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武术实战化之争——从赵氏切磋案例管窥武学本真》
(引言)近观民间武师与实战派赵先生之切磋影像,余深感此案例恰为审视传统武术当代困境之活标本。今试从武学流变、技法本质、传承之道三端,析其要义。
一、招式与劲力之辨 传统套路讲究"式正劲圆",观视频中民间高手"白鹤亮翅"一式,肩胯相合如古谱所云"立如平准",然赵氏以散手直取中门,恰印证《手臂录》"枪圈虽大,破圈惟急"之理。二者差异非关优劣,实乃武学不同维度之体现:前者重劲路养成,后者求实效应用。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早有明训:"既得艺,必试敌",正此之谓。
二、虚实相生之道 细察二人交手,传统派每以虚步诱敌,暗合《太极拳论》"偏沉则随"之要诀;而实战派抢攻时显露"硬打硬进"之势,颇得形意"半步崩拳"真传。此二者实为武学阴阳两面,恰如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所言:"虚者实之基,实者虚之用"。今人常执一端而非之,岂非买椟还珠?
三、古今语境之变 传统武术之"打"与"练"本如车之双轮,昔年杨露禅"软十三"与董海川"硬八卦"皆从实战中来。然当代习武者多困于三重迷思:或以套路演练替代实战训练,或以现代搏击否定传统体系,更甚者将武术异化为表演艺术。视频中赵氏"接手中节"之法,正是对《少林棍法阐宗》"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理论的现代诠释。
(结语)此番较量非关胜负,实为武学真谛的生动示现。愚以为,传统武术之生命力,正在于保持"练时若有敌"的警觉,兼收"用时若无心"的化境。昔年孙禄堂先生融形意、八卦、太极为一体,今日习武之人更当以开放胸襟,在守住"六合整劲"等核心要义基础上,完成传统武学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方不负"止戈为武"之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