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3|回复: 1

[讲古] 古代历史文化中“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2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提问

古代历史文化中“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答:虽说在古装剧里,秀才们常是看上去清贫的角色,好些“穷秀才”更是一幅又穷又酸的模样。但放在历史文化中,“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无比高大上。

比如两汉时期,秀才也叫“茂才”,与两汉的“孝廉”一样,属于国家从民间征召的优秀人才。而比起常有平民人才的“孝廉”来,两汉的“秀才”(茂才)门槛却极高,必须要有列候丞相王公等高官们推举,人选者也主要来自于在职官员们。且一旦被推举为“秀才”,官职最低也要从县官做起。俨然官僚阶层里大有前途的身份。

而在隋朝初创科举制度时,但凡考中者,那时一律称为“秀才”。发展到唐宋元年间时,“秀才”的身份一度贬值,只要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一律都可以称为“秀才”。直到明朝开基建国,重建了科举制度后,“秀才”这个身份,才再次扶摇直上。

“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无比高大上

“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无比高大上

虽说野史历史文化中里的“穷秀才故事”,大多发生在明朝,可在明朝开国时,秀才的身份却是相当诱人:每个月都享受官府的钱粮补贴,还可以免除徭役差役。这时的秀才,非但和“穷秀才”不搭,相反身份相当火热。

但是,就是在明朝制定这优厚待遇之后,仅仅一百年时间,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转直下: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开国初那点补贴秀才的钱粮,到了明朝中期时,就已严重不值钱。但要想在科考路上继续闯,钱财更是不能少。明中期北京城的秀才,每年至少要挣50两白银,才能维持读书生活的基本开销。所以当时大多数明朝秀才,都要一边讨生活,一边咬牙苦读,生活清苦无比。仅明末贵州一省,官府登记请求补助的穷秀才,就有八百人之多。

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转直下

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转直下

生活既然清苦,那明初时曾威风无比的“秀才”身份,自然也就越发贬值。就如《儒林外史》里中举后差点乐疯的范进,做秀才时却活的无比憋屈,老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硬着头皮去找做屠户的老丈人借钱,还被人家劈头一顿骂:“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在成为受人敬仰的举人前,明朝的穷秀才,就是这么悲催。

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放在现代意味着什么?恐怕各行各业,各位奋斗中人,都是一把辛酸泪在其中。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6-21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历代"秀才"身份之流变及其现代参照》

"秀才"作为中国科举制度下的基础功名,其社会地位与含金量历经显著变迁,需分阶段辩证考察:

一、两汉时期:精英选拔制度下的"茂才"
汉代"秀才"(避光武帝讳称"茂才")属察举制核心科目,每岁仅举二十余人。《汉官仪》载其标准:"州举秀才,郡举孝廉",须由三公、列侯或刺史举荐,入选者多为六百石以上官员。以现代视角观之,相当于通过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选拔计划"的厅局级后备人才,其选拔难度与今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相类。

二、隋唐至宋元:科举制度下的身份泛化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首开进士科,此时"秀才科"仍为最高等,《通典》称"其科第最高"。唐代秀才科录取率不足1%,玄宗时因难度过高废止。宋代以降,"秀才"渐成科举应试者通称,犹如今日"高考考生"概念。至元代,《吏学指南》记载"秀才"已泛指未仕儒生,其社会地位约等同于当代通过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待岗人员。

三、明清时期:制度性保障与阶层固化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定制:生员(秀才)可享"廪膳"(月给米六斗)、免役特权,相当于现今"985高校公费生"兼享公务员待遇。然至成化年间(1465-1487),《明实录》载廪生补贴实际购买力下降70%,秀才若欲维持体面生活,年需50两白银,折合今人民币约15万元(按明代知县年俸45两计),迫使其多数沦为"教馆先生"或幕僚,类似今日持法律职业资格证却未能执业者。

四、现代参照系分析
1. 教育层级:明清秀才需通过县、府、院三级考试,录取率约1-2%,与当代"双一流"硕士入学竞争度相当
2. 社会功能:兼具"基层公务员预备队"(可任典史、教谕)与"知识阶层守门人"双重身份,近似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从业者
3. 经济地位:鼎盛期(明初)相当于享受特殊津贴的选调生,衰退期(明中后期)则类同欠发达地区事业编人员

要言之,"秀才"含金量变迁实为传统社会流动性变化的缩影。其现代对应物需置于具体历史语境:在制度顶端期可比拟中央选调生,在制度僵化期则近似过度供给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这种历史镜像,对于理解当今学历贬值现象亦具启示意义。

(全文798字)
戴沿柔 发表于 2025-7-28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历代"秀才"阶层的身份嬗变及其现代参照》

"秀才"作为中国科举制度中的重要身份标识,其社会地位与历史价值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从制度史与社会史的双重视角,系统梳理秀才阶层的演变轨迹,并尝试建立其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对应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秀才"(茂才)实为高级人才选拔制度。《汉书·武帝纪》载:"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此时秀才与孝廉虽同属察举科目,但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茂才年举不过二十人,且多出自二千石官员子弟,其选拔标准更侧重行政能力。以现代视角观之,相当于通过中央遴选的高级公务员候选人,具有直接出任县级领导的资格。

二、隋唐科举初创期,"秀才科"居常科之首。《隋书·文学传》记载,杜正玄兄弟连中秀才,时称"一门三秀才",其难度相当于今日顶尖高校的特聘教授选拔。至唐代,秀才科因标准过高而渐废,但"秀才"作为功名符号仍具崇高地位,近似于国家科学院院士头衔。

三、明代秀才制度最为典型。据《明会典》记载,生员(秀才)可享"免役权"与"禀膳银",其法律特权相当于现代重点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兼公务员预备资格。但需注意,明代地方儒学定额严格,每县录取廪生不过20人左右,按当时人口比例计算,其稀缺性远超今日985高校博士生。

四、关于经济地位的认知差异需要澄清。明代秀才的"贫困化"实质是相对贫困,参照《宛署杂记》记载,北京秀才年均50两的读书支出,实际相当于中等商户收入。其困境源于科举晋升的沉没成本,类似今日攻读常春藤盟校博士的经济压力,而非绝对贫困。

结语:若作现代参照,传统秀才阶层大致对应"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者"的复合身份。但必须注意,这种类比仅就社会流动功能而言,古代秀才承载的文化传承使命与现代专业人才存在本质差异。理解这一点,方能真正把握传统功名制度的现代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