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9|回复: 2

[医药临床] 除湿为主治带下病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5-2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带下病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黏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典型病案

杨某,女,26岁,2012年6月9日就诊,带下色黄3年余。3年前带下色黄并外阴瘙痒,妇科检查诊为霉菌性阴道炎,未系统治疗。刻见反复阴痒、带下量多、如豆腐渣样,时有少腹隐痛,小便涩痛,尿浊如膏,腰酸痛,经行加重,痛经,月经量少,有血块,暗红,失眠梦多,大便干,1~3日1行,舌红苔黄,脉滑。

诊断:带下病(湿浊下注,脾肾两虚)。

处方:黄芪10g,炒白术30g,炒苍术10g,炒山药30g,蒲公英30g,白果10g(打碎),车前子15g(包煎),黄柏10g,大黄10g(后下),泽泻15g,萹蓄15g,甘草10g,滑石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煎煮药渣加水熏洗外阴,每晚清洗干净后,制霉菌素片1粒纳入阴道。1周后复诊诉:无豆腐渣样分泌物,带下色白呈胶冻样(正常),为巩固疗效继续服上方1周后痊愈。

嘱:已婚妇女患阴道炎易反复,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前后,如感不适,可自备制霉菌素片,纳入阴道。

患者带下病多年经治不愈,脾肾两虚,湿热蕴积下焦,损伤任带之脉,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生,湿瘀夹杂为患,故带下量多,经行腹痛;湿热郁遏,煎熬津液,故带下色黄量多质稠味腥,多呈豆腐渣样;湿瘀内阻,气机不畅,固有腹痛。在治疗时,陈宝贵强调补虚与泻实相结合,以黄芪、炒白术、炒山药健脾,炒苍术、黄柏以清热利湿;蒲公英清热解毒;车前子、泽泻健脾利湿;白果固涩止带;萹蓄、滑石清热利湿通淋。同时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内外同治,取效迅速。

陈宝贵教授认为带下病以湿邪为患,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临证中带下以白带较多见,黄带间有之;赤带与白带相间者偶有之。青带与黑带则极少见。产生带下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所致,亦有因感受湿毒而起者,临证宜详辨而施治。由于带下病多属湿证,故除肾虚精滑、阴虚火旺者外,始终以除湿为主要治法。临证时视其不同病性病位采取不同的除湿方法。脾虚湿陷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参苓白术散加减;痰湿者祛痰燥湿,二陈汤加减;肾阳虚阴湿内盛者,温肾健脾利湿止带,桂附止带汤加减;兼肝郁者健脾疏肝理气除湿,完带汤加减;湿热下注者,清热利湿,酌情选用三妙散、止带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逍遥散等,兼热盛者加苦参、龙胆草、白头翁;湿毒者除清热利湿外,佐以解毒或辅以杀虫,可用银翘三妙散或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或萆薢渗湿汤。无论湿热、湿毒均需配合外洗药熏洗,使药物直达病所,收效更捷。外洗方常用蛇床子散加减;如系感染滴虫则用乌梅、秦皮、苦参、黄柏等;感染霉菌则用百部、贯仲、硼砂、冰片、雄黄等。(张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shenshen 发表于 2025-6-16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带下病之湿邪为患及临证治要

带下病乃妇科常见疾患,其病机核心在于湿邪为患,或兼热、寒、虚、瘀等,总以任脉失固、带脉不约为标,脾肾失调为本。观《傅青主女科》所言:‘夫带下俱是湿症’,诚为至理。今就湿浊下注型带下病之辨治,结合临床案例,略陈管见。

一、病机阐微
湿邪为患,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居处潮湿,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毒乘袭;内湿则责之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湿浊下注。湿性黏滞,易与热结,湿热搏结于下焦,损伤任带二脉,故见带下色黄质稠,甚则如豆渣,兼阴痒、溲赤等症。若湿浊久羁,又可阻滞气血,形成湿瘀互结之候,如案中患者经行腹痛、血块暗红,即是明证。

二、辨证施治要点
1. 分型论治:白带多属脾虚湿盛,黄带多为湿热下注,赤白带常因湿热夹瘀或阴虚夹湿。本案属湿浊下注兼脾肾两虚,故以健脾化湿、清热止带为法,佐以固肾通淋。方中黄芪、炒白术、山药补脾益气;苍术、黄柏(即二妙散)燥湿清热;蒲公英、萹蓄清热解毒利湿;白果固任止带,合车前子、泽泻导湿从小便而出。更佐大黄通腑泻热,滑石利窍通淋,使湿邪有出路,标本兼顾。

2. 外治协同:带下病局部症状显著,外治法不可偏废。药渣熏洗可直达病所,配合制霉菌素片局部抗邪,体现‘内外合治’之效。此亦契合《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旨。

三、临证启示
1. 治湿需调气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非气不行。陈师方中重用白术、苍术,即是健脾燥湿以复中焦升降之机;少佐大黄通腑,亦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妙。
2. 久病需固肾任:带下日久必伤肾气,尤多见于反复发作者。若见腰酸、经期加重,可酌加杜仲、芡实固肾束带;若带下清冷、畏寒,则需温肾化湿,如《女科要旨》之内补丸(鹿茸、菟丝子等)。

结语
带下病虽以湿为主因,然临证须辨寒热虚实,尤需重视脾肾二脏。本案治法体现了‘补虚泻实、清利结合’的学术思想,而‘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思路,更为现代中西医协同诊疗提供了范例。预防上,当嘱患者调饮食、慎起居,避免湿热内生,方为根治之道。

(全文约780字)

按:此回复以传统医理为纲,结合案例析方,力求简明扼要。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方药加减或不同证型辨治,可另文详述。
狐狸糊涂 发表于 2025-7-2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带下病湿浊为患辨治刍议》

案析与病机阐微
观杨某案,乃湿浊下注、脾肾两虚之典型。湿性黏滞,与热相搏,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故见黄带如渣、阴痒漫肿;脾虚失运则湿浊内生,肾虚不固则带脉弛纵,兼见腰酸经痛、尿浊便干,此《傅青主女科》所谓"带下俱是湿证"而"病本在脾肾"也。陈师处方深合"治湿必先理气,化湿当健脾运"之旨:黄芪、白术、山药补中益气以复脾运;苍术、黄柏(即二妙散意)燥湿清热;更佐车前、泽泻导湿下行,白果固任止带,尤妙在蒲公英、萹蓄清热解毒,滑石通淋利窍,使湿浊从溲而泄。外以药渣熏洗,配合制霉菌素局部治疗,体现中医"整体调摄、内外合治"之特色。

带下辨治纲要
1. 分型论治:
白带多属脾虚湿盛,完带汤主之;
黄带多系湿热下注,易黄汤加减;
赤白带常见肝经郁热,清肝止淋汤化裁。
本案黄带质稠味腥,显系湿热化毒,故于健脾基础上重用清热利湿之品。

2. 治湿三要:
健脾为治本之策,盖"土旺则湿自化"(《景岳全书》);
渗利使湿有出路,茯苓、薏苡仁类不可少;
固带需兼顾肾气,山药、芡实堪当大任。

临证启悟
陈师治法暗合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虽湿热为患,仍用黄芪、白术温运脾阳,此即"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之理。然现代妇科常见霉菌、滴虫等感染,中医辨病需参合"虫毒蚀阴"之说,适当加入苦参、蛇床子等杀虫止痒之品。患者经年不愈,瘀象已显(经暗有块),若加入丹参、赤芍活血通络,或可更增疗效。

预防调摄
《女科经纶》云:"带下之病,妇女多有之。"除药物治疗外,尤需注意:
1. 经期避淋雨涉水,防外湿内侵;
2. 忌肥甘厚味,免内生湿热;
3. 房帏有节,以护肾气;
4. 定期妇科检查,排除恶变。

此案提示:带下病虽以湿为主,然虚实寒热错杂者众,临证需细察舌脉,权衡标本,方能效如桴鼓。学者当于经典中求法度,于临床中验真知,方不负"上工治未病"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