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7|回覆: 2

[醫藥臨床] 發熱不可濫用寒涼藥

[複製鏈接]
王玉生邱奕霏 發表於 2020-6-17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發燒也稱發熱或身熱,以發熱為主的是一病名,但很多是兼伴在其他病之中,就是一個症狀。西醫按發燒類型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如按病的程度分為37~38℃者為低燒,38℃以上為高燒。其治療有物理降溫法、抗菌治療法、發汗治療法等。在古代沒有體溫計的情況下,是按發病的機理來分為壯熱、身熱不重、潮熱。從病因方面分有外感發熱、內傷發熱。外感發熱分外感風寒發熱、外感風熱發熱、外感濕熱發熱、外感燥邪發熱等。這複雜多變的發熱在治療時應採取辨證治療,下面用案例以說明。

案例一:外感風寒發熱案

梁某,男,48歲,1980年1月9日就診。訴發熱2天,於日前感冒,經輸液及西藥治療未效。診時發熱,體溫39℃,一陣冷一陣熱,昨晚服用中藥半個小時後,周身發冷、脘腹痞悶、噁心嘔吐,呈急性病容。一晚上輾轉不安、呻吟不止、嘔聲頻作、時吐出白色黏痰。詢問其服中藥前症狀,患者說:『昨日發冷較重,體溫38℃、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昨日請一位中醫診治,服中藥後病情更加嚴重。』觀其所服中藥,系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薄荷等清熱解毒藥。

診斷:(外感風寒,寒涼鬱閉型)發熱。

治則:辛溫解毒,降逆溫中。

處方:紫蘇12g,陳皮12g,清半夏10g,乾薑10g,黃芩10g,炙甘草10g,竹茹10g,大棗5枚。3劑。水煎2次,日服2次。

1980年1月15日複診:3劑藥服完後諸症消除,現已完全正常。

按:此案例說明因患者體溫高而誤診為風熱感冒,應用辛涼清熱藥後的變證,所以出現了病情加重,體溫更升高的情況,應用辛溫之紫蘇,又加之溫通降逆之乾薑為主,使寒邪散,胃氣和而病癒。

案例二:腑實內結身熱案

胡某某,男,53歲,1980年7月就診。訴發熱8天,因身熱3天、頭痛而住某縣醫院內科病房,治療及用藥不詳。診時訴頭痛身熱,口乾口苦,欲食而不敢食,因食後胃脘脹滿,噁心嘔吐,小腹部時有隱痛,小便黃,大便已7天未行,舌苔黃膩,脈數,體溫39.2℃。

診斷:(陽明腑實型)便秘。

治則:瀉下通便。

方藥:大黃15g(後入),枳實15g,厚朴15g,芒硝12g。水煎1次,日1次口服,2劑。

後來患者兒子來醫院說,其父下午3時服藥後,晚上7時即瀉下大便2次,便量甚多。至半夜體溫降至37.5℃,第2天體溫降至正常,下午即出院回家。各方面良好,第2劑藥未再服用。

按:此是明顯的陽明腑實證,如果對這種高熱患者,只是清熱解毒,或不間斷地消炎治療,大便不通,腑氣被阻,郁而化火,不能使體溫下降,所以腑通便排,則會氣散熱消。

案例三:脾虛虛陽外越型發熱案

孔某,女,59歲,2009年11月2日就診。訴身熱月余,近10天加劇。自述可能因疲勞而致,經中西藥治療未愈。仍以每日8時前後,體溫升高至37.5℃左右,最高可達到37.9℃,至下午5時熱退。近來周身無力,不欲飲食,食後胃脘脹滿,稍一活動便氣短,大便日2~3次,小便夜間2~3次,舌苔薄白,脈緩無力。

診斷:(虛陽外越型)發熱。

治則:補脾益氣,固攝浮陽。

處方:黃芪15g,炒白朮15g,升麻5g,柴胡5g,太子參15g,當歸12g,山藥20g,蓮子肉20g,砂仁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陳皮12g。水煎日2次服。 7劑。

2009年11月10日複診:服上藥後體溫正常,各症消除,飲食增加,以補中益氣丸2盒善後。

按:脾胃氣虛故不欲飲食,食後胃脘脹滿,脾虛失去運化水濕功能,故出現大便日2~3次,脈症合參,診為中氣虛發熱,治宜補中益氣湯加味,脾氣得補,運化得安,外浮陽氣也同時收斂,故而身熱自除,方中加用山藥、蓮子肉、砂仁是助脾運又具有開胃進食之功。

體會

案一是外感風寒而致的高燒39℃,前醫只看體溫高發熱而投以寒涼之金銀花、大青葉之類,所以出現了病情惡化,可見本案體溫高熱是表面現象為標,外感風寒才是本,必須以辛溫散寒方為對症之治法,後病癒。

案二是因陽明腑實的燥結而身熱,這種情況不論是應用寒涼藥,還是溫熱藥,根本不會起作用,只有腑氣得通,體溫才可下降。

案三是因中氣虧虛、虛陽外越的身熱,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中並沒有一種寒涼藥,服藥7天即虛陽退、身熱消。可見治療發燒,絕不可只見體溫升高,即用寒涼,必須在辨證的前提下,去應對這各種虛實、內外不同的發熱病症。(王玉生 山東省德州市中醫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醫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5-18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發熱證治之寒涼藥誤用辨】

發熱一症,乃正邪交爭之象,其病機變化萬千,豈可概以"熱者寒之"草率處之?觀今醫者臨證,見熱即投銀翹、石膏之輩,致使寒涼遏陽、邪氣內陷者比比皆是。今就二則誤治案例,闡發發熱證治之要旨。

一、風寒發熱誤治案之病機辨析
梁某外感風寒,本屬太陽表實證。【傷寒論】明言:"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患者初現惡寒重、涕清、身痛等症,此乃麻黃湯證之典型。前醫不察,見39℃高熱即斷為風熱,投金銀花、連翹等辛涼之品,致衛陽被遏,寒邪內陷少陽,出現寒熱往來、嘔逆不止之變證。此正合仲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之小青龍湯證機轉。

後治以紫蘇代麻黃,取辛溫解表而不傷正;乾薑、半夏溫中止嘔,暗合小半夏湯之意;佐黃芩清鬱熱,寓柴胡黃芩和解之機。方雖簡而法度嚴謹,故三劑即愈。此案警示:體溫高低不可為辨證唯一依據,當參合舌脈症候。【醫學心悟】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誠為至理。

二、陽明腑實發熱案之治療啟示
胡某案高熱八日不退,伴腹滿便秘、苔黃脈數,此乃【傷寒論】"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的典型表現。吳又可【溫疫論】強調:"邪熱入胃,非承氣不愈。"前醫若僅用抗生素或清熱解毒,無異於隔靴搔癢。大承氣湯中大黃、芒硝蕩滌腑實,枳朴行氣除滿,使"熱隨屎泄",故一劑而熱退。此證若誤用寒涼清熱,必致燥結愈甚,甚則熱極生風。

三、發熱證治之基本原則
1. 辨表里先後:外感發熱當首辨表里,如案例一表證未解即用寒涼,致邪氣內傳。張景岳云:"表邪未解,凡用寒涼,必致邪陷。"
2. 察虛實真假:高熱未必皆屬熱證,如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尤需細辨。
3. 重氣機升降:案例二通腑泄熱即遵"六腑以通為用"之旨,與葉天士"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形成鮮明對比。

結語:發熱之治,貴在審證求因。今人受西醫思維影響,見熱即清,實違中醫辨證精髓。昔賢徐靈胎斥"執一死方以治活病"為醫家大忌,臨證當以脈證為據,或辛溫解表,或通腑泄熱,或引火歸元,方為圓機活法。醫者當以二案為戒,勿使寒涼之品戕伐正氣,方不負"辨證論治"之古訓。

(全文798字)
熊委 發表於 2025-5-26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發熱證治之寒涼藥慎用要義】

發熱一症,乃陰陽失調、正邪交爭之外顯。今觀所舉二案,深契【內經】"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之旨,然其中辨證之精微,尤當詳辨。余不揣淺陋,試析其要。

首案風寒鬱閉之證,醫者誤投銀翹輩,實犯"虛虛實實"之戒。【傷寒論】明言:"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此案惡寒甚而鼻流清涕,正是麻黃湯證類。然時醫見熱即投寒涼,致使寒邪冰伏,如仲景所警"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紫蘇配乾薑,暗合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法,更佐半夏、竹茹降逆,深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三昧。尤妙在反佐黃芩,既防辛溫太過,又寓"火郁發之"之機,實為經方活用典範。

次案陽明腑實之熱,恰應【溫病條辨】"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者"之論。患者七日不便,腹隱痛而苔黃膩,顯系承氣湯證。吳鞠通云:"陽明腑實,非下不除",今用大承氣湯單刀直入,正合"釜底抽薪"之策。芒硝咸寒軟堅,大黃苦寒瀉熱,佐枳朴行氣,使燥屎得下而熱隨糞泄。此案啟示:通腑實可退高熱,非必執清熱解毒一途。

綜而論之,發熱用藥須明三要:一辨表里,【醫學心悟】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二察虛實,東垣強調"內傷發熱,不可誤作外感";三審寒熱,景岳有"寒熱有真假"之辨。今人但見發熱輒投板藍根、雙黃連,不啻"以寒益寒",致使邪氣內陷者比比皆是。昔張子和治熱病善用汗吐下三法,朱丹溪治陰虛發熱主滋陰降火,皆示人法無定法。

當今之世,尤當警惕兩種流弊:一則見熱即清,不辨六經;二則執方待病,不察傳變。須知白虎湯證與四逆湯證皆可見高熱,若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願吾輩臨證,當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十二字真言,方不負"辨證論治"之精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