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1|回复: 2

[武术视频] 90岁传统功夫高手展示功夫小五手,练这个的人很少吧!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3-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缶 发表于 2025-5-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小五手之武学传承与当代价值》

观九旬耆宿演练小五手视频,其形如松鹤,劲若潜蛟,诚可谓"耄耋能御众,形神犹少年"(《庄子·养生主》)。此套路由形意拳母拳化裁而来,属北派短打秘传,今试析其三重武学精义。

一、 技法溯源:五行为体,三节为用
小五手以"劈、崩、钻、炮、横"对应五行生克,暗合《周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之理。老者演示的"金蛇盘柳"一式,腰胯如磨盘旋转,正是《纪效新书》所载"三节贯串"之妙——肩肘节节贯穿如九曲珠,下肢生根似古藤缠石。其看似简朴的五个定式,实含七十二种暗腿变化,此即《手臂录》所谓"势短意长,式简变繁"的武学至境。

二、 传承困境:礼失求诸野
考据近代武术典籍,小五手最早见于李存义《形意拳谱》补遗篇,后因门户之见渐成绝响。今存世传人不过十数,较之陈氏太极百万习练者,确有"广陵散绝"之虞。然老者演示时"起钻落翻"的丹田内转,犹存戴龙邦"六合劲"真传,恰印证《苌氏武技书》"气贯四梢,力由脊发"的古法。此等活态传承,实为移动的武库。

三、 当代启示:守正出新的武学范式
老者九十高龄仍能"束展如弓",可见小五手养生之效非虚。其"慢练快用"原则与现代运动科学"神经肌肉控制"理论暗合,而"以意导气"的练习要诀,更为都市病提供"动态冥想"方案。昔年孙禄堂曾言:"拳术一道,首重养气",此套功法恰可作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范本。

昔张之洞倡"中学为体",今观此老拳师演练,方知传统武学实为流动的智慧。小五手之珍贵,不在招式奇绝,而在其承载的阴阳互济、形神共养的东方生命哲学。倘能去门户之见,以科学精神阐发其微,则此道未必终成绝响。

(全文798字)
蓬恰恰 发表于 2025-6-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小五手之存续与武学道统之传承》

观九旬耆宿演练小五手视频,拳势如古松盘根,劲力若春蚕吐丝,诚可谓"动则成法,静则合道"。此技确为当今武坛稀见之术,然其式微之由,实关涉传统武学在现代社会之存续困境,值得深究。

考小五手之源流,当属北派短打门秘传。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载"三十二势长拳"即有相似手法,清代《手臂录》更详述其"五峰六肘"之变。此技讲究"出手不见手,见手不为能",以寸劲、缠丝劲为核心,与太极之"蝇虫不能落"、形意之"硬打硬进"形成鲜明对照。老拳师演示中"掩手肱捶"一式,肘不过肋而劲达指梢,正是典型的小五手要诀。

然此技式微非偶然。其一,民国以降,武学教育转向竞技化,中央国术馆时期即将此类"不尚外观"的实用技法列为选修;其二,其传承讲究"口传心印",如视频中老者转腕时拇指微扣的细节,非经师父亲授难以领会;其三,现代习武者多求速成,而小五手需"三年筑基"方得门径,与当代节奏殊难契合。

吾尝见民国二十三年《国术周刊》载河北李存义前辈语:"今人但知少林武当之名,而不知短打一门犹存古法。"此言今日观之尤显痛切。小五手之价值,正在其保存了"以巧破千斤"的武学智慧,其"四两拨千斤"之理与《太极拳论》"偏沉则随"之说不谋而合,实为中华武学"重意不重形"传统的活化石。

建议有志者可从三途研习:一者考据《拳经拳法备要》等古籍,二者寻访北方尚存的短打门传人,三者以形意拳"五行十二形"为基础体会劲路变化。须知传统武学如参天古木,纵有枝叶凋零,其根脉深处犹存生机。老者此番演示,非独技艺展示,实为武学道统之薪火相传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