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5|回复: 2

[家庭教育方法] 当孩子发脾气时,这个爸爸的回答暖爆了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8-3-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当孩子心情低落时,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当孩子不知所措时,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近日网上一则小女孩与父亲对话的视频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点赞。视频中小女孩问“脾气不好该怎么办”,这位父亲“你不必天天开心”的回答被大家称为“暖爆了”!

坏心情和好心情一样,都是生活中必然经历的,就如同生活的两面,无法完全割裂和分开。当孩子心情不好时,聪明的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01

当女儿不开心时,

这个爸爸的回答“暖爆了”

在视频中,这个父亲的说话方式和态度,处处能看出来他对女儿的耐心和尊重。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会越过。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适合跟你开玩笑的话,你只需要告诉我,我就不会了。”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个爸爸的回答真是“暖爆了”!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故事:一位妈妈之前看一档育儿栏目,当女主持人聊到她的先生教儿子把不良情绪转移到一块石头上,没想到效果很好,儿子通过紧握石头泄愤慢慢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

她觉着挺有意思,就想如法炮制,治一治性子急的女儿。

于是,她把一块小鹅卵石交给女儿,很郑重地跟她说:“这块神秘的石头有妈妈的祈祷,你带在身上,当生气或者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时,就用力紧紧握着它,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给它,它会通通吸收掉,你的内心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女儿瞪大双眼,半信半疑地把石头装进口袋里去上学了。

下午放学时,她高兴地说:“妈妈,我试过了,好像挺管用,我今天没有因为着急发火了,我们以后管它叫‘愤怒的石头’吧。”

所以,情绪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当孩子遇到情绪不佳的状况时,家长们不应该马上训斥孩子“不要哭”,而是应该接纳孩子的低落情绪,引导孩子正确疏通。

重要的是不让情绪控制,用有效的办法管理它。

cc41e9a482846220b035ff726cd35e03.jpg

02

问问自己,你和孩子是朋友吗?

“好爸爸”黄磊曾经这样说过:“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

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正印证了这个道理:有一天,天气转冷了,孩子不想穿棉鞋,他坚持要穿凉鞋上学,对妈妈的建议不予理睬。

于是这位妈妈带他到阳台感受北风呼呼吹的寒意,还端来一盆冷水示意他把脚放里面试试,对他说如果穿凉鞋脚就会冰成这样。他马上把脚缩回乖乖选一双棉鞋穿上。

有人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哪有时间跟他们磨叽,狠狠教训两句就搞定了,的确,这样大人更省时省心了,但孩子不是能任由摆布的娃娃,他只是个急着长大想证明自己的小孩儿,为何连个小小的试错机会也不肯给他?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孩子生气的时候最不希望被“劝阻”,最需要的是被“理解”。理解孩子的情绪,为孩子留出“静一静”的空间。

1acc8a01d117f4395c3d61ccb99615e9.jpg

03

家长需懂得: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气头上的家长常常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可是冷静下来想想,估计他们也挺委屈的。谁会好端端的莫名开始发脾气呢?任何一种情绪都有由头,大人如是,孩子也一样。忽然暴躁起来的孩子,很有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

身体不适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可能会是因为身体不舒服。累了,困了,肚子疼或者头晕,一些身体上的不适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比较敏感。

需求被忽略

在家陪孩子玩,自己却在刷手机;带孩子出去玩,自己还在刷手机。孩子遇到问题了,一次次的投来求助的信号,却都被我们屏蔽了。情绪上得不到关注和照顾,常常是引起孩子发脾气的最主要原因。

有样学样

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最后往往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变成爱发脾气的人。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脾气暴躁,孩子个性也不会太温善。

面对忽然而来的小脾气,做家长的如何正确引导和对待,尤为重要。

只有感知了孩子的喜怒哀乐,我们才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脾气渐长,我们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疏导情绪,避免养出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小火山”。

04

孩子发脾气时,

怎么做才是好家长?

1.家长自己要保持乐观心态

父母的情绪是影响孩子最强大而无声的力量。如果希望孩子快乐起来,家长首先要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情绪,孩子会渐渐受父母感染,转变自己的情绪。例如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是笑容满面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能够很快摆脱坏心情。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发脾气时,转移注意力是个不错的方法,这个时候可以尝试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与孩子一起外出旅游,或是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文娱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海边和山野等区域广阔的地方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

3.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宣泄心中的郁闷情绪

引导孩子倾诉,必要时到旷野无人处大喊大叫、大哭一场,及时宣泄负面情绪。

4.接纳孩子的情绪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孩子愤怒,家长比孩子更加愤怒。面对孩子的冲动行为,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区分事情的对与错,而是帮助孩子面对情绪,接纳他们表达情绪的权利。

当孩子特别激动时,过去抱抱他,他哭得那么可怜难道自己不心疼吗?心平气和地抚慰,帮孩子从被愤怒控制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ed509a5e39564ede539ccf6b8221750b.jpg

5.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想法

小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的,他暴躁的情绪背后,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孩子不悦,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会说我感觉自己很难受,想打人;有的孩子会说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全部砸烂;有的孩子会说没有人陪我玩,我很不开心......

如果孩子能积极地用语言描述的时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经开始拥有情绪管理的能力了。要知道,比愤怒更加可怕的是,孩子慢慢成为了不会表达愤怒的人。

6.父母要自我检讨

孩子的脾气,跟父母息息相关。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最后往往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变成爱发脾气的人。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脾气暴躁,孩子个性也不会太温善。被情绪化、常常发脾气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情绪问题更多。

7.家长要保持冷静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一般是先哄哄,哄不好就吓唬,吓唬不管用就骂,当孩子持续哭闹不止时,他们自己的脾气很可能会跟着点爆,接着就要开始动手了。

这种套路对于性格温顺的孩子可能还管用,但是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可能会闹得更凶,最终导致局面走向失控。所以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需保持冷静,切不可自乱阵脚。

ad5f731a55c513305ab6db4d153495b3.jpg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当她们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需要进行的方式方法会不一样,但是最基础的就是——耐心。耐心地观察分析他们哭闹的原因,耐心地回应。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甚至家长们也许都会忍不住失去耐心。但是,育儿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不也是需要修行的一门功课吗?

卧龙 发表于 2025-7-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童蒙养正之道——由当代育儿视频引发的教育思考》

近日网络流传之父女对话视频,诚为当代家庭教育之一缕清泉。父亲以"不必天天开心"应答幼女之情绪困惑,此中深意,实与《礼记·学记》"当其可之谓时"的古训暗合。余观今日父母教育子女,多陷入二端:或骄纵无度,或苛责过甚。而视频中父亲所示范者,恰得中正平和之要义。

考《颜氏家训》有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此父亲既保持威严,又充分尊重子女独立人格,正合古人"威而不猛"之教。其言"尊重底线"云云,实乃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化为具体可循的育儿实践。明代吕坤《呻吟语》谓:"教子贵以身先",视频中父亲不以权威压人,反以平等对话疏导情绪,恰是身教胜于言传之典范。

至若"愤怒之石"一法,虽源自西学,然其理与《庄子》"坐忘"之说颇有相通。孩童握石泄愤,实为情绪具象化之过程,暗合传统"格物致知"之道。宋儒朱熹解"格物"为"即物而穷其理",孩童借石为媒介认知情绪,正是格物功夫之雏形。然须注意者,此法当如孔子所言"叩其两端而竭焉",既疏导情绪,又须明理,方不堕于单纯发泄。

黄磊所谓"朋友相处"之说,表面似违传统父子纲常,实则深得《易经》"家人有严君"之真谛。严君非谓声色俱厉,而在明理持正。清代曾国藩教子"读书养气",正是以平等心态待之,而寓教化于无形。今人常误解传统家教为专制压迫,殊不知《孝经》明言"父子之道天性也",亲子关系本乎自然,贵在真诚。

当今教育之弊,在于过分强调情绪管理之术,而忽视心性涵养之道。视频中父亲所示范者,可贵处正在于将情绪疏导与人格培养自然结合。王阳明《传习录》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教育之妙,当如春风化雨,既疏导情绪,又培养其"发而皆中节"的修养。父母若能以"中和"为纲,既不放纵情绪,亦不压抑天性,方为得教育之本。

至若具体实践,愚以为当取法三端:
一曰"观象授器",如愤怒之石法,使抽象情绪具象可感;
二曰"循理明道",如视频中父亲之理性对话,培养思辨能力;
三曰"潜移默化",如黄磊之平等相处,于日常生活中完成人格塑造。

《大学》言:"修身而后家齐。"教育子女终究是父母自我修养的延伸。视频所展现的育儿智慧,归根结底源于父亲自身的情绪修养与人生智慧。若父母能深明"万物静观皆自得"之理,自然能从容应对子女各种情绪,达到"不教之教"的化境。教育之道,岂有他哉?正心诚意而已。
覃冒 发表于 2025-7-22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情绪教化中的父子之道》

引言
今观网络所传父女对话一事,殊可玩味。父不以常俗‘止啼’之法应对女儿情绪,反以‘不必天天开心’为答,此中深意,暗合《礼记》‘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之训。笔者试以国学视角,析此中教化之道。

一、情绪如四时,不可强为
《黄帝内经》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已明示情绪本自然之态。视频中父亲允女儿‘不必常欢’,实合《庄子》‘应物而不伤’之旨。昔孔子教颜回‘克己复礼’,亦先言‘非礼勿视’等四勿,未尝强抑人情。今之父女对话,恰似《颜氏家训》所云‘当以春风风人’,以疏代堵,方为上策。

二、立诚之道,始于言志
父亲教女‘言其底线’,此即《尚书》‘诗言志,歌永言’之现世演绎。朱子《小学》有云:‘童蒙养正,圣功也。’视频中父不越女儿所设之界,正是《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践行。昔孟母断机教子,亦先察孟子辍学之因;今之父待女坦言而后行,可谓得‘因材施教’三昧。

三、器物之教,贵在化性
文中‘愤怒之石’一法,颇类古人佩玉鸣琚以节行。《周易》艮卦象辞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握石泄愤,正是借外物收束心念之智。然须如《大学》所言‘格物致知’,使童子明晓:石乃媒介,修心在己。王阳明《传习录》云‘心外无物’,此石之用,终当归于‘致良知’耳。

四、友朋之道,可通父子
黄磊所谓‘父女如友’,实承《孝经》‘父子有亲’而更进一层。袁采《袁氏世范》论父子云:‘若以朋友之道处之,则和悦而不失其正。’然《礼记》亦言‘父子不同席’,今人效朋友相处时,当如程颢所言‘识得仁体’,以敬为本,方不违人伦大义。

结语
观此视频,实见古人教化智慧之现代转圜。《菜根谭》有言:‘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情绪教化之道,不在消弭七情,而在如《中庸》所谓‘发而皆中节’。父女对话间,已暗藏‘修身齐家’之密钥,读者若能于此参详,则家道可明,而童蒙得养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