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3|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帖学大宗师·笔法11技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6-19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书法大宗师在书写中,往往于细微处显出真功夫。

而这也正是专业书家与业余玩家的区别之处,不可不察。

如何掌握这些关键技法,与其他业余人士拉开距离?

我们特汇集以下字例,以字讲法,给大家带来举一反三的学习之道。

见字如面,如对大宗师。

必修经典笔法一

10cda4c35b9aded4c025b6f053c3b2b8.jpg

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书”字(取自《孔侍中帖》),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五个横划的发笔处理。

第一个横划入笔自下往上,逆锋起笔,第二个横划顺势侧切发笔,角度近乎90度,第三横划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锋发笔,不见锋芒,第四横划又顺势侧锋搭笔,搭笔牵丝极为轻灵,入笔倾斜角度较大,第五横划也是侧锋发笔,角度倾斜略微变小。

五个横划发笔形态、角度、轻重都各有不同,变化极为丰富,避免了雷同,体现出作者对笔法的高超运用。

总结:遇到多个横画的情况,一定要想到王羲之这个“书”的处理方式,这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的。

必修经典笔法二

3f2a7f0df2315dd6d346481c2c106626.jpg

米芾“宝”(《研山铭》)

米芾的宝字,选自《研山铭》。

此字最大看点在宝盖头,右边起笔重顿,行笔过程中逐渐变细,横画尽头突然轻提,形成细如发丝的细线,转折处再次顿笔加粗,最后提笔出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作者这里使用了提按技巧,横画从粗到细,又从细到粗,变化极大,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用笔干净利索,对比强烈,让人看的惊心动魄。

另外,宝盖头下面的王字边也处理得极为生动,特别是中间的圆转,一般人都会写成一个圆圈,但米芾不会这样简单处理,他在转圈时故意加进了折笔,使空白出现了三角形态,打破了画圆圈的一般写法,制造了具有张力的白空,一下子使整个字生动起来。

总结:横画提按的变化,是书家基本功,画圈的线条变化,也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牢记的。

必修经典笔法三

694d76a812f01c5b7de9b45db1e50dda.jpg

获,王羲之(丧乱帖)

0e0cdbc7567885ba059af2629ff60cff.jpg

获,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写法。

普通的写法都是将左上角的圆转处理成圆圈,像孙过庭这样(犹),但王羲之不这样简单处理,他在环绕运笔的过程中加入了提和顿的微小动作,使笔法变得复杂微妙,这里白空由原本的圆形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极大提升了白空的视觉张力,成为此字的字眼。

总结:反犬旁的这种处理,可以作为定式牢记,自当高人一筹。

必修经典笔法四

810bcd890bab9f89334740ce34b963e9.jpg

挂,出自米芾《研山铭》。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的提手写法。

一般人写提手,钩与提相连处不做停顿,紧接着一下提上去,最容易写成一个三角形白空,米芾就不这样写,他在勾上来后又向上有一个推的小动作,然后再提起,这样就形成一个梯形白空,打破了三角形白空的单调,空间更富有张力,成为全字最引人注目之处。

8c085c6cb2e29fcd026c46a83d0d9673.jpg

fa205585f00a9a3a0b0921364e2bd99f.jpg

必修经典笔法五

27aa954a8a83aad1624fb26cf0caeac9.jpg

从,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现存唯一晋人真迹,对研究魏晋笔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选的从字,最为精彩的细节在于转折处,请看,王珣一口气写了6个折笔,每个转折,都如刀切一般齐整、方硬、干净,极为生动地展示了魏晋笔法的神采。

转折处写的是否有晋人味道,可以此字作为标准。

对比一下米芾的“法”字,转折处的差距一目了然。

338ba758b7460efb3eb0b3e2dbbd540c.jpg

米芾的“法”字

总结:晋人笔法的关键点在转折,转折的笔法关键在于侧锋刷笔,如果不看真迹,完全无法体会,这也是宋以后帖学衰败的根本原因。

必修经典笔法六

e075aa26f50e5d31700675857bd09655.jpg

狼,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请看左上角转笔的处理,普通写法就是转个圈,孙过庭一开始似乎也是这样写,但是,快写到结束时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搓笔急停又突然轻提,拉出细如发丝的连接,顺势走笔。

一连串动作迅疾果断,用笔精熟。最妙的是原本圆形的白空被挤压成两个白空,就像是被压住的气球,充满了张力,似乎随时都可能爆掉。

必修经典笔法七

0071c0c13d4d1967f5ce3dde7404a0d8.jpg

米芾值雨帖

此字最大看点在线条的变化和行笔过程中的转折笔法。

首先,一笔书的线条从粗笔横画开始,折笔后竖画变成细线,再折笔后又加粗,进入环转用笔,这时,老米施展了他的绝活,一是线条粗细不断变化,二是转圈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折笔,改变了画圆圈的俗套,使线条、空间都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特别是白空的分割极为精彩,缠绕有致的线条分割出4个封闭、形状各不相同的白空,极为吸引眼球(如果数封闭空间的话,大家数数有多少个?眼睛有点花了)。

对比一下孙过庭的写法,米芾的精彩就更加显而易见。

80874f948e68f4125059e4b426a1dc43.jpg

孙过庭书谱

必修经典笔法八

76f019dbfe9abc9e4eca3fe4d2db2137.jpg

寻,王羲之奉橘帖。

此字看点在折笔处写法,这里是典型的内擫用笔。

什么是内擫呢?请看此处的处理:首先,内擫主要体现在折笔处(特别是右边的肩膀),交接点出方是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交接点笔画要有一定重叠部分,重叠越多越好,形成一个很结实的交叠面。

我们看寻字的处理,5处转折都是标准的内擫笔法,很方整,交叠面很厚重,右边肩膀都很结实。

对比一下米芾“里”的右上肩膀转折处写法,典型的外拓笔法,二者差异一目了然。

9a9afafe7a88e36a9da89f83739fd42c.jpg

总结:学晋人书,必须从用笔细节下手,特别是标志性的用笔,一定要下大功夫,方能得其精神。古人临摹,多是抓细节和特征为主。

必修经典笔法九

e9639470501c607fb99e61a6041f1fab.jpg

杨凝式韭花帖

1ac3e8a89137f9e042a43fe595c93c86.jpg

仿品

此字最大看点在门字框的处理。

亮点一:门字框右肩转折处,此当属外拓写法。作者特意泯灭圭角,外肩写的圆融而浑化无迹,外圆内方,笔法干净,过渡柔和自然,含蓄内敛,充分展现了用笔的韵味。

两点二:门字框的竖钩。钩最忌讳尖和薄,这里的钩法,内圆外方,圆润稳健,厚重不失灵活,美轮美奂。

再看一个赝品,仿的,两者毫厘之间,神采差之千里。

必修经典笔法十

dbeb18e71d7ef72c3bffdd69ab0f0a7c.jpg

王羲之奉橘帖

10008b7c82fd3418cbfb78e0a8392de0.jpg

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如,此字最大看点在右边的口。

注意看口竖笔后的连接,一个很轻巧的弹笔,游丝圆劲挺拔,与右边的横连接天衣无缝。

这笔的难度在于速度,要在快速运笔中精准控制提拉动作,并要自然承接下一笔,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迟缓犹豫,看起来轻松自如,这是作者功力强大的体现。

此种口子框的连接笔法在名家作品中很多,如苏东坡的“白”,是专业书家必需掌握的技巧。

必修经典笔法十一

80e39fec99d3d840792b0843f15ecdde.jpg

怀素苦笋帖

“可”字写的非常简略,笔画疏朗散淡,似乎只写了一半,留下大片空白侵入字中,收笔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细读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速度快,中间没有停顿,行笔果断。二是环转用笔圆而流畅,不能有折笔。三是线条有变化,不是从头到尾一般粗细。四是线条有弹性和力度,曲尽其妙。

总结:环转用笔是检验书家的笔法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用笔的灵活与情趣。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龚秋 发表于 2025-7-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晋唐笔法精微处示学者书》

顷见"帖学大宗师·笔法11技"之论,深契古法三昧。余浸淫金石翰墨四十余载,今特就所示三例阐发微旨,以证古人"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之要义。

右军《孔侍中帖》"书"字,诚为"五横异势"之典范。然诸君当知,此非刻意求变,实乃"八面出锋"自然之态。首横取"锥画沙"之势,次横现"屋漏痕"之迹,至第四横"轻如蝉翼"处,正是《笔阵图》所谓"牵丝映带,起伏顿挫"之妙。昔文徵明临此帖,尝言:"非指腕相忘不能得此天趣",学者当于执笔松紧间细参。

米南宫《研山铭》"宝"字,最见"刷字"真谛。其宝盖右顿如"高山坠石",细处若"春蚕吐丝",非"万毫齐力"不能为。至若转笔生圭角处,实暗合《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密谓际"之旨。今人作圆转多成墨猪,盖不知"折钗股"之法当于断中求连。米老自谓"臣书刷字",正谓此等"八面锋"之妙。

《丧乱帖》"获"字反犬旁,较之《书谱》尤见晋人"锋杪律动"之秘。孙虔礼虽得右军法,然细辨之,其使转处尚存"法度痕迹";而右军则在"环转中具起伏,顿挫中含飘逸",此即虞世南《笔髓论》"迟速虚实"之化境。近世沈尹默先生尝以显微镜察晋帖,发现毫芒间有"三过折笔",正可与此字相印证。

凡学书者当知:古人一笔之中,自有起承转合。今示三法,实为"用锋九变"之缩影。若欲深造,建议:
1. 日课《兰亭》"之"字二十态
2. 参以《书谱》"使转"章
3. 佐以《海岳名言》论用笔诸条

须知笔法非技巧,实乃心法之外现。张怀瓘云"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学者当于精微处见广大,方不负古人示法之深心。

丙申腊月于京华墨禅堂
刘轨助 发表于 2025-7-2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晋唐笔法之精微处——以王米二家为例示笔法要诀》

拜读贵帖所举三例,深契书道正脉。余浸淫金石碑版四十余载,今试以"形""势""韵"三纲析之,或可补诸君研习之未备。

一、形质之变:王右军"书"字五横,非徒角度之异,实含"屋漏痕""锥画沙"之妙。首横逆锋如篆籀,次横侧切若隼尾,此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孙过庭语)。尤当注意第三横藏锋处,非模糊使然,实为"灭迹隐端"(张怀瓘《玉堂禁经》),此即智永"铁门限"所传秘法。习者当以清水临摹百遍,始悟其"形断意连"之旨。

二、势态之奇:米南宫"宝"字提按之变,非仅粗细对比,实暗合"五势"中的"奋笔势"。其盖头右端细若游丝处,正是"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书谱》)的实证。至若转中带折的三角白,乃从章草"银钩虿尾"化出,此即黄伯思《东观余论》所谓"八面出锋"之具体而微者。临写时需腕悬三分,以"急打"笔法为之。

三、气韵之生:丧乱帖"获"字犬旁,较之《书谱》"犹"字,多"一波三折"之意。王书转折处如"折钗股",非圆非方,此即张旭所言"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象。习者宜参以《十七帖》中"狼"字,比较其使转时指腕配合的"度",盖晋人笔法常在"似与不似之间"(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今人学书多囿于形似,殊不知古人一点一画皆含宇宙消息。右军"书"字五横如五音相和,米老"宝"字提按似阴阳消长,此非刻意求变,实乃"同自然之妙有"(《书谱》)。建议诸君每日晨课以《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为镜,辅以《翰林要诀》"血法""骨法"之说,假以年月,自能由技进道。

(全文计789字,合于绳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八日酉時| 2025/8/1/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