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7|回覆: 2

[醫藥臨床] 建中理勞湯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8-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陶漢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並完成國家及省自然基金課題多項。師從山東中醫藥大學建校『九老』之劉獻琳教授,從醫40餘年主要研究仲景學術思想及中醫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規律,對於溫病學亦研究頗深。

組成:黨參30克,黃芪30克,山藥30克,茯苓30克,生地黃15克,菟絲子15克,澤瀉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功效:建中補腎,化瘀泄濁。

主治: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腎萎縮、腎結石等腎系疾病,屬中醫虛勞病腎勞範疇者。

方解:依據【金匱要略】『虛勞建補中氣』『氣血水並調』的學術思想,以建中補腎、化瘀泄濁為治療原則的建中理勞湯,由保元湯、當歸補血湯、腎氣丸三方化裁而成。【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載:『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首倡甘藥理虛。張仲景針對虛勞病機特點制定了建中氣、調陰陽的治療大法,創立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薯蕷丸等一系列傳世名方,開創了『虛勞建中』治法先河。葉天士有云:『凡補藥氣皆溫,味皆甘,培生其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他進一步明確了勞損治以甘藥是虛勞病的用藥特點。方中黨參、黃芪、山藥、茯苓、炙甘草均系味甘之品,主入脾經,建中央以運四旁,資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補勞損不足。【素問·宣明五氣篇】載『腎惡燥』,馬蒔釋曰:『腎主水,其性潤,腎燥則精涸,故惡燥』,葉天士云:『腎為柔髒』『精血主髒,髒體屬陰,剛則愈劫脂矣』。生地黃、菟絲子、山藥為柔靜之藥,填補腎中精血。【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言:『腎氣微弱,則水不行』。【金匱要略】中治療『小便不利』『小便反多』的方劑,皆含利水之品,以小便通利可助腎之氣化,故方用茯苓、澤瀉利水通陽泄濁。【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載:『血不利則為水』,奠定了氣血水同治的理論基礎。【血證論】言:『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血與水本不相離,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未嘗不病血』論述了氣血水同病的複雜病機,且精血同源,腎主藏精,選當歸、生地黃、牡丹皮補腎養血活血。諸藥相合,以建補中氣為主,脾腎同治,氣血陰陽並補,使先天與後天相互資生,氣血充足,陰陽平衡;輔以化瘀泄濁,氣血水同治,補瀉兼施,寓瀉於補。

建中理勞湯一方,系陶漢華教授在仲景治療虛勞病學術思想基礎上提出的,觀方中諸藥用量,可以明晰治療主次。此方依法組方,配伍嚴謹,曾作為國自然基金項目的研究對象,經過了臨床和實驗室的雙重檢驗。建中理勞湯在臨床上可以延緩腎功能衰竭、降低透析頻次,尤其對貧血的糾正具有顯著療效,對腎纖維化有較好的延緩作用。實驗室觀察能夠改善慢性腎衰大鼠模型症狀和體徵,升高其血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含量,降低慢性腎衰大鼠尿素氮、血肌酐,改善脂代謝紊亂,抑制大鼠繫膜細胞HBZY-1纖維化。

方藥加減:對建中理勞湯加減化裁,需要把握三點:中醫病機,臨床症狀,檢驗結果。依據臨床實際靈活應對,衷中參西。若水腫明顯,伴小便不利,加桂枝、附子、補骨脂、車前草、蘆根等利水滲濕,助陽化氣;若瘀血症狀較重者,加益母草、澤蘭、丹參等活血化瘀,調血利水;若腎虛症狀較重者,加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等補腎填精;檢查尿素氮、肌酐升高,出現噁心症狀,加竹茹、砂仁、炒麥芽、雞內金等益胃降濁,必要時加用大黃活血化瘀,通腑泄濁;檢查尿蛋白較高,加用炒白朮、黃精、升麻、葛根等或與補中益氣湯合方。山東中醫藥大學劉獻琳教授曾提出『蛋白屬人體精微物質,離不開脾的化生和健運』的觀念,陶漢華結合脾主攝、腎主藏,針對尿蛋白表現,多從健脾、固腎着眼治療腎病。若屬腎結石,症見腰痛、血尿、小便不利者,加用海金沙、雞內金、鬱金、石韋、金錢草等。腎結石運用中藥排石,需要結合影像學相關內容,部分患者結石較大需選擇碎石治療或其他治療手段。

方劑之用,在於靈活應用,執定方、定藥應變化之病,是為醫家大忌。陶漢華常強調方劑學習,要從方藥窺理法,師其意而不拘其制。(遼寧中醫藥大學 姚鵬宇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6-2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建中理勞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
陶漢華教授所擬建中理勞湯,深得仲景虛勞治法精髓,融匯歷代醫家學術經驗,於腎系虛損性疾病辨治頗具特色。茲從理法方藥四維度析之:

一、立法淵源:宗法仲景,參合諸家
本方以【金匱要略】虛勞篇"建中氣、調陰陽"為綱,兼取【靈樞】"甘藥理虛"之訓,更參葉天士"柔劑養腎"之說。其組方思維體現"三層次"結構:
1. 建中焦:以保元湯(參、芪、草)為基,佐山藥、茯苓,暗合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
2. 補腎元:取腎氣丸之生地、菟絲子易桂附,避剛燥而存溫潤,契合葉氏"腎惡燥"之誡;
3. 調氣血水:當歸補血湯合澤瀉、丹皮,呼應唐容川"血水同治"理論。

二、配伍精要:剛柔相濟,動靜結合
1. 甘溫建中:黨參、黃芪用量獨重(各30克),遵東垣"甘溫除大熱"法,尤宜慢性腎病常見之低熱、乏力等"甘溫證";
2. 柔潤填精:生地黃與菟絲子配伍,一靜一動,既避熟地之滋膩,又制菟絲溫燥之性,深得【臨證指南】"柔陽"心法;
3. 通補相兼:茯苓、澤瀉與補氣藥同用,體現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變通應用。

三、病機切要:虛實夾雜,本虛標實
本方主治諸症,皆屬"腎勞"範疇,其病機特點為:
本虛:脾腎氣陰兩虛(參芪地黃共濟)
標實:濁瘀互結(歸、丹皮活血,澤瀉泄濁)
尤妙在丹皮用量僅10克,既防活血傷正,又合【本經】"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之效,針對糖尿病腎病微血管病變尤為適宜。

四、臨證拓展思考
1. 現代應用指征:實驗室指標見肌酐升高伴血紅蛋白下降者,可酌加阿膠10克烊化,取"精血互生"之義;
2. 證候鑑別要點:若舌苔厚膩者,需先化濕濁再投本方,可暫去地黃加蒼朮、陳皮各10克;
3. 量效關係:黃芪可用至60克治療大量蛋白尿,此即王清任"補陽還五"法在腎病中的應用。

此方之妙,在於將【金匱】虛勞治法與現代腎病病理有機結合,非徒執古方而不知變通者可比。然需注意,慢性腎病進展至濁毒壅盛階段時,當轉方黃連溫膽湯等化濁解毒,不可拘泥補法。陶教授此方實為"治未病"思想在腎系疾病中的典範——通過建中補腎,截斷"虛勞-瘀濁-腎衰"的病傳鏈條,誠得仲景"上工治未病"之三昧。
丁里 發表於 2025-6-2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建中理勞湯方義闡微與臨床運用芻議

陶漢華教授所擬建中理勞湯,深得仲景虛勞治法之奧旨,融匯保元湯、當歸補血湯、腎氣丸三方精義,以甘藥理虛為綱,脾腎同治為目,誠為治療腎系虛勞疾病之良方。今就其組方機理與學術淵源略陳管見。

一、學術淵源:虛勞建中法之傳承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首倡『建中氣以調陰陽』,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皆以甘溫培補中焦為要。陶師承劉獻琳教授之學,上溯仲景,下參葉桂,緊扣『勞者溫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之訓,以黨參、黃芪、山藥、炙甘草等甘溫之品建中州,既合【靈樞】『調以甘藥』之旨,又暗合李東垣『脾胃一虛,百病由生』之論。尤妙在佐茯苓、澤瀉通陽利水,既防甘溫壅滯,又寓『通補相兼』之巧思,此乃深得【金匱】苓桂劑『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三昧。

二、組方精要:脾腎同治與氣血水並調
方中黨參、黃芪、山藥、炙甘草補脾益氣,資氣血生化之源;生地黃、菟絲子滋腎填精,柔潤制燥,正應【素問】『腎惡燥』之誡。更佐當歸、丹皮養血活血,茯苓、澤瀉利水泄濁,形成『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通而不傷』的配伍格局。此中深意,實本於【金匱】腎氣丸『三補三瀉』之法,且融通唐容川【血證論】『血水同治』之說,使精血得充,水瘀得化,濁毒得泄。

三、臨床拓展:從腎勞辨治的現代啟示
原方主治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病,然其『建中補腎-化瘀泄濁』法度,於糖尿病腎病之『脾腎兩虛夾瘀』證、腎結石術後之『氣陰兩傷兼濕濁』證,皆有化裁空間。若兼陽虛畏寒,可酌加肉桂、附子;陰虛內熱者加知母、黃柏;瘀重者增丹參、益母草,此即『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活用。

結語
建中理勞湯之價值,非僅一方一藥之巧,而在於彰顯仲景學派『以中焦為樞,脾腎互濟』的虛勞辨治範式。陶師此方,既守經典之正,又應時代之變,堪為現代中醫治療慢性腎系疾病提供重要借鑑。學者當於方中體悟『陰陽相濟、動態平衡』之大道,方能舉一反三,拓展臨證思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