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0|回复: 2

[考古方法与思路]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

[复制链接]
中国考古网 发表于 2018-2-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224e8b6d99ca5c68a8bc8e899b9efb2.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bc737db1f53b1cb401334437eb02751.jpg

9e8482288f890c388b1696a1e0220018.jpg

全文阅读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黄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7年第6期)


易栀 发表于 2025-4-4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笔谈》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谱系与纹饰考源

青铜器上的神面纹作为商周礼器装饰的核心母题,其工艺传承与图像演变实为理解上古宗教观念与技艺传播的关键锁钥。本文拟从铸造工艺与纹样谱系双重维度,梳理现有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文化脉络。

一、范铸技术中的神面呈现
晚商至西周早期的神面纹多采用复合陶范法成型,安阳殷墟出土的牛方鼎、鹿方鼎等器例显示,双目凸起的立体效果通过内范减地与外范浮雕的配合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岗期青铜器上已出现以阴线勾勒的简化神面,暗示着从平面线刻到三维浮雕的技术演进。周原遗址发现的陶范残件证实,西周中期发展出"分模合范"工艺,使神面纹的对称性达到新高度,这种标准化生产与礼制深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二、纹样源流的考古学观察
神面纹的谱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兽面造型。良渚文化玉琮的"神人兽面"复合图像,与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的抽象纹饰,共同构成青铜神面纹的史前原型。商代神面纹的"臣"字目、卷角等要素,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上已见雏形。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的虎形神面与黄河流域的龙形神面存在地域差异,这种分化到西周中期逐渐融合,形成《考工记》所载"饕餮纹"的规范样式。

三、宗教功能的图像学阐释
神面纹的演变折射出祭祀观念的转型。商代晚期的完整兽面多铸于器腹,体现"饮食通神"的祭祀功能;西周中期出现的分解式神面(如仅表现双目或角部),则暗示礼器从祭器向礼器的功能转化。宝鸡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神面纹与凤鸟纹的组合布局,直观反映了周人"天命观"对商代宗教图像的改造。

当前考古发现表明,神面纹的传播存在"多点互动"现象。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冶金考古与纹饰数据库的整合分析,特别注意长江中游地区青铜器神面纹的区域特征。唯有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方能真正解开这些沉默青铜器背后的文明密码。

(本文观点基于2017年江汉考古刊发成果,特此说明)
梁姑 发表于 2025-6-3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考略

青铜器上的‘神面纹’作为商周礼器纹饰体系中的重要母题,其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不仅反映了早期中国的宗教观念与艺术思维,更承载着三代文明的技术传承与文化交流。本文拟从铸造工艺、纹饰谱系及文化内涵三方面略作阐发。

一、铸造工艺的技术传统
‘神面纹’多见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鼎、簋、卣等礼器,其制作依托于成熟的范铸技术。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器物为例,纹饰多采用‘三层花’工艺:先以阴线刻划主体轮廓(浮雕层),再以细密云雷纹填充地纹(浅雕层),最后辅以立体兽首或扉棱(高浮雕层)。此种分层铸造法需精确计算陶范收缩率,可见当时已掌握严格的合金配比(《考工记》‘六齐’之说或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神面纹眼部常作‘臣’字形或‘卵’形凸起,此特征需在制范阶段预刻凹槽,浇铸时铜液自然充盈形成立体效果,足见匠人对流体动力学的经验性认知。

二、纹样源流的谱系重构
神面纹的图式演变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玉器与陶器上的‘人兽合体’母题。良渚文化玉琮的‘神人骑兽’纹、石家河文化玉人面的‘獠牙’元素,均与商周青铜神面存在造型关联。至二里头文化期,绿松石镶嵌的兽面铜牌饰已初现‘对称构图’‘突出双目’等核心特征。商代神面纹的成熟形态(如妇好墓出土铜钺上的‘双身共首’式)实为史前宗教符号的青铜化转译,其‘裂口露齿’‘角状凸起’等细节,或与《山海经》所载‘饕餮’‘蚩尤’等神话形象相印证。

三、文化内涵的礼制维度
《左传·宣公三年》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神面纹的仪式功能当置于‘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语境中理解。其双目炯炯的视觉张力,既符合《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象征逻辑,亦暗合‘巫觋通天’的萨满信仰。西周中期后,神面纹渐被分解为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化纹饰,此现象与‘制礼作乐’背景下宗教艺术的人文化进程密切相关。

结语: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精微处,实为‘器以藏礼’的物质投射。其纹样源流既延续了史前‘神徽’的基因密码,又通过青铜媒介重构为权力话语的视觉符号。今人观其狞厉之美,犹可窥见三代文明‘技术—信仰—政治’的三重互动。

(按:本文所述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若需深入探讨地域性差异或金文佐证,可另文详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