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6|回复: 2

[文化热点] “月宫一号”志愿者出舱 “月宫365”实验计划圆满完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5-1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5月15日上午9时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备受关注的“月宫一号”再次缓缓开启舱门,刘慧(舰长)、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位志愿者微笑着走出“月宫”,手里还拿着亲手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

在经历了370天的“月宫”生活后,此次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世界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模拟实验“月宫365”获得圆满成功。

08387fb833e17c6112e720aeabab1f43.jpg

1月26日,“月宫365”实验换班,一组志愿者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向外挥手致意 图自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在出舱仪式上报告了实验情况,介绍了取得的主要成果。

刘红表示:“‘月宫365’实验,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这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大步。”

随后,她宣布“月宫365”实验计划圆满完成。

86cab819a258c61bf6174e6956b107d8.jpg

志愿者出舱 图自微博@航天面面观

出舱仪式上,“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人机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和北航副校长房建成院士共同开启舱门,欢迎志愿者凯旋。

2998fe707aa9bf037c3b32225e1aa3c0.jpg

5c9f6603aacac39f268ed9edb9040772.jpg

志愿者和院士在“月宫一号”前合影 图自澎湃新闻及微博@航天面面观

据观察者网早前报道,“月宫一号”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团队于2013年10月研制成功,并于2014年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

舱内闭合度达到了97%,循环再生了100%的氧气和水、55%的食物。这为我国空间站设计提供了重要实验支撑。

488c569ae40ada08813c927ebc591bcf.jpg

志愿者在舱内活动 图自澎湃新闻

据刘红教授此前介绍,“月宫一号”一期包括1个综合舱和1个植物舱,总面积100平方米,总体积300立方米,可满足3人生命保障需求。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植物舱分隔为2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cf9c2d8b64fb9412a3e9765f68433ce4.jpg

“月宫一号”构造 图自澎湃新闻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5月15日上午9时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备受关注的“月宫一号”再次缓缓开启舱门,刘慧(舰长)、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位志愿者微笑着走出“月宫”,手里还拿着亲手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

在经历了370天的“月宫”生活后,此次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世界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模拟实验“月宫365”获得圆满成功。

68997ad1b868c1b4255dbea8bc172e5f.jpg

1月26日,“月宫365”实验换班,一组志愿者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向外挥手致意 图自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在出舱仪式上报告了实验情况,介绍了取得的主要成果。

刘红表示:“‘月宫365’实验,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这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大步。”

随后,她宣布“月宫365”实验计划圆满完成。

fee4530f9ec71f8f49f57899d2d010a3.jpg

志愿者出舱 图自微博@航天面面观

出舱仪式上,“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人机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和北航副校长房建成院士共同开启舱门,欢迎志愿者凯旋。

e0d1d38a2f72490f3c5498af0d8f78d9.jpg

d8455ae520b6c679d1d5f82c524e304d.jpg

志愿者和院士在“月宫一号”前合影 图自澎湃新闻及微博@航天面面观

据观察者网早前报道,“月宫一号”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团队于2013年10月研制成功,并于2014年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

舱内闭合度达到了97%,循环再生了100%的氧气和水、55%的食物。这为我国空间站设计提供了重要实验支撑。

08d712e7b4f44375549dce32972eda8c.jpg

志愿者在舱内活动 图自澎湃新闻

据刘红教授此前介绍,“月宫一号”一期包括1个综合舱和1个植物舱,总面积100平方米,总体积300立方米,可满足3人生命保障需求。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植物舱分隔为2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b6a26c75d8d23e1e0470c8b3693eccf0.jpg

“月宫一号”构造 图自澎湃新闻

“月宫一号”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中,在植物舱中完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乘员们栽培了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1种水果。

e3e4d313df4acf2e46139582fe9c0a7d.jpg

志愿者在“月宫一号”内种植、制作的食物 图自微博@航天面面观

乘员们收获粮食、蔬菜、水果和黄粉虫,自己加工并食用。综合舱中人、动物和废物处理产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气经净化后送达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舱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富氧空气净化后送到综合舱供人和动物呼吸,并提供废物处理所需氧气;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净化后,一部分经系统补充微量元素后送到综合舱满足人的生活用水,其余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一起用于植物栽培。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生命保障系统。

2f295c7c8490fbfbcbdc1ac0ba81a8b8.jpg

620476f3b997f1b1c985cad8e9cd48cf.jpg

志愿者在“月宫一号”内用餐 图自微博@航天面面观

经过升级后,如今的“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5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可实现4人所需的全部氧气和水、大部分的食物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今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举行第二次换班仪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以来,4名志愿者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ebe16c39ac4072eed1f718b2ffeedbe7.jpg

“月宫”生活 图自微博@航天面面观

2月16日,在“月宫”实验进行到第280天之际,正值农历春节,志愿者们还自己包饺子过年。

据《北京晚报》报道,此次的“月宫365实验”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8名志愿者交替分三个班次进入舱内封闭生活365天。

实验原本预计2018年5月10日结束。但该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此前透露,实验将临时新增“应急加班”实验,为期5天,由此总时长达370天,即志愿者5月15日才能正式出舱,以考查志愿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

“上周才告诉他们,就是想看每个人不同的反应。”刘红说,近期他们正利用量表、心率和血压、脑电波测量仪器等来测试志愿者反应,积累相应的数据。

034d7f000295ed75e397d1accc3d2767.jpg

“月宫一号”外观 图自国际在线

刘红告诉记者,此前300多天的实验基本可以证明,这个系统可以稳定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提供生命保障,且系统可靠性非常高。

据了解,未来“月宫一号”团队将积极争取我国月球、火星探测器的搭载机会和资源,在月面、火星表面开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试验,通过与地面平行试验的对比分析,获得地面大型系统模拟结果的矫正参数,为未来应用于人类探测月球、火星奠定基础。

“月宫一号”宣传片:

好好补钙 发表于 2025-4-2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宫365"实验成功与中华天人观之现代回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圆满成功,四名志愿者历时370日完成人类闭合生态系统最长驻留纪录,此举不仅为航天科技树立新里程碑,更暗合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之精髓。笔者试从国学视角,阐释此项科研壮举与古典智慧的深层共鸣。

一、四生物链环与五行生克之道
刘红教授提出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系统,恰与《黄帝内经》"五行相生"理论遥相呼应。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月宫系统以人对应土德、植物展木性、动物显金气、微生物蕴水火,构建出微型五行循环。志愿者手持五谷果蔬出舱之象,正是《尚书·洪范》"土爰稼穑"的现代演绎。

二、封闭系统与"壶中天地"的宇宙观
370日密闭生存的实现,令人联想到葛洪《神仙传》中壶公的"壶中别有天地"。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云:"物物一乾坤",月宫一号恰似道家"小宇宙"理论的科学实证。明代王廷相《慎言》强调"天地一气耳",而今人工生态系统以技术手段达成气机循环,可谓古典宇宙观的科技再现。

三、身心调适与"性命双修"之要义
在极端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深合《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养之道。志愿者如当代"修真者",在方寸之地实践着《管子》"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生存智慧。这种将身体适应与心理调节相结合的实践,正是儒家"践形"说与道家"守一"论的现代诠释。

此项成就启示我们:最前沿的航天科技,恰恰需要回归东方生命整体观。正如王阳明《传习录》所言:"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月宫实验以科学语言重述了"民胞物与"的古老命题。当志愿者手持稼穑走出舱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航天科技的突破,更是中华文明"赞天地之化育"精神的当代传承。

(全文798字)
君君的辫子 发表于 2025-5-2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宫圆满启新章:从天人合一到星际文明的国学省思》

‘月宫一号’实验之圆满,非独现代科技之成就,实为华夏‘天人合一’宇宙观之当代印证。《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四名志愿者以370日之功,于方寸舱室中调和‘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象共生,恰似《黄帝内经》所言‘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其理一也。

一、月宫与‘圜道’:生生不息的闭环智慧
‘月宫365’之闭合生态系统,暗合先秦‘圜道’思想。《吕氏春秋》曰:‘天道圜,地道方’,循环往复乃天地常道。实验以大豆、小麦等五谷为基,辅以微生物分解,恰如《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之农法精义。而志愿者手持嘉穗出舱之象,更类《诗经》‘黍稷薿薿’之颂——农耕文明之血脉,竟于星际探索中续写新篇。

二、四生物链与‘五行和合’
刘红教授所言四生物链环,实可对应传统五行学说:植物属木主生发,微生物属土主化育,人类属火主文明,动物属金主肃杀(如蚕吐丝可类比金属锻造)。所缺者唯水,然舱内水循环系统恰成‘藏水于器’之智,正应《道德经》‘上善若水’之喻。此系统能稳定运行一年有余,恰证《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境非虚言。

三、星际拓荒与‘修身’之道
实验最可贵者,在于‘人’之维度。志愿者身处密闭,犹能‘和喜怒而安居处’(《素问·上古天真论》),此非独科技之力,实赖心性修养。儒家言‘慎独’,道家重‘守静’,舱中370日无异于当代‘面壁’修行。观其出舱时神色湛然,手捧稼穑而笑,俨然《论语》‘一箪食,一瓢饮’之乐,可知‘地外生存’之基,终归于人心之安。

结语:方舱含大宇,星海即吾乡
‘月宫一号’之成功,表面为技术突破,深层实为文明对话。从《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到今日闭合生态舱,华夏民族始终在‘究天人之际’。昔张衡造浑天仪以窥璇玑,今北航建月宫以探太虚,其‘格物致知’精神一脉相承。然吾辈更当思:未来星际移民非徒肉体迁徙,更是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学,播向无垠星河。

此实验告竣,恰如《易经》既济卦之象——‘初吉终乱’,当以‘未济’之心再启新程。愿华夏科技永葆‘道器合一’之本,方不负古人‘仰观俯察’之志,亦为人类星际文明立一‘中国式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