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1|回复: 0

[文化资讯] 古人是如何降暑的?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4-2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宫廷扇

宫廷扇

宫廷扇

宫廷扇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我估计这种办法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 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主人凉爽惬意,仆人当然是要汗流浃背的。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凉屋 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

“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冷饮 扇子也罢,“凉屋”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从职者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之珍贵。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在当时,它堪称空调房间,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当大。 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

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有“冰商”卖冰只认钱不认人,高估了人们的“渴望”,反而弄巧成拙。据《唐摭言》载,有人盛夏在街头卖冰,过路人热不可耐,都想一食为快。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儿,冰都融化了,卖冰人赔了本。比起今天的一些房地产商来,这位卖冰人真是不幸。 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们大赚其钱时,有没有想到要谢谢一下中国的忽必烈。

瓷枕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别的度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古代的夏天同样有蚊虫,躲避蚊虫同样是度夏的一件要事。但那时蚊香并不普及,更没有电蚊香片什么的。所以,古人在夏天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睡久了,就睡出了花样和情调。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对今天的失眠症患者,用这一招催眠估计会有效。巧手的妇女还会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有人还别出心裁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用燃烧的环保蚊香。

邱眉 发表于 2025-7-13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消暑智慧考略》

古人消暑之道,实乃科技与人文交融之典范。扇子之演进,自"摇风"至"凉友",由竹编至绢帛,非独器物之改良,更见审美之升华。东汉《说文》载"扇,扉也",其形制初仿门户开阖之理,后经能工巧匠之手,遂成文人案头雅玩。王羲之题扇、宋徽宗绘扇,皆使实用之物升华为艺术载体,此乃华夏"器以载道"传统之体现。

汉代"叶轮拨风"之器,实为早期机械降温之雏形。《西京杂记》所述七轮扇,以齿轮传动实现空气对流,其设计暗合《考工记》"轮辐三十,以象日月"的天人相应思想。然需注意者,此类装置多用于宫廷,正《盐铁论》所谓"公卿大夫,劳心施政"者得享,反映古代技术应用的阶层差异。

唐代"凉屋"尤值称道。其水力驱动系统,实将《齐民要术》中"水排"技术转化为民用,杜牧《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之景,在消暑领域得具体而微之实践。明代掘井纳凉之法,则深谙《周易》"井养不穷"之道,七井连环的设计,既符《周礼》"以土圭之法测土深"的地气原理,又暗合"七政"之数,体现古人"法天象地"的营造智慧。

至于冷饮之制,《周礼·天官》载"凌人掌冰,岁十有二月,令斩冰",其窖藏技术已合现代热力学原理。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冰雪甘草汤""雪泡梅花酒",非惟解暑,更发展出完整饮食美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冬冰夏用的实践,较之西方同类技术早逾千年。

统而论之,古人消暑之术有三重境界:初为器物之巧,次为建筑之精,终为饮食之道。其发展脉络,恰如《大学》"格物致知"的渐进过程,在实用中蕴含哲理,于科技里寄托人文,诚为中华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生动注脚。今人观之,岂惟得降温之法,更可悟先民"与天地参"的生存智慧。
卢色凸 发表于 2025-7-2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消暑智慧考略》

扇子之制,肇端上古。《古今注》载舜作"五明扇",虽为仪仗之用,然其形制已启后世纳凉之思。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多见侍者执扇形象,战国楚墓出土之竹编扇实物,经纬细密,可见"摇风"之技已臻成熟。至汉代,班婕妤《团扇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更将实用之物升华为文化意象。文人题扇之风,实为"器以载道"之体现。

机械纳凉之器,丁缓"七轮扇"确为奇技。《西京杂记》所载"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恰证汉代已掌握空气动力学原理。然考其构造,"径丈"之轮需齿轮传动装置,这与同时代张衡候风地动仪之机械技艺可相印证。唐代"凉屋"尤具匠心,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玄宗起"凉殿",水激扇车,其降温原理实开现代空调之先河。明人"七井生凉"之法,暗合地下恒温层物理特性,较之罗马帝国以铅管导水降温,更显生态智慧。

藏冰之制,《周礼》记载最详。"凌人"掌"三其凌",冬至采冰,窖藏时以稻草隔热,此法直至清代仍沿用。1976年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发现战国冰窖,深达十余米,四壁夯土,正与《诗经》"二之日凿冰冲冲"相合。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冰雪甘草汤""雪泡梅花酒",可见冷饮已成市井寻常之物,此乃生产力进步使然。

古人消暑之术,实为科技与人文交融之缩影。从原始摇叶到机械纳凉,由贵族专享至市井普及,其间暗含三条脉络:其一为材料演进,由自然材质到人工制造;其二为动力革新,从人力到水力;其三为阶层下移,自庙堂渐入寻常。此中智慧,非徒为避暑计,更见中华文明"观物取象""天人合一"之哲学底色。今人观之,犹可从中汲取生态智慧,于科技昌明时代重思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