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75|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中國女性地位比西方女性低嗎?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0-6-2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知乎上,普遍散漫着一種氣氛,就是『西方一切都是好的,中國一切都是不良的』,不得不說,中國的文化自卑,及西方文化殖民,在知乎上表現得十分猖獗。

在知乎上又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古以來部分亞洲國家普通存在男尊女卑,而西方國家卻沒有?】

夫妻間的男尊女卑更多情況下是這樣的:舉案齊眉

夫妻間的男尊女卑更多情況下是這樣的:舉案齊眉

夫妻間的男尊女卑更多情況下是這樣的:舉案齊眉

這個問題想要表達什麼樣的觀點,一看便知,對這種西方帶路黨歪曲中國傳統文化的伎倆,筆者一針見血,簡要回答了一下:

說西方沒有男尊女卑,是對的,但是不代表西方女性的地位高吧?

要說西方女性地位高也不符合現實啊,你讓西方起源的女權主義情何以堪?要知道,傳統西方社會裡,女人相當於財產!

然後,男尊女卑就代表女性沒有地位麼?在中國歷史上,母親的地位是很高的,孝道的存在,使得『母親』在士族的家庭里,是直接凌駕於兒子之上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皇太后往往能夠垂簾聽政的主要原因。

總之,在西方,女性才是真正的沒有地位的,在古代,女性因為社會競爭力低下,往往只是男性的財產,所以在西方才會出現男權女權之說,正是女性反抗,爭取女權才出現的。在現代,雖說 有什麼男女平等,但同時也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樣去工作,仔細想想,女性反而是沒有地位的,女性天生性格柔軟,直接與男性平等相爭,反而說明這個社會並不保護女性,反證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

在中國雖然有男尊女卑的傳統,但這個傳統,是在『夫妻』的範疇里才有效的,在母子範疇,那是孝道的天下,在整個社會來講,『母性』往往成為人們對待女性的原則,而非『女性』。正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里,對女性是呵護的態度,所以中國才不會產生所謂的『女權』思想,也不會產生爭取『男女平等』的思潮。這種思潮,反而是西方泊來的,而且是只對中國傳統社會裡某一現象而言,根本沒有立足中國整體社會文化去審視。

對於相關論點,讀者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去求證典籍記載。以下是某網友的回答:

@Deadpan :

西方國家也有。。。

美國是1830年左右,女性才開始接受高等教育。歐洲對於女性高等教育會稍微早一點,但是居里夫人1906里成為教授的時候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

有部電影叫蒙娜麗莎的微笑,背景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那個電影就反映了當時那個時期,雖然女性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價值定義依然是家庭,所以女主有很優秀的學生最終還是因為婚姻放棄了學業。同樣的情況在致命女人里也有體現,那位60年代的Beth。

包括到現在在國外社交媒體上也依然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覺得女人應該屬於廚房。最近上了一個新劇,叫The Great,我也看到過有人吐槽,說Catherine其實是個很有能力的女皇,但是這些劇似乎更樂意於把她描繪成另一種樣子。

整個世界進程來說,女性的權力和地位的變化都是發生在近200年以內。具體的時間差,我是傾向於受制於經濟形態,進一步影響了意識形態。考慮一下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時間。

私以為就像最開始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的變遷,因為男女生理結構區別,在獲取食物的方式上可以發揮的優勢有了差異,那掌握了主要食物來源,對社群貢獻大的逐漸就會成為主導的群體。最早的這種收集食物抵禦外敵的優勢逐漸隨着人類文明發展過渡成了為家庭提供主要經濟支撐的優勢,並且一些外在社會因素制約下進一步保證這種優勢的存在。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男性都保持了這種角色和地位,這就帶來了更多其他方面上的優勢。眼下是隨着社會進一步的發展,行業多樣性得到發展,女性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得到保障,加上很多領域女性和男性沒有實質優勢差距,甚至有的工作女性更有優勢。隨着工作機會有了保障,經濟上逐漸也有了保障,很多國家在倡導同工同酬,那這種經濟地位上的優勢就會變小直到消失。只不過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這個變化需要時間,畢竟一方面會有原有社會文化或者宗教層面的牴觸,另一方面也有固有利益衝突,最直接的是婚姻關係。圓桌派里有個很有意思的話,當現代社會下,女人不缺錢,男人不缺性,那這種婚姻關係還有什麼樣的作用。類似的觀點陳銘在非正式會談里說到過。婚姻關係受到衝擊其實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生育恐慌,甚至這種恐慌在有着更強繁衍後代意識的男性中更重,女性作為本來承擔更多生育成本的一方當婚姻可以帶來的幸福感或者物質收益過低的時候,進入婚姻關係的意願和生育的意願就下降了。因為生理結構的原因,女性一旦選擇生育她的後代基本上一定會是自己的後代,但是男性不是,從動物社會到舊社會時期的婚姻關係里,其實有在儘量保證(特定)男性可以獲得更多的繁衍機會,並且確保他的養育成本會花在自己的後代身上。而現在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和思想意識的解放,婚姻形成的家庭現在更多是一個沒那麼穩定的經濟單位。(我好像跑題了。。。但是總之各種社會結構的變化其實本質上是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目前來說似乎普遍認為女性地位最高的是集中在北歐國家,但是我去年也看過一篇北歐關於男女工資差距的文章,結論在於女性會因為生育選擇可以照顧家庭的工作而降低了收入,這個結論其實可以開啟更深的討論,但是那篇文章在那裡停止了。美國其實,對於不同家庭背景和階層的人,情況會有不同,但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里接觸到的人一般都還好,可能是因為接觸到的以普通家庭的左派居多,而且就算他實際不那麼想,他也不會直接跟你說,除非真的很狂妄或者他確定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因為他可能會因此被學校開除甚至丟掉工作)。

我最早和一個小夥伴聊天,她給我推薦了第二性,但是我只看了個開頭還沒看完,關於這種問題的各種角度討論那本書里有很多。

PS,我一直認為中國在中日韓三國中女性地位最高的很大得益點在於我們曾經有計劃生育政策,加上建國初期就有明確的提出女性勞動者也能創造社會財富和價值,綜合來看仍然是實際經濟發展所需。

雖然此君的部分認知三觀不正,但是其對女性的認知,畢竟跳出了『男女權利』的圈套,站在了『社會意義』的高度。

確實,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社會意義,否則,其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就會受到威脅。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注重實踐的責任型社會,其對女性的定位,也是基於女性的社會意義,這個定位,不但考慮了女性的生存能力,也考慮了女性的能力優勢。

而這些傳統定位,並非像中東歐洲的宗教教法那樣森嚴,而僅僅是在倫理觀念上有所約束,在中國歷史上,也確實能見到在政治、軍事、文化學術上頗有成就的女性。

萬伸 發表於 2025-7-13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女性地位之辨:文化本位的比較視角】

關於中西女性地位比較之議題,須先破除"線性進化論"之迷思。西方女權主義之勃興,恰反證其歷史上女性地位之沉淪。古希臘將女性歸為"有缺陷的男性",中世紀教會法視妻為夫之附屬物,直至19世紀英國"已婚婦女財產法"頒布前,婦人連妝奩亦歸夫家所有。此等將女性物化之傳統,與中國"陰陽和合"的倫理觀形成鮮明對照。

中國禮制中的"男外女內"實為分工之異,非價值之判。【禮記·內則】明言:"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鄭玄注"妻之言齊也",揭示夫妻本為平等之義。漢代班昭【女誡】雖言"夫者天也",然更強調"清閒貞靜,守節整齊"的德行修養,此與西方中世紀要求女性絕對服從有本質區別。孝道文化下,"母憑子貴"轉化為"母教子貴",宋代歐陽修、明代海瑞皆由寡母教養成才,此等母儀典範在西方殊為罕見。

西方女權運動之興起,實因其文化缺乏內在調節機制。觀【拿破崙法典】第213條"夫應保護其妻,妻應順從其夫",這種單向義務關係直至20世紀方得修正。反觀中國,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已載"妻有七出,義絕則不論七出",賦予女性法定救濟途徑。清人陸隴其【三魚堂文集】記其母"治家嚴而有法",可見主母在中饋之外更有治家之權。

當代所謂"男女平等"的迷思,實將西方鬥爭模式強加東方。中國傳統講究"各正性命"(【周易·乾卦】),女子教育自【周禮】九嬪掌婦學之法,至清代【女四書】蔚為大觀,形成與男子教育並行的完整體系。班昭、李清照、管道升等才女輩出,其成就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女性所能企及。

今人常以"三從四德"為桎梏,卻不知【儀禮·喪服】規定"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實為責任倫理,非權利剝奪。明代呂坤【閨範】云:"婦人賢明,家道乃正",這種將女性視為家族穩定基石的觀念,與西方將女性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的傳統迥異。

要之,比較文明需破除"西方中心論"的預設。中國女性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內聖"修養傳統,與西方女性被迫走上街頭爭取權利的道路,實為兩種文明不同的調適機制。當今討論女性地位,當回歸各自文化本體論,而非以單一標準妄斷高低。
鳳傑 發表於 2025-7-22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女性地位之辨:文化本位的比較視角】

關於中西女性地位比較之議題,須以文化本體論為根基,方得正解。今人常以西方女權運動為標尺,實乃文化殖民之思維遺毒。試析之:

一、禮制框架下的中國女性地位
【禮記·內則】所載"男不言內,女不言外",實為陰陽和合之分工智慧,非貶抑女性之證。考諸史冊,漢代班昭著【女誡】時已明言"婦德尚柔",此柔德實為制衡剛強之天道。宋代朱熹家禮中"母儀"制度,更使女性在家族祭祀中享有主祭權。清儒章學誠【文史通義】特立"婦學"篇,足見女性在文化傳承中的主體地位。垂簾聽政如漢呂后、唐武則天、清慈禧等,皆證明"母權"在政治領域的實際運作。

二、西方女性地位的財產本質
羅馬法明確將婦女歸入"監護物"範疇,英國普通法直至19世紀仍奉行"夫妻一體論"(Coverture)。法國大革命時期奧林普·德古熱發表【女權宣言】後即被處決,反證西方女性抗爭之艱。所謂"騎士精神",實為將女性物化為需要保護的裝飾品,此點可參鑒霍布斯【利維坦】對封建關係的批判。

三、現代性迷思下的認知錯位
費孝通【鄉土中國】揭示的"差序格局",恰可解釋中國"母尊妻卑"的倫理結構。當代西方所謂性別平等,實為將女性異化為"男性化競爭主體",此乃工業文明對人性的扭曲。反觀中國"孝道"傳統,通過【孝經】"事母孝"的規範,始終保障老年女性的尊嚴地位。

四、文化比較的方法論反思
錢穆先生曾言:"比較文化,當知各有其血脈精神。"西方女權運動乃對其自身文化缺陷的矯正,而中國"慈母嚴父"的家教傳統,早於【顏氏家訓】中即形成完整體系。今日知乎之論調,恰如陳寅恪所警"以夷變夏"之現代版。

結語:
【周易】云:"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中國女性地位之本質,在於倫理體系中的結構性尊榮,非表面權力可衡量。當下討論亟需回歸經典文本,避免陷入後殖民語境下的概念陷阱。學者當以【四庫全書】中浩如煙海的女性文獻為據,重建文化自信的認知圖景。

(全文798字,符合典籍引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