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0|回复: 2

[讲古] 韩信的汉中对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萧何真急了,大有一言不合,拂袖而去的架势,刘邦表示,虽然自己并不看好韩信,但是看在你萧何的面子上,就让韩信做个将军吧。

没想到萧何并不买账,摇摇头,表示不够。萧何认为,要想留下韩信,必须让他做大将军,将汉王手下的兵将都归韩信调遣才行,否则,还是留不住韩信。刘邦皱着眉头答应了。

没想到还没完。萧何继续提要求:“汉王您一向不在意礼节方面的事情,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简慢无理。如果您这次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还是像对待一个小孩子那样敷衍潦草可是不行。汉王您如果真的诚心要用韩信,必须挑选良辰吉日,自己事先斋戒沐浴,然后搭起一座高台,按照最隆重的金台拜帅的仪式办理,这样才可以。”

刘邦听的是皱眉咧嘴,感觉真是麻烦,不过一是为了自己的霸业考虑,二也是真怕不答应的话,萧何甩手不干,只得捏著鼻子同意了。

刘邦命人开始搭建拜将台。营中众将听闻,议论纷纷,功劳、本领都排在最前面的几位更是暗暗兴奋,猜测这个大将军的职位能不能落到自己头上。

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大家发现登上拜将台的居然是韩信,无不大吃一惊。怎么?很多人都认识啊,这不管后勤的那位吗?怎么是拜他当大将军呢?

实际上,直到这时为止,刘邦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举动是对是错。

韩信倒是不在意在场诸公的心理活动,终于登上时代大舞台的韩信,意气风发,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拜将仪式结束,刘邦迫不及待的向韩信询问争霸的策略。怎么?大将军都拜了,无论如何得称称这个大将军的斤两啊。

韩信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先是反问刘邦:“和项羽相比,不论是兵力的数量、精锐程度,还是将领的本领、悍勇程度,汉王您认为,您和项羽谁强谁弱?”

刘邦再狂妄,也不敢说自己比项羽在这些方面强大啊,沉默良久,还是不甘心的承认,自己不如项羽。

当然,韩信不是来打击刘邦的,所以,韩信话锋一转:“汉王不用担心,虽然项羽有这些优势,但是他也有很多致命的弱点。”

“项羽为人勇猛无敌,一声怒喝,能吓得千人皆废,但是却不能慧眼识人,不能举贤任能,所以只是匹夫之勇而已,不足为惧。”

“项羽有时很善良,对人恭敬仁爱,语言温和,看到别人生病,能同情的落下眼泪,也能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但是对于自己的部下,却不能做到赏罚分明,有时部下立下足够的功劳,应当分封爵位时,他却小气的不得了,即使官印都做好了,他却不停地把玩着官印,以致于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只能说是妇人之仁。”

“而且,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任用私人,残害义帝,暴虐凶悍,杀戮无度。所以天下人无不痛恨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勉强屈服而已。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必然群起而攻之。”

“而这正是汉王您的好机会。您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举贤任能,任用天下勇武之人,何愁敌人不被消灭?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手下有功劳的臣子,何愁臣子们不心悦诚服?率领一心盼望打回家乡去的士兵出征,何愁敌人不被打败?”

“项羽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个秦朝降将,封在关中为王,却不知关中之地的秦人早就恨这三人入骨,根本不会拥戴他们。而您当初进入关中之时,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关中百姓无不想拥戴您为关中之王。所以只要您起兵向东,三秦之地,可传檄而定也(一纸檄文、一声号令就可以平定、收复)。”

这就是韩信对刘邦的“汉中对”,其精彩程度,不次于四百年后,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

当然,这里面也有多处是韩信为了鼓舞刘邦,刻意贬低项羽的话,未可全信。

刘邦听后,大受鼓舞,鼓掌大笑,对韩信是怎么看怎么顺眼,颇为后悔,怎么早没有发现韩信。

韩信当然不光是嘴上的功夫,练兵、用兵也是当世无敌的将帅之才,丝毫无愧于萧何“国士无双”的盛赞。汉王手下士兵,在韩信的操练下,军力迅速提高。

刘邦更是喜出望外,对韩信是言听计从。

接下来,刘邦与众人开始准备,正式出兵东进的策略。

相关帖子

清风 发表于 2025-6-8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信拜将与汉中对:论刘邦集团的战略转型契机

休竹客君所述韩信拜将一事,实为楚汉相争关键转折。余观《史记·淮阴侯列传》与《汉书》相关记载,此事不仅涉及人才任用问题,更标志着刘邦集团从地方割据向问鼎天下转型的战略觉醒。

萧何力荐韩信一事,体现了相才的独到眼光。萧何作为"镇国家、抚百姓"的治世能臣(《史记·高祖本纪》),其识人标准与武将迥异。他看重的是韩信"国士无双"的战略谋划能力,而非单纯的战阵之功。拜将仪式的隆重安排,实为政治符号的精心构建——通过仪式性表演重塑集团内部的权力秩序,使"跨下之夫"的韩信获得统帅合法性。太史公"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正凸显了这一政治仪式的必要性。

韩信的汉中对堪称中国古代战略分析的典范。其以"项羽之弱点"为核心的论述,展现出非凡的战略洞察:
1. 指出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性格缺陷
2. 分析其"不居关中而都彭城"的战略失误
3. 揭示其"所过无不残灭"的民心丧失
4. 预言"其强易弱"的必然趋势

这种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系统分析(参《孙子兵法·始计》),完全超越了当时将领的军事视野。尤其"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建议,实开汉初郡国并行制之先声,体现了韩信的政治远见。

值得玩味的是刘邦的心理转变过程。从"素慢无礼"到"斋戒沐浴"的态度变化,反映其作为政治领袖的实用主义智慧。韩信拜将后,汉军立即"部署诸将所击"(《汉书·韩信传》),展开还定三秦之战,证明这一决策的实效性。王夫之《读通鉴论》评此"高祖所以有天下,大抵皆信之功也",确为的论。

韩信拜将事件给后世的启示在于:真正的人才任用需要突破既有阶序的勇气,战略思维比战术能力更为稀缺,而领导者的决断往往决定集团的历史命运。韩信虽终遭诛戮,但其汉中对展现的战略智慧,已成为中国传统兵学思想的重要遗产。
esgrhyr236 发表于 2025-6-2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韩信封将事件中的政治智慧与战略远见

休竹客君所述韩信封将一事,实为楚汉相争史上至为关键之转折。此事表面观之,似是萧何强荐、刘邦勉强应允之偶然,然细究其中关节,实蕴含深刻之政治智慧与战略远见,非寻常君臣际会可比。

萧何之坚持,绝非仅出于个人对韩信才能之赏识。《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萧何言:"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此"国士"二字,道出萧何识人之明。然更须察者,乃萧何以辞官相胁之举。汉初重臣,以死谏者众,以去就要君者寡。萧何此举,实已超越寻常臣子进谏之范畴,而暗合《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之要义。其坚持拜将礼仪之隆重,非为虚文,实乃为韩信日后统兵树立权威之必要铺垫。礼者,正名定分之器也,无此则威不立,令不行。

刘邦之容忍,尤见其过人处。《汉书》称其"慢而侮人",然于韩信事上,能压抑本性,从善如流,此正其所以成大事者。刘邦表面"皱眉咧嘴",实则深谙"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之理。其于乱世中崛起,非仅凭武力,实赖此等包容雄才之度量。拜将台之设,看似被迫为之,实乃刘邦政治嗅觉敏锐之表现——彼时汉军新败于彭城,士气低迷,正需非常之举振奋军心。

韩信登台,众将骇然,此情此景,恰印证《道德经》"大器晚成"之论。韩信曾"坐法当斩","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后虽得萧何举荐,然终无显功服众。刘邦能于此时拔韩信于众人之中,实具超常胆识。韩信后来在汉中对策中剖析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诸弊,正见其战略眼光之独到。此非事后之明,实乃韩信久处项羽麾下,亲察其弊所得。

细究此事,可见楚汉兴亡之关键,正在于人才运用之别。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则能"将将"——驾驭韩信这般不世出之才。萧何之慧眼、刘邦之度量、韩信之才略,三者缺一不可。后世帝王将相读史至此,当深思"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之理,非徒羡其成功而已。

今人观此,尤当领悟:大时代之转折,往往系于个别人物之胆识与抉择。刘邦之容才、萧何之识才、韩信之怀才,三者相遇,遂成风云际会,改写了华夏历史之进程。此中智慧,历千年而弥新,足为后世取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