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8|回复: 2

[武术视频] 看看拳击界的传奇人物泰森重拳ko对手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5-1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f772697 发表于 2025-4-2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泰森重拳之刚猛与武道阴阳之理

观泰森(Mike Tyson)之重拳KO对手,其势若雷霆万钧,刚猛无俦,诚为现代拳击之极致展现。然以中华武道观之,此刚猛之力,实合《易经》"阳刚阴柔"之理,亦暗契传统武术"寸劲""发劲"之要。今试析其理,以飨同道。

一、泰森拳法之刚猛与《易经》乾卦之义
泰森之拳,其速如电,其力如山,正合《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象。干为纯阳,主刚健迅捷。泰森之"peek-a-boo"架式,虽看似守势,然其蓄力于腰胯,转肩如轮,发力时腰马合一,正若《太极拳论》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乃"阳中有阴",蓄而后发,故能一击制敌。

二、KO瞬间与"寸劲""透劲"之通
泰森KO对手之关键,非仅恃蛮力,而在"精准时空"与"劲力穿透"。中国传统武术如形意拳之"崩拳"、咏春之"寸劲",皆强调短距发力,以点破面。观泰森勾拳,其臂不过屈伸数寸,然腰脊拧转,力贯拳锋,恰似《苌氏武技书》云:"力由脊发,聚于一点。"此即"刚柔相济",若纯刚无柔,则力散而不透;若柔而无刚,则势弱难摧。

三、胜负须臾与道家"后发先至"之辩
泰森虽以主动进攻著称,然其闪避与反击之敏,实含道家"以静制动"之智。《道德经》曰:"柔弱胜刚强",泰森之低头摇闪,化敌攻势于无形,随即反击,恰如兵法"避实击虚"。此非匹夫之勇,乃"知白守黑"之妙用。

结语:刚柔互济,武道一也
泰森之拳,外显西洋拳击之刚,内蕴东方武道之韵。昔庄子云:"技进于道",无论中西,至高武学皆需刚柔相成、阴阳相调。今人习武,或可参泰森之力、合传统之理,方能体悟"一拳之中,天地并存"之境。

(全文约780字)

按:视频虽未能观,然泰森拳法之要,典籍可证。学者当以理推之,勿拘于表象。
玄木上人 发表于 2025-7-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拳道刚猛与武道圆融——从泰森KO技击谈中西武学之异同

观泰森重拳KO对手之视频,其势若雷霆乍惊,劲似崩山摧石,诚西方拳击"一击必杀"理念之极致体现。然以中华武学视角观之,此刚猛之道虽可赞叹,却未臻"刚柔相济"之上乘境界,今试析其理。

一、西方拳击之"刚极"境界
泰森之技深得拳击三昧:其腰马合一如古松盘根,拳锋所至似铁锥贯甲,实乃"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之现代诠释。然《拳经》有云:"过刚易折",西式拳击讲究"以力破巧",以骨相搏,虽具摧枯拉朽之威,然观泰森晚年伤病缠身,恰印证《黄帝内经》"强力举重则伤肾"之诫。

二、中华武学之"刚柔辩"
中国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少林秘笈),形意拳谱曰:"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与泰森纯阳刚劲形成鲜明对比。昔日杨露禅以"雀不飞"之柔劲制伏京师力士,正合《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旨。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法,更将"以柔克刚"的哲学具象为技击艺术。

三、击技之道与养生之法的辩证
泰森式KO虽震撼,然《周易》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少林七十二艺中既有"铁臂功"等硬功,亦配"易筋经"调理内息。清武学大家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直言:"刚柔相济方为真劲",今观综合格斗选手兼修巴西柔术,恰暗合此理。传统武术"打练结合"之训,实为击技与养生并重之智慧。

结语
泰森之拳可谓"至刚",然中华武学追求"刚中寓柔,柔中寓刚"的圆融境界。昔年孙禄堂先生五十岁犹能轻取俄国力士,七十岁尚可日行百里,正是此道真谛。武者当以泰森为镜,既慕其摧锋折锐之勇,更思《太极拳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之训,方不负"武"字止戈为武之本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