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 X% d2 d2 C3 ?作者:[佚名] 來源:[] 瀏覽:[7] 2010-08-26
% y, T; [, u% X" [' `! j- i! n& K& `
# G% |3 H/ ^1 ^. U道家『無為而治』思想作為一種治國之術,對後世安邦治國影響很大。如田齊的黃老之學和漢初的黃老政治都是官學、顯學,用來治理國家,並成就了齊國霸業和文景盛世。唐初把道教定國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現了『貞觀之治』。明初力推『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仁宣之治』。清初推行輕稅減賦政策,成就了『康乾盛事』。由此,可見,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太平盛世,都直接或間接在道家理論指導下取得的。+ U' z2 |# o7 n! R$ O: b4 D
% e: C5 n/ D: E9 T4 X' q一、田齊道法結合的稷下黃老之學
; i8 K5 F6 E+ @: g6 `; O/ y) K2 ]8 y6 J
公元前481年田和發動政變,殺死齊簡公,立簡公之弟驁為齊平公,自任齊相。繼而先後驅逐了世襲貴族監氏、國氏、高氏,由獨擅齊政而奪取姜氏齊國政權,位列諸侯,史稱田齊代姜齊。田和稱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其子田齊桓公也無明顯政績,其孫齊威王立志改革,齊國再次稱霸。齊威王說:『不飛則已,一飛沖天。』齊宣王稱:『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他們以欲一統中國的氣魄,再造姜齊桓公之霸業,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一度被尊為東帝。
+ H& ]7 v0 n; S2 y
$ |. G* ~" {% c1、田齊推行黃老之學+ f) e3 s4 l) p- @. r/ w `/ V
( f% C8 \1 N$ _田齊替代姜齊立國時,引起了普遍不滿,齊王則用小斗進大斗出、授田、減稅等措施收買民心。在政治上,田齊統治者大力提倡黃老之學,除了尊祖之外,主要原因是為了尋找代替姜齊的政治藉口。田氏代姜齊後,為了擺脫篡逆的指責,他們抬出了自己的祖先黃帝(田齊的祖先是黃帝、大舜、陳國國君、陳完;姜齊的祖先是炎帝、伯夷、四岳、姜太公),想借黃帝戰勝炎帝的歷史,為自己正名。田齊尊崇老子,因為田齊與老子是同鄉,都來源於陳國。【史記】說:『苦縣屬陳國』。齊國從姜太公立國起就有重『道術』的傳統;田齊統治者將祖先、同鄉與齊國本土的『道』加以整合,推行一種講究通權達變的新道家理論——黃老之學(熊鐵基,2001)。5 Z/ B0 e0 T5 `
3 W2 [7 u' K- D% u5 |! V關於黃老一詞的來源,有學者認為,齊威王政治上大力推行『高祖黃帝』、『尊黃用老』政策,於學者們遂將黃老聯稱,共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這可能是黃老之學最早的來源。
% v$ j7 V6 M, I/ N- j- N9 t, J$ G, ]6 k4 n% F% T' n
2、稷下學宮及其稷下黃老之學
* o1 \: d1 L" F j, v, L w- L N- a# N9 n2 F" Q
從齊桓公開始,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招聚天下賢士。【史論·亡國篇】:『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孟軻之徒皆游於齊。』齊桓公用『高門大屋』等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齊威王即位後立志改革,稱霸諸侯,一方面鼓吹『高祖黃帝』為纂權正名,一方面任用稷下學士鄒忌、淳于髡等人改革政治,稷下學宮盛況空前。到齊宣王時稷下學宮規模最大,達『千有餘人』。【史記】記載:『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接子、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學士復盛。』% ~1 f+ Q$ ?2 E' V. y3 e# R
( V3 T0 t: t4 |2 {8 }( R稷下學宮人才濟濟,是戰國時百家爭鳴文化的中心,也是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由于田齊政權的大力倡導,黃老之學成為稷下學宮的主流學派。齊宣王授予的76位上大夫中,黃老學者也占了大多數,如接子、環淵等。但田齊統治者對非官學的其它各派並不排擠打擊,而是兼容並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着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又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提出了『以道變法』,比較接近法家;一派是環淵。據說【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郭沫若,1954)。
# |; {+ H- O3 W1 J, ]$ A b9 L5 ^. W9 M) B1 ~1 x6 Z% X
稷下黃老之學雖屬道家思想,但它與老子、莊子的注重修身養性、迴避政治的思想不同,主張『君人南面之術』,主要是講政治,講執政之道的。其主要思想有『因循天道』、『君道無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因道生法』、『因道變法』、『執法平等』等。稷下黃老之學其主要著作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黃帝四經】和【管子】一書中的【白心】、【內業】、【心術】上下四篇以及【慎子】、【田子】、【蜎子】等。
, C' u2 L1 o! g$ j( ~7 L. m! w. b9 T- {+ \' n" ^
3、齊威王用鄒忌改革
. z; Q* Z' m) Q1 n' A2 U; }) j; d3 t8 E5 ?- ]2 t0 z
作為最具有齊國特色的政治理論,稷下黃老之學對田齊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田齊立國初期,就採用授予農民定量土地的授田制度,實行了戶籍制,推廣鐵器,減免賦稅,『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等治國措施,這與官方推行的黃老之術也基本上吻合。齊威王時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採納『謹修法而督奸吏,減吏省員,使無擾民』等建議,使齊國迅速出現了大治局面。司馬遷說:『群臣聳懼,莫敢飾非,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史記】)# R% n. {9 p3 y0 Y# i0 H
! q2 ~; X: h' k' }
齊威王改革後,齊國日遂強大,在桂陵、馬陵兩役中重創當時的霸主魏國,遂成戰國七雄之首。齊國歷經威王、宣王、愍王三代,保持了近百年強盛。齊國日強,諸侯恐懼,樂毅合縱連橫,遊說六國,率六國聯軍伐齊,齊丟掉了50多座城池,僅剩下2座城池一直死守,齊國從此衰落。齊國是戰國後期第一個具備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並致力於一統中國的強國(白奚,1998)。( L7 D0 k1 Q: \2 @* b8 w
' ~ t" D* D5 s
4、稷下黃老之學與田齊稱霸的關係
0 ~) M. A* h2 k4 Y* L, V2 y
2 @. B' m% ?3 z* ?+ a. v近年來,研究稷下黃老之學的人多了起來,但研究先秦歷史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直接的歷史記錄,【史記】、【資治通鑑】等也是後人補敘的,不全也不直接,道家、儒家、法家等分類也是西漢才由司馬談首次提出,早期不可能有道家及其治國成效的歷史記錄。
5 N% n% p8 H& u& O0 X* m+ p; |6 p
& }! b% C! E; B* q7 f' i% l8 x* A+ y但依據【史記】、【資治通鑑】以及道家、儒家的有關記錄,我們完全可以斷定,稷下黃老之學推動了田齊崛起,其理由有六:①田齊政治上推行『尊黃重老』的黃老之學,不僅有眾多記載,而且山東等地出土的陶磁器上也有『高祖黃帝』的字句;②田齊推行的經濟政策,減免賦稅、因其俗、簡其禮、自由工商、便魚鹽之利等,帶有明顯自由放任的特點,符合黃老之學特徵,再說經濟從屬於政治,不可能另搞一套(白奚,1998);③齊威王用鄒忌的改革,其目標是吏治,督奸吏、減吏省員、無擾民、無掠民等,也正是黃老道家倡導的;④稷下學宮及其主流的稷下黃老學派,實際上是齊國參政議政的一個參謀班子,齊威王的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黃老學派的指導下進行的。當時的田駢與宋鈃、尹文、環淵、接子,各進其言,取用所長。其中,田駢善於談辯,尤好爭論。因此,人們才稱他為『天口駢』(熊鐵基,2001);⑤儒家當時在齊國政治上沒有地位。據記載孟子曾兩次去稷下,兩次都沒有受到重視。孟子第一次去時,齊威王忙於改革稱霸,又崇奉黃老,孟子的仁政未受採納;孟子第二次到稷下時,名聲早已很大,齊宣王當時立志統一中國的大業,與孟子談了幾次,孟子口不離仁政,孟子政見未被採納。⑥西漢黃老政治成效突出,但郭沫若卻說黃老之術昌盛于田齊,那是否意味着田齊黃老之術的還要高於西漢。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郭沫若,1954)。+ H: F8 Q1 n0 H" W
6 c3 c% t/ P7 P9 Y9 l5 H8 _( B- G
二、西漢黃老政治與文景盛世
) L3 Z) L! h6 ?6 L$ `
# u/ o g' x& ?2 p- s4 q與田齊稷下黃老之學不同的是,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是西漢人,而且司馬遷也是個黃老政治崇拜者,對黃老政治及其創造的業績,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西漢太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一文中,首次把先秦諸子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因此,西漢應用黃老政治治國,就有了明確道家理論指導,並且有詳細歷史記錄。1 |) a6 h. {+ l. d" ?9 _
' m1 W) r6 G8 m* X6 I0 K- R
1、黃老政治來源及其內容
/ y8 K% g$ [- f" a4 s; ?1 S; M; r. e7 @9 N' z8 |5 ?9 b* z: M
黃老政治中的黃是指黃帝。黃帝不僅武功烜赫,文治也成就卓著,是垂拱而治的榜樣。【周易?繫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黃帝也是法治的典範,因此,黃老政治是道法結合的一種治國術。2 [) `! p' [2 X0 S/ D) S
1 T; N. D& ^; o, ~
漢初黃老政治的內容主要有:一是重農抑商,恢復並發展生產。如提倡以農為本,鼓勵從事農業生產;二是實行抑制政策,禁止商人們衣絲乘車,並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三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四是除秦苛法,約法省刑,禁網疏闊,治民尚清靜寬舒,以求百姓安輯。五是廢除關卡和橋梁的過路費,又開放山澤,讓人採掘墾殖,給工商業帶來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六是煮鹽、冶鐵等領域全面開放,甚至在冶銅鑄幣這樣的貨幣發行領域,也都向私人開放。黃老政治實行的結果,使社會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出現了文景盛世,西漢封建統治得到穩定(史傑鵬,2007)。
* O/ o6 W6 I6 J. G$ E3 f# D" r' {' J# H
2、西漢黃老政治的詳細情況
, `3 e+ o$ A+ s o% S- T0 s; t) u+ }2 e2 _ v) d& Q, z
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劉邦集團大多來自社會下層,對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縟節不感興趣,惟有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比較對口味。劉邦採用黃老之術治國,推行『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輕徭薄賦政策,使漢初經濟得以復甦與發展。劉邦重要謀臣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王陵等,也都愛黃老之術。【史記·陳丞相世家】說:『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 【史記·曹相國世家】說:『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本或無言字)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 W% c$ |9 x8 }% i, K. B* Y% R6 [! d5 Y* u' q, z$ S( |$ y5 _
孝惠帝在位三年,生性仁厚,因受呂后的肅殺行為的恐嚇,羞愧作為天子,很少理朝政。前少帝在位4年,後少帝在位一直到呂后去逝時,但兩位少帝都沒有親政。
& ]- C% g; C0 p& `: b
" J3 r6 F$ L/ K/ x' _7 s呂后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繼續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書】說:『孝惠高后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史記·呂太后本紀】說:惠帝呂后時期『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政不出房門』。
; A6 R. m# j- {
9 E7 `( K) y4 p* Z& ^漢文帝以代王身份繼承大統,他特別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劉邦時代的功臣周勃、陳平、灌嬰、中屠嘉等人相繼被任命為相。文帝好黃老之學,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做法是寬刑薄賦、自由工商。【風俗通·正失】言:『文帝本好黃老之言,不甚好儒術,其治尚清淨無為』。【史記·禮書】也說:『孝文好道家之學』。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恢復了春耕前皇帝親耕的制度,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田租稅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其間還有2年全免,徭役則從一年一月減至每三年一月;又允許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贖罪。此外,文帝還下詔開放土地和山林資源,任民墾耕,廢除盜鑄錢令,開放金融。廢除連坐法、誹謗妖言罪、肉刑等(陳功鎮,2001)。班固曾高度評價說:『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蓄積歲增,戶口寢息。』(【漢書·刑法志】)0 d. S2 c/ @# [; O
) ?8 p ]! W6 S9 p+ {
漢景帝在位16年間,繼續推行文帝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他在位時採用竇皇后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把務勸農桑、人口增加、土地開墾與否作為地方官吏考核的標準;設立『力田』官以勸農;實行貴粟政策以提高農產品價格;在『募民徙塞下』、實行屯戍制度後,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景帝后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太尉周亞夫率軍三個月平定叛亂,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史傑鵬,2007)。
: `3 W- V( R4 m+ H/ X. U/ Y
% ?. [1 D# e _6 C4 g5 T竇太后是文帝的皇后,她做了23年皇后,16年皇太后,6年太皇太后。在這45年中,她極力推崇黃老之術,文帝和景帝都受到了她的影響。竇太后有個規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准讀老子的【道德經】,不准讀別的。她的孫子漢武帝即位後,要獨尊儒術,重用董仲舒等儒生,竇太后為此大發雷霆,逼着漢武帝罷免了一些官員,漢武帝第一次獨尊儒術的圖謀就失敗了。司馬遷記載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史記·外戚世家】)% t% i6 i! a4 t1 o2 d; L$ ^
) i9 @2 N6 U8 z- f" K9 z0 o3、黃老政治的治國成效 j9 P: m. P. Q7 E0 S
" A/ W' M$ m6 G3 t, ]3 h# q
漢初黃老政治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等政策的實施,使漢初社會經濟迅速得到復甦與發展,糧多的沒地放,銅錢多的沒線穿。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毫不掩飾地稱讚說:『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漢書·食貨志】也夸曰:『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0 W6 ? z, |% ? F( G: u
) N$ `" S# ? U$ L( Z在處理與諸侯王關係問題上,黃老之術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觀念也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潤滑劑。漢初諸侯王的勢力十分強大,其中尤以吳、楚、齊為最,其領地幾近『天下之半』。漢初全國人口大約有一千三百萬,而屬於諸侯王國的就有八百五十多萬。這種政治格局,不僅使政府大量的納稅人口被剝奪,國家財政被嚴重侵蝕,而其存在及明顯的獨立傾向也使中央集權時刻面臨着被分裂的威脅。但文景二帝不是急於削藩,而是對諸侯王採取了長期的優容政策,如吳王劉濞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文帝反賜其几杖,允許其不預朝會。漢初以靜制動、以守為攻的策略,吳楚七國之亂不過三個月即被鎮壓,黃老之術起了重要作用(史傑鵬,2007)。5 C" d' b" |; n, `( i2 k
a* F7 I5 }+ ~$ E4 t8 G! W
三、垂拱而治與唐初貞觀盛世
1 h- i( }9 Q; \( j1 i( Z/ M8 H, R) x" t5 o2 w/ R
垂拱而治是指垂衣拱手,什幺都不做就天下大治。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垂拱而治比無為而治更加積極生動形象,內涵上也不完全相同,還含有『四兩拔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質與黃老政治是一樣的,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唐太宗曾談其治國體會:『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
2 d; P! e# b9 {- x4 Q
/ j$ l& X# g9 B2 M6 j* P- m1、尊老子為聖祖
! t/ |/ t. G/ B0 ]" k8 q* _5 z" K& b+ _( D( z4 s. T5 o, f0 x9 M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自始至終尊老奉道的王朝。唐朝帝王對老子尊稱有加,自稱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確定了道教為國教,並詔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唐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尊道抑制其它教派的發展(汪錢,1981)。0 I% c9 E* `* H9 y
+ ~8 X. v& r: o7 W' O Z4 Y: l; L
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始祖。唐高祖武德年間,不僅為老子立廟,還規定三教次序以道為先。
{3 { C- r! n( r/ ]$ r
0 s* z' o' V1 b! x2 F8 {) g7 z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極力推崇老子,他說過『老子為帝室先系』,下詔擴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廟。
N F0 ?8 p: W' [* \5 V
4 C. n( }# f: @/ F第三代高宗李治在歷史上對老子最為崇拜的,命王公百官及舉子皆習【老子】。他曾親臨鹿邑縣太清官拜謁老子,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為『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為『先天太皇』,並下詔書改鹿邑縣為真源縣,寓意鹿邑為真理的發源地。
7 Y( x" l, c; C
- c/ T, S2 m2 G6 s% c9 u& T4 j武則天稱帝後並不遜色,於載初元年下詔改真源縣為仙源縣,意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則為仙之源,以表明武氏比別的朝代更捍衛老子及思想的至尊地位。
, V$ Q& |) ~! F9 {& J7 Q1 O7 ]) ^- `6 c2 a. G6 R# P# ~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對老子及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峰。唐玄宗說老子是『萬教之祖,號曰玄元,東訓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釋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玄宗不僅每晚對老子頂禮膜拜,還三次給老子封爵加號,撥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廟宇。又下詔全國增建老子廟,並命各地鑄老子像(嚴耀中,1991)。
3 g( \$ l; M3 G; R
* t6 [ t0 e5 ^) o$ M5 I* S唐玄宗李隆基也竭力推崇道家思想,在其親撰【御注道德真經】和【御注道德真經疏】中,他寫道:『順天之時,順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則群臣輻湊,賢與不肖各盡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國無為之道也。』
+ c$ [) g; q5 b9 z# r( |" U
; H# ? w; [* w' F! m; @ Z2、垂拱而治與貞觀盛世1 N' T$ A4 Z* `# L. @( B
- h; H7 ?# O0 c) h1 x! h
唐朝尊老子尊道教,可能是務虛之舉,以抬高唐王的歷史地位。開元25年正月,唐玄宗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唐玄宗把【道德經】列入科舉考試,並注釋推廣【道德經】,應該是務實之舉,以提高治國水平。唐玄宗也曾說註疏【老子】的宗旨是『取之於真,不崇其教,理國之要,可不然乎。』很少玄理的探討,更少宗教性的詞語,從務實主義出發,着重闡述的是治國理身的理論。+ y& ]( j- M3 s- J) }
. c9 ~/ P, i5 q- v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時,也大力倡導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術,注重德治,一邊輕徭薄賦,一邊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開創了『貞觀之治』 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調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曾在【貞觀政要】中,如此敘述了他治國的深切體會道:『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唐太宗還在詔令中曾說:『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唐太宗甚至關心起老百姓的婚配問題,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載:貞觀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以上者沒有配偶的,由州縣政府以禮為他們聘娶;因家庭貧困而沒有經濟能力婚配者,鄉里的富人以及親戚共同出資操辦。』6 Y( ~6 b5 D5 Z; T: c
0 _! N( [, P2 |7 A0 r9 Y四、明初休養生息政策與仁宣之治
, t; T: j$ o: |0 \+ z/ N# n, X
明太祖是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從小放豬放牛為生,當過和尚討過飯,歷經磨難。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養生息』政策。明朝從太祖到宣宗,是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文化相對繁榮,國力強盛的時期,史稱『仁宣之治』。這與明太祖開啟的『休養安息』政策是分不開的。% Y# I& t- r. `" U
" X% m& l0 B) d" ~* [1、明初休養生息政策與仁宣之治$ _7 `6 {- _% z: ] x9 G
2 p. H9 m2 Q$ H. I$ e5 p
明太祖從叫花子到皇帝,平身最恨的就是貪官污吏,最同情平民百姓。因此,明初的吏治是歷代王朝中最為嚴酷的,他曾經6次大規模肅貪,15萬貪官人頭落地,從駙馬、侄兒、宰相等到都成刀下鬼。但明太祖對待老百姓還是非常寬厚的,他常警告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財力匱乏,好比新樹不可折枝、小鳥不可拔羽』。明朝初年,人口減少,田地荒蕪。為安定社會和增加財政收入,明太祖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政府獎勵墾荒,又招集流亡農民,開墾荒地,免除三年的勞役和賦稅;要各地駐軍屯田墾荒,做到糧食自給。他還興修水利,獎勵植棉種麻。到明太祖後期,田地大量開墾,軍隊糧食基本自給,政府稅收大大增加(劉韶軍,1997)。
& H% Z6 p ?' I1 j" J/ S5 {, [9 H( F6 E( s
明太祖也中國歷史上四位注釋【道德經】的皇帝之一,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要親自注釋【道德經】,可見明太祖對道家理的重視程度。【道德經】對明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影響很大,明太祖在其【御注道德真經】序中,講述了對犯人從極刑改為勞役的原因,『又久之,見本經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是時,天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經之所云?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減恐。』吳晗【朱元璋傳】引述了此段史實,並說:『由此可見,明初處罰官吏到淮、泗一帶屯田工役的辦法和【道德經】的關係。』
- C6 m0 N! Q0 s3 J2 ]" f3 m! R& E' }3 e( L2 S' k
明太祖後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是個愛民如子的仁慈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緊張的吏治氣氛,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均免賦役,精簡機構,革除冗員,還選派24人分巡天下,興辦利民之事。建文帝在位四年間,撤銷了9個州39個縣以及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但建文帝過於仁慈害了他,燕王起兵後他堅持『我要活的叔父』,讓燕王多次死裡逃生,燕王奪得皇位後,朝內轉投永樂帝的文臣只有24人,而自殺的卻有千人,可見建文帝在文臣中地位是相當高的(高陽,2006)。5 j i+ U$ P1 H) W7 `# g: P2 Z
: E2 i7 i R6 O永樂帝后仁宗在公元1424年即位,他效法文景之治的做法,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下令減免賦稅,對災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寬待流民,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明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僅10個月就去世了,但仍無愧於一代仁君的稱號(高陽,2006)。. b/ A* f( m$ x8 L' ?: X1 t
- T, A" u% T9 A4 w1 ?
宣宗及位後繼續推行仁宗的與民休養生息政策,任賢納諫,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政治較為清明,出現了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宣宗在位僅10年,染不明之疾而逝,但他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學家稱之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讓明王朝的『仁宣盛世』達到了頂峰(高陽,2006)。- l' H) e( Z9 R9 z% i6 A) X
, C' Z$ A1 H4 ?
2、仁宣盛世與文景盛世的比較! Y8 `, k( W* T# H0 I4 O2 g/ K9 ]' C
( N, g4 Y' F1 U& e \; L$ ~, T
明仁宗能當上皇帝,主要得益於兒子。明成祖不喜歡其長子朱高熾的仁孝,他常說,『怎幺越看他越象建文帝』。但他特別喜歡孫子朱瞻基,孫子出生的那天晚上,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象徵權力的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着『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孫子長得也非常像自己,臉上有一團英氣,這件事對以後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作用很大。因此,後來朝堂一旦有人對於朱高熾提出批評,想要廢太子的時候,旁邊就有人說,好太孫,好太孫,這孫子真好呀。朱高熾的媳婦特賢惠,明成祖也很喜歡這個兒媳婦,經常說一句話:要不看這個媳婦的面子上,就早把你廢了。但朱高熾熬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一共就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離奇的死亡,這也成了明朝一大謎當。宣宗即位後,也僅當了10年皇帝,就染上不明之症,這也是一個難解之謎。
- k" D/ U7 Q2 ^* v4 w$ _4 e5 v4 d% |( _4 ?" V, v( Y
短命的父子皇帝,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留下了兩個千古謎團,也留下兩大歷史遺憾。歷史評價明仁宗,說是:『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關於宣宗,在歷史上也有『明有宣宗、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之論。可見,歷史學家都把仁宣二帝與文景相比,這恐怕不是巧合吧(高陽,2006)。仁宣盛世才短短11年,老百姓好日子還沒過夠,因此,又有很多人遺憾的說,假如仁宗多活10年多好呀,假如宣宗多活10 年多好呀。
5 s/ [' n5 E$ S& ?& `' s# h1 m3 a
( n8 C$ \* ? {1 ` _0 {0 g T五、輕稅減賦與康乾盛世
; b! \+ L" c+ F* N& L8 Z
$ R! m% v5 ~" l- q- ]8 d, n所謂『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乾隆退位(1796年)做『太上皇』,持續115年。某些學者作家們頌揚這百年輝煌的『康乾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歷史奇蹟』。
% A1 v$ ?& L9 |2 S" D; f; G
8 a P/ M% \8 h/ Q( C7 ^5 {! ~! ]3 i1、輕稅減賦與康乾盛世) c. w4 h7 Z! ?3 f& f' E$ M* T
- o6 [6 t* M. G$ ~3 l1 _ e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定都北京的皇帝。清世祖信佛,但這並不彷礙他對道家的喜愛,他四歷史上第四位注釋【道德經】的皇帝,他在【御注道德經】注中,稱讚道家的『治心治國之道』。他在【御製道德經序】說:『老子之書,原非虛無寂滅之說,權謀術數之談,是注也,於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國之道,或亦不相徑庭也。』】(劉韶軍,1997)。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思想對順治帝『明君治吏不治民』治國理念的形成貢獻很大,這其實與黃老學派『君無為而臣有為、君法治而臣人治』觀念很接近。順治帝也崇尚道家清靜無為治國術,對儒家愛民如子的說教提出質疑,他說:『以愛愛民,愛必不周;以事治國,國必不治。清淨無為,則民自化矣。』。: L! m% `4 O w* s8 U
' w* U& ^2 ^5 p康熙即位後,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康熙還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歸還農民墾種,獎勵墾荒屯田,並實行『開墾荒地之初,免其雜項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計十年,方行起科』等辦法,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康熙51年清廷下詔的『永不加賦』,減輕百姓負擔。(李治亭,2005)。) U( T5 r/ l% p* c- H& K
( n2 j$ G( M1 h7 T& b' L+ N
雍正帝是一代被深度誤解的英明君主,其印象不佳主要是為人刻薄,但近年來其治國才能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雍正最大的功績是整頓吏治,他能洞察秋毫,以鐵的意志,在全國大規模的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制度,取締陋規等,取得了圓滿成功,許多做法讓人叫絕,如減少額外雜派的『火耗歸公』政策。中國歷史上也這類吏治改革曾有過很多次,都虎頭蛇尾沒有一次成功的例子,明太祖明元璋『剝皮實草』殺了15萬的官,80%官做不完3年任期,也整不好吏治。亂攤派也是中國當代『三農』問題的一大頑疾。其次,雍正帝極度勤政,每天平均批閱的奏摺7000-8000字,他還建立不究形式的密奏制,讓地方官給他匯報實情。再次,雍正推取消人頭稅,推行按田徵收的『攤丁人畝』稅制,使田少的農民負擔大減,同時宣布取消儒戶、宦戶等官紳特權,削除山西、陝西賤籍制,後來浙江、安徽、廣東、江蘇也相繼跟進,打擊了殘存的蓄奴制,又興修水利,除治理黃河等。為此,歷史學家評論說:『雍正一朝,無官不清』。旅日華人學者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
( y8 T) C4 n0 L7 `, ]0 o; j. _7 x
# C: P) f9 o! {5 w9 V乾隆帝是一位被嚴重誇大的了帝王,他在位60年間,自身建樹很少,其所處的盛世主要得益於雍正帝,乾隆只不過他貫徹和執行前朝的政策比較徹底而已。乾隆施行『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三大政策都不是他發明。收歸流民的『改土歸流』政策源於順治,盛於雍正年間。『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都是雍正發現採用的政策,乾隆反而是受益者。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他愛好阿諛奉承,重用貪官和紳,致使後期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六下江南,耗盡民財;大興文字獄,動輒殺頭充軍;搞虛榮心外交,肯向大清國進貢的小國,能得十至百倍回贈;自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發動了十次戰爭,窮兵黷武,把盛世的家底耗盡,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易中天,2006)。: v. V+ @) n6 G% O
! p0 e0 J& p, J( g) p5 o3、康乾盛世與道家思想; W8 j; F6 l1 S4 [
0 \2 D J0 }, h6 c# b/ i4 N
康乾盛世主要得益於清朝初期實施的一系列整頓吏治、予民休養等政策,使民心得以凝聚,人丁得以興旺,人口由康熙時8000多萬到乾隆後期增長至3億多,國力得以恢復,疆域版圖得以擴大。乾隆前期時,國庫存銀最高近8000萬兩,常年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即使打仗,軍用浩繁,國庫存銀少則有二三千萬兩。但是,多年來,公開懷疑康乾盛世的人也不少,理由是百姓就沒有真正富過,有學者還以數據指出,清初鐵和棉的產量遠不及明朝,但清朝的人口和土地面積卻是明朝的好幾倍。魯迅就公開懷疑康乾盛世,說那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同期西方傳教士的敘述比較可信,但這些敘述也都表明,中國當時處天赤貧狀態。也有人認為康乾盛世只不過是武力下大一統的空架子(易中天,2006)。
! Y" d# d% v( F; R2 O1 B- j7 n- [( S' P3 l8 n* Y% Z5 |
清朝初年予民休養等政策,與道家不擾民、不掠民、無為而治等思想是相吻合的,如順治以來『寬待流民』政策,雍正減少農民負擔和攤派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政策,特別康熙『永不加賦』政策,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內分省區普免全國錢糧,至於地區性減免錢糧每年都有。總計康熙朝減免錢糧達白銀1.4億兩。乾隆時,也先後四次普免全國錢糧,累計達白銀1.2億兩。順治帝『明君治吏不治民』治國理念也與黃老道『君無為而臣有為、君法治而臣人治』觀念很接近,順治帝還在【御注道德經序】中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x M5 h+ A/ s7 }! u
& C3 M( z# P7 i
3 \6 D! d. W2 i8 h' U' Z
Z6 Z+ ~1 N1 x
3 O# q, D9 R8 t* ~
. `) p1 n% Z, O
, B5 F- h, H# u/ o$ f
$ U8 F) A' f! c# g# {0 \3 X S5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