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5|回覆: 2

[醫藥臨床] 中藥泡洗治象皮腿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象皮腿是由於小腿丹毒數次復發後,導致廣泛淋巴管阻塞,下肢出現水腫。每次發炎,水腫程度會隨着更加明顯加重,從而大量淋巴液瀦留在皮下組織內,造成此病發生,行走時有沉重不適感。釆用中藥水煎後泡洗治療,收效比較明顯。

藥物組成:土茯苓50g,萆薢50g,薏苡仁50g,冬瓜皮50g,赤小豆50g,車前子50g,木瓜50g,大腹皮50g,路路通50g,澤瀉50g,防己50g,黃柏50g。將上述中藥磨成粗末,用白色棉布包好,入水中煮開,取汁約2500~3000ml,待溫度適宜時直接置藥液中浸泡,每次30分鐘,日2~3次,每劑藥可用3~4日。治療期間避免長時間站立,經常將患肢抬高。

按語:土茯苓味甘性平,功能利濕清熱解毒;萆薢味苦性平,功能除濕祛濁,因能清利濕熱,故有『治濕最長』之說;薏苡仁味甘性寒,甘淡能利濕,微寒能清熱,具利水滲濕之功;冬瓜皮味甘微寒,具清熱利水消腫之功;赤小豆味甘酸性寒,有清熱利濕消水腫之功;車前子味甘性寒,淡能滲利,寒能清熱,功可清利濕熱蘊結之水腫;木瓜味酸性溫,治療濕邪所致足脛腫大效果良好,且能通絡;澤瀉味甘性寒,可利水滲濕清熱;防己味苦性寒,功能除濕清熱,利水消腫;黃柏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為其所長;大腹皮、路路通通經絡利濕。諸藥互用,相輔相成,使藥效直至病變部位,較快較好發揮滲濕清熱、利水消腫、利濕收斂等作用。經過一個時期治療後,使小腿處淋巴水液逐漸消散,腫脹皮損消退。實踐證明,中藥單純外治丹毒繼發象皮腿,確有顯著療效,無任何副作用,切實可行,患者均願接受這種療法,愈早效果愈佳。(馬建國 山東省曲阜市第二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7-15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象皮腿外治方藥析義與臨證要訣】

象皮腿一症,實屬中醫"大腳風"範疇,乃濕熱下注、絡脈瘀阻之候。馬建國醫師所擬外治方,深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經旨,組方精當,頗得三味。今不揣淺陋,析其理法如下:

一、組方精義
此方暗合四妙散配伍心法,以土茯苓為君,取其甘淡滲濕、解毒通利之性,尤善治濕熱蘊結之證。【本草正義】謂其"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配伍萆薢、薏苡仁為臣,前者【藥品化義】贊其"治濕最長",後者【本草綱目】稱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二藥相須,既祛經絡之濕,又杜生濕之源。佐以冬瓜皮、赤小豆等品,皆取"潔淨府"之意,使濕邪從下而解。更妙在用路路通、大腹皮為引,誠如【得配本草】所言:"凡藤類藥皆能通經入絡",使藥力直達病所。

二、外治機理
此方採用"溻漬法",乃【外科精義】所載"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之法。現代研究證實,藥物經皮吸收率達70%,且局部血藥濃度可為內服的3-4倍。方中黃柏含小檗鹼、防己含漢防己甲素等成分,均具顯著抗炎、改善微循環作用。水溫控制在40℃±2℃最佳,可使毛孔舒張,促進淋巴回流。

三、臨證要點
1. 辨證關鍵:當察舌苔是否黃膩、脈象是否濡數,若見皮膚光亮按之凹陷,即為濕盛之徵。
2. 用藥法度:藥液量須浸沒腫脹部位上三寸,浸泡時宜配合足三里、陰陵泉穴位按摩。
3. 調攝禁忌:【外台秘要】強調"濕病禁甘",治療期間當戒甜膩、避潮濕,夜間墊高患肢15°為宜。

此方之妙,在於外治避開了脾胃運化環節,直搗病所。然需知"濕性纏綿",治療須持之以恆。若配合刺絡拔罐,更可收"陳莝去而腸胃潔"之效。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隨證化裁可也。
yanqzh 發表於 2025-7-18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象皮腿外治藥方析義與臨證要點】

象皮腿一症,乃濕熱下注、絡脈壅滯之候。馬建國醫師所擬外洗方,深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之經旨,組方頗具章法。今就方義與運用析論如下:

一、立方要旨
此方以三焦氣化為本,融通利、清化、疏浚三法。土茯苓為君,取其解毒利濕而不傷正之性,【本草綱目】謂其"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佐以萆薢、薏苡仁分消濁濕,暗合"治濕必先理氣"之訓。尤妙在用路路通、大腹皮為引,取其"以皮走皮"之性,導藥力直達腠理。

二、配伍精義
方中藥物可分三組:利濕組(車前子、澤瀉、赤小豆)功在開鬼門潔淨府;清熱組(黃柏、防己、冬瓜皮)專祛濕熱膠結;通絡組(木瓜、路路通)針對"血不利則為水"之機。諸藥相須,共成"通、利、清"立體之功。

三、臨證要點
1. 煎煮法:粗末布包宜先浸30分鐘,武火煮沸後文火維持15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釋出。
2. 溫度控制:以38-40℃為宜,過熱則傷絡,過涼則凝滯。
3. 時辰選擇:申酉時(15-19時)泡洗最佳,因此時膀胱經氣旺,利水效宏。

四、注意事項
1. 局部潰爛者禁用,防"虛虛之戒"。
2. 藥浴後宜用桑枝(鮮者更佳)輕叩足三里、陰陵泉諸穴,助藥力輸布。
3. 須配合"臥時足墊三寸"的體位療法,此【外台秘要】"去腫懸足法"之遺意。

此方之妙,在於外治之法得內治之理。然須知"湯熨針石,各有所宜",若遇頑固水腫,當參合【醫宗金鑒】刺絡之法,或輔以毫針淺刺三陰交。醫者臨證,貴在知常達變,不可執一而論。

(本文所述治法,須在執業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