

二、治術之失:申韓刻核難服人心
【商君書】【韓非子】之弊,在"刻薄少恩"。亮教後主以申韓,此最大失着。觀其治蜀:"循名責實"則官吏惕息,"峻法嚴刑"則百姓噤聲。雖雲"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然法網過密,反失豪傑之心。彭羕、廖立之流放,李嚴之廢黜,皆顯用法過峻。較之曹操"唯才是舉"之包容,孫權"保江東觀成敗"之權變,亮之剛性執政,實難持久。

三、人才之誤:剛柔失衡終損國本
先主用人,寬猛相濟:法正擅奇謀而容其驕,黃忠老邁而任其勇。亮則過重"循吏",馬謖之紙上談兵而受重用,魏延之實戰奇才反遭壓制,此正法家"重術輕才"之弊。至於勸殺劉封一事,尤見法家思維之害——慮其難制而除之,豈非韓非"除患於未萌"之說?然英雄時代,豈能盡求循規蹈矩之士?

四、歷史鏡鑒:王霸雜用方為長治
漢宣帝"霸王道雜之"之訓,實為治國真諦。曹操帳下荀彧主文教,司馬氏以"寬簡"收民心,皆深諳此理。亮之純任法家,恰似商鞅治秦,雖收效於一時,終難維繫於長遠。蜀漢之速亡,非盡後主昏庸,實因治國基礎早失彈性。

結語:
葛氏之悲,在"欲行王道而用霸術"。其個人節操雖高,然治國需通權達變。王夫之【讀通鑑論】謂:"諸葛之短,正在名法之間",可謂的評。歷史弔詭處在於:司馬氏雖奸詐,然"寬政"終得民心;亮雖忠誠,"峻法"反速其亡。此中治道平衡之要,足為後世鑑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