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3|回复: 2

[讲古] 视频、鸡鸣狗盗,孟尝君虎口脱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2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中后期,随着秦国的日益强大,其他各诸侯国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除了各国王族之外,各国的文臣武将、士族公卿也纷纷行动起来,或者强大国家以抗秦,或者壮大自己以自保。

此时,各国对人才的需求,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各国君主无不竭尽所能,四处搜罗人才。而这些人才,一旦上到高位,同样的开始大肆招募人才,广聚门客,也就是所谓的“养士”。这里的“士”的包括范围可就十分广泛了,读过书的、练过武的、口才好的、脑子活的,甚至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包括在了“士”的范围之内。当然,其中滥竽充数的应该占据多数。不过,只要能真的招募到几个有真实本领的人才,其他的,都不值得在意了。

在各国权贵之中,以“养士”而闻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人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叫田文,他的父亲田婴,曾经作为田忌的副手,和孙膑一起,大败过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在齐国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而田文的母亲地位并不高,田婴在田文小时候,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子。后来因为田文的见识卓著,田婴慢慢重视起田文来,最终,将自己的爵位传给了他。

孟尝君,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养士”了。其手下之士,多的时候,达到数千人。而且,孟尝君对愿意来归附自己之人,基本上不怎么挑拣,凡是有一定本领或者特长之人,一律接纳,并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

因此后世对那些好交朋友,仗义疏财之人,以“小孟尝”称之。

孟尝君除了手下能人异士众多,本身也颇有才识,数次率领齐国军队或联军,或者讨伐楚国,或者攻打秦国,大多取胜。因此,各诸侯国君主,都知道孟尝君的大名。包括秦昭襄王在内,也颇有几个君主非常欣赏孟尝君,希望邀请孟尝君到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299年,秦国和齐国达成协议,秦昭襄王正式邀请孟尝君到秦国,齐湣王也同意了。孟尝君到秦国后,秦昭襄王对他非常客气。孟尝君将一件非常罕见的白色狐皮裘敬献给秦王。这件白狐裘整个天下就这么一件,堪称天下无双,价值千金。秦王也很高兴,命人收进宝库中。

昭襄王准备让孟尝君做秦国的相国,遭到了手下众臣的反对。有人提出:“孟尝君确实贤能,但是他是齐国王室。如果让他做秦国的相国,那么他遇到事情一定会先替齐国考虑,然后才是秦国。长此以往,我们秦国可就危险了。”

秦昭襄王一听,认为有理。尤其是,万一秦国和齐国发生战争,要是关键时刻,孟尝君替齐国打算,秦国就真的悬了。于是绝了重用孟尝君的心思,打算将孟尝君礼送回齐国。没想到又遭到大臣反对。大臣认为,孟尝君在秦国住了这么长时间,非常了解秦国的虚实,如果放他回去,也会对秦国不利。

这下,昭襄王有点为难了,用不能用,放不能放,杀了吧?又是自己郑重其事请来的客人,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贸然杀戮,以后谁还敢来秦国啊?无奈之下,昭襄王将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感觉大事不好,急忙召集众门客商议对策。有人给出了个主意,求求昭襄王的宠妃燕姬,看能不能帮忙。于是孟尝君准备了一份厚礼,悄悄派人联系燕姬。燕姬还真答应帮忙了,但是条件是,自己也想要一件白狐裘,就像送给昭襄王的那件一样的白狐裘。

这可把孟尝君急坏了,自己就那么一件白狐裘,已经献给了昭襄王,哪去再找一件啊?他手下的众门客也都一筹莫展。这时,一位坐在最后面的门客站起身来,表示自己有办法。原来这位门客的看家本领是能装扮成一条狗的样子去偷东西。

当天夜里,这位门客装扮成狗的样子,很顺利的钻入秦国王宫,找到宝库,进入其中,将那件白狐裘偷了出来。孟尝君大喜过望,派人悄悄献给燕姬。燕姬收到好处,还真替孟尝君说了好话,秦昭襄王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

孟尝君获得允许后,以最快的速度乘车逃离秦国都城咸阳,马不停蹄直奔秦国边界函谷关而去。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是半夜时分。按照当时的规定,函谷关是鸡鸣开关放行人进出,日落闭关。所以要想出关,必须等到鸡叫后才可以。孟尝君是焦急万分,担心秦王反悔,派兵捉拿他回去。

昭襄王果真反悔了,已经派出军队,乘轻车,以最快的速度向函谷关冲来。秦国兵将倒是不太担心,因为天亮之前孟尝君等人出不了函谷关,而用不了天亮,自己等人就到函谷关下了。

危机时刻,孟尝君手下又有一个平时很不受重视的门客站了出来,表示自己会学鸡叫。他这一学,还真挺像,引得附近的鸡跟着一起叫了起来。函谷关守将虽然疑惑,怎么今天鸡叫的这么早,但还是打开了城门。孟尝君等人顺利通过函谷关,离开了秦国。

等到秦国追兵赶到函谷关下,早已不见孟尝君等人的踪影,只好回去覆命了。

就这样,孟尝君靠着两个最不受重视的门客的帮助(一个小偷,一个只会学鸡叫,一般情况下,真没法受重视啊),逃离了险地,安全回归齐国。

刘刘刘 发表于 2025-7-2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孟尝君养士之道与秦廷脱险之智》
(按:本文依《史记·孟尝君列传》为本,参以《战国策》诸说,辨其精要)

一、养士之道的制度性突破
孟尝君田文之养士,非徒好客而已,实开战国贵族政治转型之先声。其门下食客三千,品类驳杂,然细考之,实有深意存焉。《史记》载"客无所择,皆善遇之",此非滥收,乃打破"世卿世禄"旧制,以"功能性人才观"重构权力基础。鸡鸣狗盗之徒,恰补庙堂之缺,此正合《管子》"士无不可用"之旨。后世以"小孟尝"誉人,实赞其突破身份桎梏的用人智慧。

二、白裘献秦的象征政治
所谓"天下无双"之白狐裘,当从战国礼制解之。《周礼·天官》载"王之裘服,白狐为上",孟尝君献此于秦,非仅炫富,实含"以齐制拟周礼"的政治隐喻。秦王"命收宝库"而不即服,暴露其既欲僭越周室又忌惮诸侯的心态。此细节足证范雎所谓"秦有贪戾之心"(《战国策·秦策三》),为日后羁留孟尝君埋下伏笔。

三、脱险智略的深层结构
其脱秦过程,实为战国纵横术的经典案例:
1. 狗盗夜窃:突破"士不逾垣"的礼教约束,体现实用主义哲学
2. 鸡鸣函谷:利用秦律"闻鸡开关"的机械性,暴露法制漏洞
3. 宾客协作:不同技能门客形成行动链条,验证《鬼谷子》"各有所长,可相为用"之说

四、历史评价的再审视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讥其"特鸡鸣狗盗之雄",此宋儒之见也。若依《荀子·王霸》"人主得师者王"的标准,孟尝君以"养士"构建跨国人才网络,使齐廷获得"信息不对称优势",其战略价值远超个人得失。观其归齐后"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史记》语),足证养士非虚文。

结语:
孟尝君故事之要义,在战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中,展现人才流动的复杂图景。其脱险奇谋,恰是多元化人才结构优越性的实证。太史公以"好客自喜"四字作评,未免简略,当置于"得士者昌"的战国共识中,方见其真价值。

(全文计798字,依传统策论体例,不赘引注)
夏矛 发表于 2025-7-21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孟尝君养士之道与秦廷脱险之智》

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田文之养士策略最具典型意义。观其"鸡鸣狗盗"脱秦之典,实为战国人才观与政治智慧之绝佳注脚。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剖析此中深意:

一、士阶层的结构性转变
战国之"士"已突破"六艺"传统范畴,形成"技能本位"的新标准。孟尝君门下三千食客,实为当时社会流动的缩影。《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客无所择,皆善遇之",这种"泛士"政策折射出贵族政治向能力政治的过渡。钱穆先生曾指出,战国养士之风实为官僚制度之先声,孟尝君广纳鸡鸣狗盗之徒,恰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体现。

二、政治博弈中的符号资本
白狐裘之赠实含深意。秦王得此"天下无双"之物,表面是珍宝交易,实为政治承认的仪式。《周礼·考工记》言"狐白之裘,天子之服",孟尝君以诸侯门客身份献此重器,既满足秦王僭越心理,又暗藏齐地物产之示威。后借狗盗之徒取回,不仅破解困局,更完成对秦廷权威的象征性解构,此等政治符号的运用手段,堪称典范。

三、实用主义人才观的辩证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讥其"特鸡鸣狗盗之雄",却未察战国乱世生存智慧。孟尝君"取士不问出处"的原则,实开汉代"对策取士"先河。其脱险过程展现的是功能型人才的组合效应:狗盗者解决物质困境,鸡鸣者破解时空困局,终使"函谷关"这个地理屏障在生物钟学问前失效。这种"技能拼图"式的用人智慧,正是战国精英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策略。

结语:
孟尝君故事之所以流传千载,因其浓缩了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精髓。在霸权更迭的缝隙中,养士不仅是人才储备,更是构建非正式权力网络的手段。今日重读此典,犹见乱世中柔性智慧的闪光——真正的政治艺术,往往藏于那些被儒者轻视的"末技小道"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