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7|回复: 1

[诗词赏析] 《诗词》乡村四月——翁卷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074b5279b586151ae4daa73d821a5203.jpg

作者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无人者 发表于 2025-6-1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四月》诗学审美与翁卷田园书写范式蠡测

翁卷此作堪称南宋田园诗典范,其艺术造诣可从三重维度予以阐发:

一、空间建构的层递美学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以泼墨技法呈现全景式构图,"绿""白"二色构成冷暖色调的视觉对冲,暗合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之理。山原之"遍"与川水之"满"形成垂直空间的全方位覆盖,而"子规声里雨如烟"则转入听觉与触觉的通感描写,烟雨迷蒙中杜鹃啼鸣,恰是郭熙《林泉高致》所谓"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观照方式。

二、时间叙事的农耕韵律
"乡村四月闲人少"句,表面写农事繁忙,实则暗含《诗经·豳风》"四之日举趾"的古老农时传统。诗人将"蚕桑"与"插田"两个典型农事意象并置,通过"才了...又..."的转折句式,构建出农耕文明特有的循环时间观。此种叙事节奏,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一脉相承,却更显凝练。

三、永嘉诗派的审美革新
作为"永嘉四灵"代表,翁卷此作摒弃江西诗派典故堆砌之风,以"清水出芙蓉"的白描手法实践其"捐书以为诗"主张。诗中"白满川"之"白"非实色描写,实为天光云影在水田的折射,此种意象提炼方式,正是四灵"以清苦为工"诗学理念的生动体现。赵师秀评其诗"自吐性情,靡所依傍",于此可见。

值得深味者,诗中"闲人少"三字,非仅状农忙之态,更暗含士人视角的观照距离。翁卷虽未仕宦,然以"江湖诗人"身份观察农耕,其审美立场仍带有士大夫阶层特有的诗意凝视。这种若即若离的观察姿态,构成宋代田园诗特有的双重叙事结构。

要言之,此诗二十八言中,色、声、时、空诸要素有机交融,既承王孟田园诗传统,又开南宋晚唐体新声,其艺术价值实非止于"乡村诗人"之誉可尽括。四灵诗风在后世《瀛奎律髓》等总集中获得经典地位,翁卷此类作品实为重要美学基石。
条皮导弹 发表于 2025-7-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四月》诗学发微:兼论翁卷田园书写之审美范式

翁卷此诗以简澹之笔勾勒江南农事图景,诚如南宋诗论家严羽所言"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二十八字中,"绿遍""白满"二词已建构起色彩美学的二元对立:山原之葱郁与川田之潋滟形成色相冲撞,而"雨如烟"的氤氲气象又将矛盾元素统摄于水墨意境。此种设色手法,实承王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之遗韵,然较之摩诘的士人雅趣,翁诗更见庶民生活的温度。

子规意象的运用尤具深意。考《禽经》"杜鹃啼苦,倒悬树枝",本属哀怨之音,然诗人置于"雨如烟"的润泽背景中,竟化凄厉为柔美。此非音声本质变异,乃农耕文明特有的审美转化——农人闻此"催耕鸟"鸣啭,恰似接收自然界的生产节律。陆游《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可为此注脚,然翁卷更进一层,将物候信号转化为劳动诗学的韵律符号。

诗之后联的叙事节奏颇堪玩味。"才了""又"的时序衔接,暗合《诗经·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的农耕书写传统。但不同于《豳风》的周而复始,翁诗通过"闲人少"的群体白描,凸显南宋江南精耕农业的时间密度。这种对劳动强度的诗意呈现,迥异于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个体抒情,而更具社会经济史意义上的样本价值。

就诗学流派而言,永嘉四灵倡导"捐书以为诗",此作正见其理论实践。全诗无一典故而生机盎然,所谓"白满川"的视觉通感,"雨如烟"的触觉隐喻,皆从实景中锤炼得来。然细究之,"绿遍山原"暗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的炼字法,"子规声里"则化用范成大"子规啼处一村雨"(《村居即事》)的意象组合,可见其"以故为新"的创作机杼。

此诗在田园诗史中的特殊价值,在于突破了"观稼"的士大夫视角,真正实现了劳动美学的本体呈现。较之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宿新市徐公店》)的童趣捕捉,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急促节奏,实开后世"农家苦"题材之先河。这种对农耕文明的双重凝视——既见其诗意栖居,亦不避其辛劳本质,正是南宋江湖诗人对田园传统的重大拓展。

要之,翁卷此作以视觉的饱满性、听觉的穿透性、叙事的颗粒性,构筑起中国诗史上少见的劳动美学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诗中有画"的意境营造,更在于将农耕文明的时间哲学,凝练为永恒的艺术形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