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7|回覆: 2

[思維啟發] 氣一元論的系統科學如何理解?

[複製鏈接]
中西匯通 發表於 2020-6-12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就是因為自然萬物呈系統的秩序存在,上至星系、星體,小至分子、原子,中至生物、人、人類社會,它們都是物質系統,遵循着同一個系統學規律,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索這個支配系統秩序的必然性規則,用來指導人的生存。

西方科學雖然自稱為科學,其實不過是分科之學,它並不是對大自然最普遍規律的總結。比如,牛頓三大定律,它只有在絕對時空觀條件下才成立,不具備普遍性;再如,物質的基本結構規律,它同樣是在特定條件下才成立的,不具備普遍性。而系統學規律是適合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的,它才是真正的大自然最普遍規律。

很多人不解,中國先人為什麼從一開始就走向了系統論?而西方科學卻從近代走向了還原論?原來,科學都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有什麼樣的前提假設,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理論。中國先人認識萬物的前提假設就是氣一元論,既然假定了萬物歸一,那麼還原論在這裡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萬物還原到最後都是同一種叫不出名字的東西,它告訴不了我們答案,真正的自然規律只可能是一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物質的組織原理,它是用精密儀器觀察不到的,要正確地認識它,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哲學的思辨。而西方科學呢?則是在原子說假設基礎上發跡的,它認為萬物是由少數幾個死寂不變的基本粒子組成的,這才有必要去還原出那幾個基本粒子,來找到自然規律,西方科學就一直走在這條還原分析的道路上。

那麼,中國先人總結的大自然最普遍規律到底是什麼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在這裡,陰陽學說描述了系統的發展規律,而五行學說則揭示了系統內部物質運動的規律,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體系,可以用來解釋萬物萬物。

現代人普遍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學說,只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站在氣一元論假設之上來認識這個世界,而是站在西方科學所依賴的原子說假設之上來認識的。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前提假設有什麼樣的不同?

在對空間的認識上,原子說認為空間是空無一物和對稱的;氣一元論則認為空間中連續着不對稱運動的統一物質(氣)。

在對實體的認識上,原子說認為幾個死的基本粒子的不同組合形成了萬物品;氣一元論則認為萬物都是由同一種生命之流(氣)匯聚而成的,只是最初產生環境的不同使它們具有了不同的個性。

在對實體和空間關係的認識上,原子說認為兩者沒有任何關係;而氣一元論則認為空間是統一物質的無序狀態,實體是統一物質的有序狀態,兩者是在不斷地相互轉化中存在的。

這一下就明白了吧,前提假設不同,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完全不同。就拿生命問題來說吧,按照原子說,物質基礎是死的,不推不動,能量是凌駕在物質之上一種神秘的東西;而按照氣一元論,物質基礎(氣)本身就是充滿着緊張和生命力的,萬物都是活的,所謂的生死是相對於物質系統而言的,氣聚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氣散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而就物質本身來說,它是永遠充滿着生命力的。

站在氣一元論基礎上來認識陰陽學說,就非常簡單明了了,統一的物質(氣)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有組織形式,有中心和層次,這就是氣之陰,或者說物質的有序狀態;一種是無組織形式,無中心無層次,混沌一片,這就是氣之陽,或者說物質的無序狀態。顯然,物質從無序向有序轉化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從有序向無序轉化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陰陽變換的學說其實就描述了物質系統產生、發展、壯大、衰退、滅亡的規律性。

站在氣一元論基礎上來認識五行學說,也非常簡單明了。它描述的不是五種不同的東西,而是同一種物質(氣)的五種不同運動形式。其中,木對應着組織,即物質從無序向無序轉化;金對應着離散,即物質從有序向無序轉化;火對應着擴張,即要素不斷在系統空間產生,使系統空間不斷發展壯大;水對應着壓縮,即伴隨着有序的不斷產生,對應着物質從占有空間大的無序狀態向占有空間小的有序狀態轉化,物質占有空間縮小了,就出現了相空間的壓縮,引起連續在周圍的混沌物質向這裡不對稱流動,引力就是這種不對稱運動的表象徵性;土對應着控制,即連續在系統空間某一層次的物質有序和無序周期變換,這也稱普遍聯繫。在自然界的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當中,都存在這五種不同的運動形式,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保證了整體的動態平衡,並使系統不斷與外在世界的變化相平衡,保持着系統的秩序。

一旦真正了解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描述自然界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的運動規律。比如,我們可以用它來描述宇宙的發展壯大過程,來描述太陽的發光原理,描述地球的吸引力的本質;也可以用它來描述原子內部的物質運動,來揭示質子、中子、電子的本質,甚至光子的本質;當然還可以用它來解釋生物的進化,人的生老病死規律,甚至人類中各種組織的規律。

一句話,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個一通百通的學問,一旦把它現代化了,一場更偉大的科學革命就產生了,用它可以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神秘現象,用它還可以指導人類系統的建設,指導人生。如果說這樣的科學體系不偉大,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科學了!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6-3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氣一元論與系統科學的本體論重構】

關於氣一元論與系統科學的內在關聯,實為東西方自然哲學根本範式之辨。筆者將從認識論基礎、方法論特徵及現代科學意義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本體論差異決定認識路徑
氣一元論以"太虛即氣"(張載【正蒙】)為宇宙本體,建立"連續-混沌"的物質觀。此說與萊布尼茲"充實體"(plenum)理論暗合,卻較之早出六百年。其核心在於:空間本質是物質存在形式("虛空即氣"),萬物皆為氣化流行之暫態("聚散客形")。這種本體論必然導向整體認知,因任何局部變化本質都是整體氣機的重新配置。反觀原子論傳統,自德謨克利特始即預設"原子-虛空"的二元對立,這種離散本體論天然導向還原主義方法論。

二、系統規律的表達範式
陰陽五行實為最早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揭示其作為普遍規律的地位。具體而言:
1. 陰陽學說構建系統演化模型
"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描述系統從混沌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與普里戈金耗散結構理論形成跨時空呼應。陰陽消長精確刻畫系統臨界相變特徵。

2. 五行學說揭示系統控制論
五行生剋實為負反饋調節模型。以"肝(木)克脾(土)"為例,現代研究證實肝臟代謝產物確實調控腸道菌群平衡。這種跨尺度調控機制,遠超西方線性因果範式。

三、現代科學語境下的範式革命
量子場論中"真空漲落"現象印證氣一元論空間觀。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指出:量子真空零點能與"氣"概念存在深刻同構性。近年複雜系統研究更顯示,五行生剋模型在神經網絡、生態系統等領域的解釋力超越傳統微分方程。

結語:
氣一元論框架下的系統科學實為"元範式"(metaparadigm),其價值正在於突破實體主義認識論局限。錢學森晚年倡導的"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恰是對此傳統的現代回歸。當代科學若欲實現範式突破,亟需重新審視這份東方智慧遺產。

(全文798字)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15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一元論與系統科學的內在理路探微】

系統科學之本質,在於揭示萬物共生共演之秩序。中國先賢以氣一元論為基石,構建起"陰陽-五行"這一普適性系統模型,其思想深度遠超西方還原論範式。今試從認識論層面剖析二者根本差異。

一、本體論分野:連續與離散之辨
氣一元論以"太虛即氣"(張載【正蒙】)為第一原理,確立"連續性物質觀":1)空間為氣之混沌態(無極);2)實體為氣之有序態(太極);3)二者通過"聚散-氤氳"機制相互轉化(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此說與量子場論之"基態激發"模型暗合,卻早啟於先秦【管子】"精氣說"。反觀原子論,其"離散性物質觀"將空間預設為絕對虛空,導致牛頓力學需引入超距作用等悖論。

二、方法論差異:整體生成與結構還原
在氣論框架下,陰陽五行實為系統動力學模型:1)陰陽揭示系統兩極互動法則(【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2)五行構建要素生克網絡(【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董仲舒【春秋繁露】更闡明"比相生而間相勝"的反饋機制。此說與現代系統論之"湧現性"(emergence)概念相通,卻以"象數"模型實現定量描述(如【黃帝內經】五運六氣推算)。而還原論將系統簡化為要素疊加,恰如【呂氏春秋】所譏"刻舟求劍",失其本真。

三、認識論進階:象思維與實體思維
氣一元論要求"以物觀物"(邵雍【皇極經世】):1)通過"取象比類"把握無形之氣(如【周易】八卦類象);2)運用"參驗稽決"驗證理論(【墨子·非命】三表法)。這種思維模式與現代複雜系統研究的"模式識別"方法高度契合。西方科學則受原子論局限,如萊布尼茨所嘆"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陷入無限分割的困境。

當代系統科學面臨非線性、混沌等難題時,氣一元論傳統展現出特殊價值:1)其"生成論"視角優於構成論;2)"關係本體"超越實體本體;3)"動態平衡"思維替代靜態分析。錢學森先生晚年倡導的"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正是這一東方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創造性融合。理解此道,方知【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實為系統研究的終極旨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