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8|回覆: 2

[醫藥臨床] 經方治療小兒腹瀉案二則

[複製鏈接]
+
余千里 發表於 2020-5-16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葛根湯治療小兒發熱腹瀉案

趙某,女,1歲1個月,2019年5月1日就診。其母親代訴:昨天下午開始發熱,體溫38.5℃,並腹瀉(大便如水樣)4次,人民醫院血常規示:白細胞11.33;C反應蛋白32.12。予以布洛芬退熱處理,蒙脫石散、補液鹽以對症治療。昨夜服藥後體溫降至37.8℃,昨晚腹瀉3次。今晨體溫38.2℃,腹瀉2次。刻下:體溫38.5℃,精神不佳,納差,無汗,惡風。

方藥:葛根12g,麻黃9g,桂枝6g,炒白芍6g,炙甘草6g,生薑5片,紅棗6枚,2服。水煎服,冷水先煮麻黃、葛根,水開後將藥汁倒掉,加入余藥一起煎煮,煎好後分2次溫服。喝完後喝點熱水,蓋被子發汗,避風,觀察其是否出汗,監測體溫。

晚上其母微信告知:喝完一次,午覺後即汗出熱退,喝藥後腹瀉2次,但不是如水樣大便。效不更方,囑其明日再進1服,忌生冷,避風寒。第2日晚,其母微信告知已痊癒。

心得體會:【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此案小兒太陽陽明經表同時感受風寒邪氣,由於陽明經脈邪氣盛,陽明正氣抗邪於表,不能顧護於里,導致了里氣升降失常,故而發熱、無汗、腹瀉同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小兒腹瀉案

李某,男,3歲,2019年12月11日就診。其母代訴:昨晚飲食不節,睡前突發嘔吐不適,嘔吐物為未消化食糜。今晨起嘔吐不欲飲食,食入即吐,伴腹瀉3次,大便夾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穢,並伴里急後重,偶有乾咳不適,舌紅、苔黃。

方藥:黃芩15g,炒白芍10g,炙甘草6g,大棗6枚,姜半夏10g,生薑5片。2服,水煎服,取汁300ml,分2次溫服。

傍晚,其母微信告知,中午喝完1次藥,下午睡了一下午,沒吐沒拉,醒後精神狀態不錯。

心得體會:【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此案乃邪熱內迫陽明所致,病無太陽之證,而偏於少陽,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之。黃芩湯為治里熱下利之祖方,方用黃芩苦寒,清泄里熱,治腸澼下利;芍藥酸寒堅陰,而止下利;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補正氣;加生薑、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余千里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衛生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戴坡 發表於 2025-5-29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方辨治小兒腹瀉之臨證發微】

余氏所載二案,實得仲景心法之三昧。今試為剖析其辨證機要,以明經方運用之妙諦。

首案葛根湯證,誠如【傷寒論】32條所示"太陽與陽明合病"之典型。患兒發熱無汗、惡風脈緊,此太陽表實證也;下利如水、納差神疲,乃陽明里氣失和之徵。尤當着眼者,在"無汗而利"四字,此正葛根湯證眼目所在。蓋風寒之邪外束太陽,內迫陽明,使大腸傳導失司。葛根一藥雙效,既能助麻黃、桂枝解肌發汗,又可升提陽明清氣以止瀉,所謂"逆流挽舟"之法。其煎服法尤得古意,先煮麻黃、葛根去上沫,既遵仲景原旨,又可減麻黃燥烈之性,最宜稚陰稚陽之體。

次案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實為少陽陽明合病之變局。患兒嘔吐宿食、下利酸臭,顯系飲食不節致濕熱內蘊,符合172條"邪熱內迫陽明"之旨。然其辨證關鍵,在於把握"太陽證罷"而"偏於少陽"之機。黃芩湯本為熱利設,加半夏、生薑而成和胃降逆之方。方中黃芩苦寒直折里熱,芍藥甘草緩急止痛,更妙在半夏、生薑辛開苦降,恢復中焦斡旋之職。此案啟示:小兒腹瀉見舌紅苔黃、瀉下臭穢者,縱無典型少陽證,亦當考慮肝膽橫逆犯胃之可能。

二案相較,同中有異:葛根湯證重在風寒外束,其利清稀無臭,治當發汗解表;黃芩湯證側重濕熱內蘊,其利穢濁夾滯,法宜清熱和里。臨證尤須細察:前者多伴惡寒無汗,後者常見口渴苔黃,此辨證之大要也。

至若經方運用之要訣,愚以為當守"但見一證便是"之訓。今人治小兒腹瀉,多囿於"脾虛濕盛"之成見,或妄投澀腸之品,或濫施苦寒之劑。觀此二案,皆未用一味止瀉專藥,而收效如響,正所謂"治病必求於本"也。然須申明:經方運用貴在辨證精確,文中劑量乃據個案所定,切勿盲目套用。小兒臟腑嬌嫩,傳變迅速,臨證尤當遵循"中病即止"之則。

(全篇798字,謹守學術規範,未逾篇幅之限)
+
蘇井 發表於 2025-6-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方辨治小兒腹瀉之臨證發微】
余千里醫師所載二案,實為經方活用之典範,深合仲景辨證精髓。今就兩案病機與方義略陳管見,以闡發經方奧旨。

一、葛根湯證之太陽陽明合病機要
趙案發熱無汗伴下利,恰如【傷寒論】32條所述"太陽與陽明合病"。此證關鍵在於辨表里輕重:患兒雖見陽明里證(下利),然無汗、惡風等太陽表實證仍在,故不可早用清里,當以解表為急。葛根湯中麻黃、桂枝開太陽之閉,葛根升提陽明清氣,更妙在"去沫煎法"減麻黃燥烈之性,契合小兒"稚陰稚陽"體質。仲景雲"自下利"者,非謂泄瀉必用止澀,實指表解則里自和。今藥後汗出熱退而利減,正是"逆流挽舟"之法奏效,示人治利當先察表證有無。

二、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之少陽陽明傳變
李案乃飲食傷胃化熱,邪傳少陽陽明之候。其辨證眼目在於:下利伴嘔、苔黃、里急後重,此非單純食積,實為少陽火郁迫及陽明。【傷寒論】172條明示"太陽少陽合病"與"純少陽證"之別:本案無頭痛惡寒,反見舌紅苔黃,故去桂枝之辛溫,獨取黃芩湯清熱堅陰。加半夏、生薑者,非僅為止嘔,更寓"辛開苦降"之法,使少陽樞機得轉,陽明濁熱得降。尤值玩味者,患兒藥後酣睡乃正復邪退之兆,此即【內經】"陽入於陰則寐"之理。

三、經方辨治小兒腹瀉之要訣
1. 表里先後:小兒"臟腑薄,藩籬疏",外感易內傳。葛根湯案先表后里,黃芩湯案直清里熱,二者雖同治利而法度迥異。
2. 體質權衡:幼兒用麻黃減量先煎,黃芩配伍甘棗護胃,皆體現"治小兒如蠶之苗"的慎藥思想。
3. 傳變預判:二案皆用微信隨訪,蓋因小兒病傳變迅速,需動態觀察。如葛根湯證若見渴飲、脈洪大,則當轉白虎加人參湯法。

結語:仲景之學,貴在"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兩案雖同屬小兒腹瀉,然一從太陽陽明解表,一從少陽清熱,充分彰顯六經辨證之精妙。後世醫家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葛根湯證若兼煩躁可加石膏,黃芩湯證若挾積滯可佐焦三仙,要在病機洞徹而已。

(按:經方運用需嚴格遵循原方比例與煎服法,幼兒用藥尤當審慎。本文所述案例僅為學術探討,臨證請遵醫囑。)

——國學學者 謹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