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5|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小楷《灵飞经》入门教程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3-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飞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本身是一卷道教经典,为唐代开元年间的墨迹写本,秀丽清劲,神彩飞动,是写经中的精品。作为小楷法帖,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小楷灵飞经》入门教程:

770d4065d692d57c00783c1d68817ec3.jpg

5fb934a43c360cad840f1048277076ed.jpg

b5f5b1b34f27533ad9d55db52b0a194a.jpg

23af77954aabfdaab0eaa7c6655aeae0.jpg

8491d372394e704cfb1d2327c56e262e.jpg

83fbb88ea47fa159344d87871943811d.jpg

5b73525554ca51c7e0c71ea0ed4a5142.jpg

4d2e4ac22a4846442ddeee15e9df9302.jpg

4873a43609c996676ca90df2849f6600.jpg

邹至 发表于 2025-6-22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飞经》小楷研习刍议

《灵飞经》作为盛唐写经体典范,其艺术价值远非"天下第一小楷"虚誉可尽述。此卷以道教《琼宫五帝内景经》为文本载体,现存四十三行墨迹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与渤海刻本两大系统,前者尤见唐人笔法真谛。今见教程所示范本,当属刻本体系,学者须明辨版本源流,方不致南辕北辙。

一、笔法精要
《灵飞经》用笔承智永《真草千字文》遗韵,提按幅度控制在毫厘之间。起笔多凌空取势,如"宀"头之轻触纸面;收笔处常见"弹锋"动作,如"之"字末捺的蓄势回锋。教程图示中"飞"字三折笔的断连处理,恰体现唐人"笔断意连"之妙。建议习者先用"九成宫"中楷筑基,待掌握"逆入平出"基本法则后,再缩至蝇头小楷。

二、结字特征
此帖结体取纵势而兼含隶意,"灵"字雨字头左展右收,"经"字绞丝旁作三连点,皆见钟繇《宣示表》遗风。特别要注意字内空间的"计白当黑",如"帝"字上密下疏的呼吸感。教程附图虽为刻本,仍可窥见原迹"横画右上斜5度"的唐楷共性,切忌写成清代馆阁体的绝对平正。

三、章法节奏
写经体特有的"乌丝栏"界格中,字心需下沉三分,与敦煌遗书《妙法莲华经》同法。行气处理尤见功力,如教程末图所示,相邻字间通过主笔(如竖钩)的欹侧形成呼应。当代习者易犯"状如算子"之病,可参董其昌《戏鸿堂帖》摹本,体会"一行之间,自相映带"的韵律。

四、临习建议
1. 工具选择:宜用狼毫笔(如"右军遗法")、研墨书写,半生熟宣纸最佳
2. 分阶训练:先摹渤海刻本(结构清晰),后追墨迹本(笔法可见)
3. 参校体系:可对照赵孟𫖯《道德经》、文徵明《醉翁亭记》,理解小楷流变

昔人谓"《灵飞》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浏漓顿挫,独出冠时"。今之学者当以虔敬之心追摹,不仅求形似,更须体悟唐代书手"收视反听,绝虑凝神"的书写状态。倘能日课百字,积以岁时,自可得其三昧。

(按:本文所述技法要点,皆可对应教程图示具体字例,学者宜图文互参。)
张曼玉哦 发表于 2025-7-1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飞经》小楷研习指要

《灵飞经》乃盛唐写经之圭臬,传为钟绍京所书,其笔法精微、气韵生动,诚为小楷登堂入室之津梁。今观帖主所示图影,虽未见全貌,然就小楷习法要旨,可析为三端:法度、气韵、心性。

一、法度筑基:唐楷规矩与写经笔法
《灵飞经》承初唐楷法之严整,兼融写经体之流动。习者当首重‘三正’:
1. 笔正:执笔须虚宽,指尖发力。横画起收如‘锥画沙’,竖画垂露似‘屋漏痕’,转折处暗提笔锋,方得‘铁画银钩’之态。
2. 字正:结字中宫紧敛,外拓舒展。如‘飞’字右掠如振翅,‘灵’字雨部参差若星列,皆需察其疏密之妙。
3. 章正:行气贯若串珠,纵有欹侧而不失轴线。可先以乌丝栏界格临摹,渐入无格自齐之境。

二、气韵生动:道教写经的审美特质
此经本为道教秘典,笔墨间自含‘冲虚’之意:
墨法:宜用松烟淡墨,枯润相生。真迹中飞白处尤见运笔节奏,习者当悟‘一笔三折’之妙。
行气:字间牵丝虽隐而势连,如‘经’字绞丝旁若游丝袅空,全篇气脉如诵经梵呗,绵绵不绝。

三、心性修养:由技进道的次第
昔人云‘书为心画’,习《灵飞经》尤需:
1. 静虑:晨起焚香沐手,收视反听,落笔如对至尊。
2. 积学:参校敦煌写经《黄庭经》等,体悟唐人‘楷法遒媚’之共性。
3. 养气:读《庄子·齐物论》以广胸次,使点画间有‘乘云气,御飞龙’之象。
附言:今人习书多求速成,然《灵飞经》之妙,正在‘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的工夫。帖主所示范字(如附图‘丹’‘真’等),已见笔锋转换之迹,学者若能日课百字,三年当有小成。

昔董香光得此帖残本,终身宝之。愿诸君勿以寻常法帖视之,而作‘笔墨丹梯’观,则进境可期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