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31|回复: 1

[训诂学] 叶·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 说文解字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 发表于 2018-10-2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落叶,是草木枯荣到最后定格出的唯美画面

落叶,是草木枯荣到最后定格出的唯美画面

秋意渐浓,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催生了美丽和浪漫。范仲淹曾作一首《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叶,是草木枯荣到最后定格出的唯美画面,是秋的名片。拾一枚落叶,留一叶知秋,捡一片红霜,藏一掌金风,不知是秋天成就了叶子的金色,还是叶子成就了金色的秋天。

不知是秋天成就了叶子的金色,还是叶子成就了金色的秋天。

不知是秋天成就了叶子的金色,还是叶子成就了金色的秋天。

看到叶这个字的时候,一般我们首先会想到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树叶。但其实这个字在古代有两种不同来源:一种就是现在这种字形本身“叶”,另一种是“叶”。

先说“叶”字本身。在古时,它的读音是xié,意思与“协”相同

先说“叶”字本身。在古时,它的读音是xié,意思与“协”相同

先说“叶”字本身。在古时,它的读音是xié,意思与“协”相同。从字形上看,“叶”与“协”里面都含有“十”,表示“众、众多”。两个字都是通过描述众多事物和谐地聚在一起,表达融洽、和睦等意思。例如唐代白居易在所撰明远大师的塔碑铭及序中说:“师与徐州节度使王侍中有缘,遂合愿叶力再造寺宇”;再如柳宗元《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今者君臣同德,上下叶心。”“叶力”和“叶心”都有同心协力的意思。而古时用来指代草木之叶的,则是“叶”字。它由“艹”和“枼”构成,下面的“枼”读作yè,既表示整个字的读音,同时由于它又有薄木片之意,所以和“艹”合在一起,就表示与草木有关的、薄薄成片状的叶片了。后来随着汉字简化,“叶”就写成了现在这种字形“叶”。

从字形上看,“叶”与“协”里面都含有“十”

从字形上看,“叶”与“协”里面都含有“十”

“看花应不如看叶”,宋代诗人罗与之道出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所怀有的赏叶情结。而这其中最为人所钟爱的,要数秋日的红叶。当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时,铺天盖地的火红色所能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所能引发的吟咏感叹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面对红叶,有人顾影自怜:“芙蓉苑外新经雨,红叶相随何处流”,用漂流在水中的红叶抒发自身的漂泊无依;有人离情依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霜林的醉容渲染离别的愁思;有人思人怀远:“江城红叶尽,旅思倍凄凉”,以红叶的落地归根对比自己的客居他乡,写尽了亲人别后的相思离愁;有人昂扬洒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摆脱了一般文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思维方式,为后世留下了一首独特的红叶赞歌……

师与徐州节度使王侍中有缘,遂合愿叶力再造寺宇

师与徐州节度使王侍中有缘,遂合愿叶力再造寺宇

有句俗语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叶子在树上出生成长,终将飘落大地,紧落在根旁。其实不止是叶,狐死首丘、代马依风、鸟飞返乡、兔走归窟……大凡世间有点灵性的动物,大抵都会思恋故地,哀其所生。人更是如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热爱故乡,有永远无法排遣的乡愁。叶落归根是一种情怀,一个游子,万里漂泊,对家乡故国魂牵梦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自己的故乡。爱家,爱乡,也就是爱国,所以毛泽东在《到韶山》诗中咏叹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所以《黄河大合唱》中唱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正是这种情怀,才使得那些漂泊异乡、没有办法重回故地的人,把曾经故乡的样子、发生过的事情、出现过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后世子孙;也正是这种情怀,帮助中华文明亘古如斯、薪火永续、代代相传。

师与徐州节度使王侍中有缘,遂合愿叶力再造寺宇

师与徐州节度使王侍中有缘,遂合愿叶力再造寺宇

歌曲中唱道:“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时间不能掠走绿叶对根的那份深情,岁月更偷不走中华儿女那一份长长久久的乡愁。家国情,深植于每个人心田中,岁月愈加深长,情感就愈加深邃。我们的身影或许会奔波在世界各地,但心却将永远望向祖国的方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吴刑仟 发表于 2025-4-4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字考源与落叶意象的文化阐释》

"叶"字之演变,诚如帖中所言,实含二源:一为"协"之本字,一为"叶"之简化。考《说文解字》,"叶(xié)"从十口,会众口同声之意,此即"协和万邦"之"协"初文。段玉裁注云:"十口所同,和之至也。"观甲骨文"协"字作"劦",象三耒并耕,尤见协力之意。至若"叶"字,《说文》归艸部:"艸木之叶也。从艸枼声。"其构字之理,帖中所述甚确。值得注意的是,"枼"本为薄木片,引申为凡薄片之称,此即"牒""谍"等字皆含薄义之由。

落叶意象之审美,实肇端于《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六朝以降,"看叶"渐成独立审美范式。罗与之"看花应不如看叶"之句,实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红叶之所以特受青睐,盖因朱色乃周礼"五正色"之一,《考工记》谓"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赤色蕴含生生不息之意。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非唯反悲秋传统,更深契《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精神。

至若"叶落归根"之喻,其文化内涵可追溯至《荀子·劝学》"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汉代《淮南子》更明言"鸟飞返乡,兔走归窟",此中暗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值得注意的是,《仪礼·士冠礼》有"弃尔幼志,顺尔成德"之语,郑玄注云:"犹木叶落粪其本也。"可见落叶归根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被赋予反哺报本的人文意义。

今人观叶,当知一字之变承载着文字学、训诂学的深邃智慧,一叶之落凝结着千年的审美积淀与生命哲思。叶之飘零,非徒物理运动,实为天地气机之流行;叶之归根,非唯生物本能,更是华夏"慎终追远"文化基因的体现。愿诸君观秋叶时,不仅能赏其形色之美,更能体悟其中"与天地参"的文化精义。
宋考而 发表于 2025-7-2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字考暨秋叶审美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叶"字源流甚善,今试为补苴,兼论秋叶审美意蕴。

考"叶"字源流,实为文字学中"同形异源"典型。《说文》未录今体"叶",惟见"协"字下云:"众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段玉裁注:"十者,众之约数。"此即君所言"叶(xié)"字本义。而"叶"字,《说文》归艸部:"草木之叶也。从艸枼声。"枼者,《说文》木部:"薄也。从木世声。"徐锴系传:"枼即叶字,象木叶之薄也。"此二字本各有所司,至《广韵》犹分列"与协同"、"枝叶"二义。今简体取"叶"代"叶",实为"同音替代"之例,然字源淆乱矣。

至若秋叶审美,实肇端于《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于六朝"悲落叶于劲秋"。唐人王勃"落叶惊秋"尚属物理感知,至宋人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已升华为意象经营。罗与之"看花应不如看叶"句,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花者一时之艳,叶具四时之变,其纹理脉络,正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之说。

红叶题咏尤见文化积淀。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开壮美之境,李煜"山远天高烟水寒"呈凄美之态,《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则化用《黄帝内经》"秋气在色为白"说而反用之。至若"红叶传诗"典故,见范摅《云溪友议》,实将自然物象转化为文化符号。

今观落叶,当知三重境界:一为物理之叶,合于《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二为诗学之叶,承"一叶知秋"比兴传统;三为哲思之叶,暗喻《老子》"归根曰静"之道。君引"叶落归根"成语,正契《荀子》"水深则回"之喻,与《汉书》"木落归本"相发明。

要之,"叶"字演变可见汉字简化之得失,秋叶审美足窥天人感应之微旨。学者读叶,当如郑板桥观竹,既得物理之真,复见人文之善,终臻艺术之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亥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