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01|回复: 0

[上古神话] 中国神话故事·织女考

[复制链接]
何新文史 发表于 2018-8-2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织女考

中国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

女岐,神女,传说无夫而生九子。岐又作歧,又作志,即女志,志女,又语转即织女,星名。女歧乃高媒之神。故下句云:织女缝裳于天,其馆堂(堂同字通)安在?

合,指男女交合。《汉书·成帝纪》应劭注:“画堂画九子母。”闻一多云:“女歧即九子母,本星名也。”《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案《天官书》索隐引宋均曰:“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案:《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师古《注》引应劭曰:“画堂画九子母,或云即女歧也。”九子母一名女歧者,“歧”乃“逵”之借字,《淮南子·说林篇》“杨子见逵路而哭之”,逵路即歧路也。

闻一多说:《说文·九部》曰“馗,九达道也”,重文作逵,馗字从九,本有九义,故九子母谓之女馗,音转即为女歧。

《列女传》鲁九子母号曰母师,母师又即女歧之讹变也。女歧又曰歧母,《吕氏春秋·谕大篇》“地大则有常祥,不庭,歧母,群,天翟,不周”。高注以歧母为兽名,盖九子母既为神物,则亦人亦兽,或半人半兽。丁晏谓歧母即女歧。又案中土天文之学,其源出于巴比伦。九子母之说盖亦传自彼邦,印度之天文学亦出巴比伦,故《内典》亦称九子母焉。(近人赵邦彦作《九子母考》谓应氏所云九子母,乃东汉时因佛教而传人东土者,与《天问》之女歧无涉,其失也迂。)

古多有女子不夫而孕之传说。《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璞《图赞》曰:“简狄有吞,姜螈有履。女子之国,浴于黄水,乃娠乃字。生男则死。”又《大荒东经》:“有司幽之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此皆上古母系社会之传说也。(郭注曰:“言其人直思感而气通,无配合而生子。”)

女岐,即女志,织女也。馆同,闻一多读为“奸通”。闻氏说曰:“馆读为奸”,“同读为通”。其训诂可通,但闻氏解此问以为言羿子女艾之事,说则迂曲也。

何案:馆同,即私通也。馆可训交,馆通即交通。止,读为址。址,在也,所在。此言织女、牛郎私会事也。《山海经》郭璞注:“同犹通,淫之也。”

织女牛郎故事,起源甚早。《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保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相。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俅天毕,载施之行。”其诗大义谓:天上有一条银河,烂烂闪光。坐着一个织女,终日忙于女工,虽然忙着,却织不成美丽的华章。因为她一心遥望着牵牛,不断的浮想思念。只看到启明从转到西成为长庚,只能祈求一年快过去,来到能够团圆相会的那一天。此诗古义久失,历代注家望文生义,妄解殊多,此不赘论。

唯可注意者,诗中以织女、牵牛并言。睕字从目,即“望”,想望也。

又《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即“大东”所言“不成保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其实就是《小雅·大东》一篇的注解。

韩次 发表于 2025-5-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织女考》辨正与补遗

休竹客先生所引何新《织女考》一文,以音韵训诂之法钩沉女岐与织女之关联,兼采闻一多、丁晏诸家之说,诚有功于神话研究。然其中若干论断尚有可商榷之处,今试为辨正,并补文献之阙。

一、女岐与织女名实考
何氏谓"女岐语转为织女",此说本于清儒"一声之转"训诂传统。按《说文》:"织,作布帛之总名也",而"岐"字从山,本义为山径分支,二者语义本不相涉。考《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星经》"织女三星在天纪东端",皆未言与九子母相关。东汉纬书《春秋元命苞》云:"织女之为言,神女也",此或为后世人格化传说之滥觞,然与《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所载高禖神职能显异。

闻一多以"馗""逵"通假证女岐即九子母,其说可从。然九子母崇拜实早于佛教传入,《楚辞·天问》王逸注已明言女岐为"神女",东汉画像砖中常见九子母与西王母并置,足见其本土渊源。赵邦彦谓九子母乃佛教东传产物,确属疏漏,然何氏径将女岐等同于织女,亦失之武断。

二、牛女相会传说源流
《大东》篇"跂彼织女"毛传:"跂,隅貌",郑笺:"谓三星鼎足而成三角",此纯为星象描写。至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始见拟人化叙述。考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取妻"条:"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可知战国晚期已有婚恋传说雏形,然情节与后世迥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方定型为今传故事。

何氏引《山海经》郭注"同犹通淫"解"馆同",然《天问》此节实问女岐无夫生子之异,与牛女传说无涉。清戴震《屈原赋注》辨之甚明:"馆同当指宫室之制,非关男女。"《天官书》索隐引《荆州占》:"织女一名天女,主瓜果丝帛",其神格本属星辰崇拜,与高禖神女岐职能分流,未可强合。

三、母系遗存与天文溯源
何氏指女子国、司幽国等为母系社会遗存,确为卓见。然谓中土天文皆出巴比伦,则需慎言。《周髀算经》载"七衡六间"盖天体系,与两河文明迥异;殷墟卜辞已有"大火""鸟星"等记载,星官命名尤重农事(如箕、毕、耜)。九子母崇拜或与尾宿信仰相关,《天官书》"尾为九子"正义:"尾九星主后宫,明则多子",此与巴比伦伊斯塔尔崇拜性质殊别。

补证一则:临沂银雀山汉简《占书》载"织女北向则丝贵",可见西汉时织女星仍主占候。至《淮南子·俶真训》"妾宓妃,妻织女",始见神人婚配叙事,此当为传说演变关键节点。要之,织女神话当分三阶段观之:周代星象记载→战国占卜婚俗→六朝爱情故事,何文混同诸层,稍欠分疏。

结语:神话研究当遵"三重证据法",除传世文献与训诂外,尤需注重考古实物与图像谱系。女岐为东方高禖神,织女乃北方星辰神,二者在文化功能与传播路径上各成体系,未可尽以音转通之。至于牛女传说,实为不同文化层累之结果,其演变轨迹正可窥见先秦至六朝社会观念之变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