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8|回覆: 2

[醫藥臨床] 自擬方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郭某,男,50歲。1990年12月21日初診,述左肩陣發性疼痛4個多月,經醫院診斷為肩關節周圍炎,治療4個多月,反覆發作,療效欠佳,故求治於中醫。診見:活動時疼痛加劇,肱二頭肌長短頭腱三角肌下均有壓痛。辨證:風寒乘虛而入,凝結於肩,故肩凝作痛。治以疏肝健脾,散寒祛風。

處方:陳皮15g,白芍12g,茯苓12g,柴胡10g,當歸10g,羌活10g,桂枝10g,秦艽10g,白芥子10g,制半夏9g,附片9g。

服法:每日1劑,水煎2次合併藥液,分2次飯後服用。

共服藥7劑,並配合手法治療而痊癒,隨訪3年,未見復發。

20多年來,筆者在臨床上應用上方,隨症加減,並配合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586例,均獲得了良好的療效。(朱時祥 安徽省望江縣大北門中醫門診部)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崔泓 發表於 2025-4-10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肩凝證治驗舉隅與方義闡微】

郭案肩凝之證,實為肝脾失調、寒凝筋絡之典型。患者年屆五旬,經雲"五八腎氣衰",肝血漸虧,復感風寒,致氣血凝滯於肩胛,發為"五十肩"。觀其方組,深得【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融疏肝、健脾、溫陽、通絡四法於一爐,實具章法。

方中柴胡、白芍、當歸乃逍遙散骨幹,取"木郁達之"之意。肝主筋,肩為筋之會,肝氣條達則筋脈自和。尤妙在桂枝、附片相伍,暗合桂枝附子湯義,【傷寒論】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此雖非太陽表證,然寒邪凝滯之理相通,用附子溫少陰之陽,桂枝通太陽之經,使陽氣周流,寒凝自散。

更佐羌活、秦艽這對"風藥對藥",羌活善走上肢,【本草備要】謂其"搜風勝濕",秦艽【本經】言其"主寒濕風痹",二者相須為用,使風邪外透,濕濁下滲。白芥子、半夏化痰通絡,針對"久痛入絡"之機,取"痰瘀同治"之巧。陳皮、茯苓健脾化濕,遵"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固護中州以絕生痰之源。

此方配伍之妙,尤在劑量權衡:柴胡僅用10克避其升發太過,附片9克取其溫煦之功而不燥烈,白芍12克柔肝緩急恰如其分。更值稱道者,是配合手法治療,暗合【醫宗金鑒】"手法者,正骨之首務"之論,使藥力與手法相得益彰。

今人治肩凝,多囿於活血化瘀一法。然此案啟示:肝脾同調、氣血並治、藥推結合,方為治本之策。觀其586例驗案,療效卓著,實因深諳"治病必求於本"之奧義。然須申明:附片等藥需嚴格炮製,患者切勿盲目套用,必待明師辨證方可投劑。
鳳傑 發表於 2025-4-25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肩凝證治驗淺析——兼論朱時祥先生驗方之妙用】

肩關節周圍炎一證,古稱"五十肩"、"漏肩風",屬中醫"痹證"範疇。觀朱時祥先生所錄驗案,其辨證用藥頗具章法,深合【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之旨。今試析其理法方藥,以饗同道。

一、病機闡微
本案患者年屆五旬,正值肝氣始衰、脾氣漸弱之際。【素問·上古天真論】言"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患者左肩疼痛四月不愈,顯見肝不養筋、脾失運化之象。其痛處固定、遇寒加劇,更兼肱二頭肌多處壓痛,恰如【醫宗金鑒】所言:"肩背痛,屬手太陽經者,多因露臥當風所致。"朱氏斷為"風寒凝結",誠為的論。

二、方藥解析
處方以柴胡、白芍疏肝柔筋,暗合逍遙散之意;陳皮、茯苓、半夏健脾化痰,取"脾主四肢"之要;更以桂枝、附片溫通陽氣,羌活、秦艽祛風勝濕,尤妙在用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當歸活血通絡。全方融疏肝健脾、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三法於一爐,正合【醫學心悟】"治痹當分新久虛實"之訓。

三、配伍精要
1. 柴芍相伍:柴胡升發少陽之氣,白芍柔養肝陰,一散一收,契合肝體陰用陽之性。
2. 桂附並用:桂枝溫通太陽經氣,附片峻補命門之火,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功。
3. 羌艽配對:羌活善祛上部風濕,秦艽專通經絡之滯,二者相須為用,增強祛風除濕之效。

四、臨證啟示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肩凝證雖見局部症狀,然需從肝脾論治,體現"治病求本"之旨;其二,外治手法與內服湯藥相得益彰,暗合【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其三,七年隨訪未發,驗證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理論之實效。

然需申明者,586例皆效之報道,當理解為"異病同治"之範例。臨證仍需謹守"辨證論治"原則,若見陰虛內熱或濕熱蘊結者,又當變通化裁。誠如張景岳所言:"醫之用藥,猶用兵也,治病如對敵。"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醫辨證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