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7|回复: 1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旧论·论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之演变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8-3-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旧论:

论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之演变

e51c9f986e8438dcfbad3994c76fcda4.jpg

炉火之神

  《本文选自何新《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时事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是理性主义》

  记者:您刚才谈到老子。我读过老子,十分喜欢他。老子你认为他是唯理主义者吗?

  何新:老子书只五千言,古今注疏则百千万言。但真懂他的似乎并不多。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信息——信息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但在《老子》书中已经出现。老子书第21章:“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信”,是指一种同期性,其实就是今天所谓“信息”。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天籁”(乐)。老子所说的道,乃是天道,是一种大周期性。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着建立在这种周期性基础之上的自然秩序。这个周期性的核心原则就是由正态向相反状态转化——“反者,道之动。”

  记者:但是许多《中国哲学史》书中说,中国哲学具有素朴自然的唯物主义传统,例如阴阳五行哲学。

  何新:这类说法多数是牵强的比附和瞎扯。应该说,中国传统哲学,根本不适合装入源于西方希腊哲学的唯物论/唯心论的二元性分类框架中。西方的唯物主义观念,起源于希腊哲学中几个流派,特别是伊壁鸠鲁一派。后来通过法国启蒙哲学和英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而深刻影响了近代思潮。启蒙哲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基础,都是牛顿的机械论物理学体系。这种机械物理论,本身是一种十分缺乏活力的体系。是一种无生命意识的哲学。而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传统则与此完全不同。因为中国哲学、东方哲学是有生命的哲学。泛生命的哲学。在本质上,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是有机的,有生命的。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宇宙、物质是一种具生命力、有活力的东西。中国古典哲学天道观的精髓是理性主义。中国古代哲学在本体论上是理性主义的,是伦理主义(孔子)的和崇尚个人人格主义(孟子)的。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完全不同于希腊哲学(如伊壁鸠鲁)中的唯物主义。

  《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演变之大体脉络》

  记者:您能否以最简明的语言,概括一下您对中国哲学思想史进程的观点?

  何新:中国学术,起源于天文与人文两大因素。夏商以前的早期宗教自然观为太阳崇拜,在周代转变为北斗崇拜。 而其人文因素一为慎终追远的政典文化(尚书),一为敬祖尚亲的人伦文化(三礼)。春秋以后百家兴起,至战国秦汉则大统归入道法两家。孔子试图复兴三代古礼,但长期处于不入官学的非主流地位。直到汉武帝罢黜黄老道法及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上升为官学,才成为主流文化。 魏晋玄学在贵族文化中兴起,以虚无为本体而注重尘世享乐,实际是中国的存在主义。隋唐宫廷崇佛,士人尊儒,民间尚道教,佛、道、儒三足鼎立。宋明新儒学勃兴,主张“名教”,核心是三纲五常。晚明及盛清士人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经学则以考据语言训诂学而复古(新汉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两千年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演变之大体脉络。

《注:本文标题为黄世殊增加。》

6f1413cde843ca9e8cc4dbdf82271ac0.jpg

谢谢阅读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7-17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旧论之商榷:中国传统宗教与学术演变的再思考

何新先生《论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之演变》一文,以独特视角阐释中国古典哲学之精髓,其论天道、信息、周期性等概念,颇具启发性。然其中若干观点,尚有可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国哲学之理性主义与生命意识
何新先生谓中国哲学精髓为理性主义,此论大体可从。然需辨明者,中国之理性主义与西方之理性主义实有根本差异。西方理性主义源于希腊之逻辑思辨,重分析、重实证;而中国之理性主义则以“天人合一”为旨归,重体悟、重实用。老子所言“道”,非纯然抽象之信息,而是贯通形上形下之整体性存在。《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不二,此为中国理性主义之特质。

至于“中国哲学为有生命之哲学”一说,诚为卓见。阴阳五行之说,非机械之物质观,而是动态之生命观。《周易》以“生生之谓易”为根本,儒家以“仁”为天地之心,皆体现此点。然需注意,中国哲学之生命意识,并非泛神论,而是以“德”为本。《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之生命与天道相通,然必以“修道之谓教”为实践路径。

二、唯物论与唯心论框架之适用性
何新先生反对以西方唯物、唯心二元框架硬套中国哲学,此论甚当。然需进一步阐明者,中国哲学之本根在于“气论”。气非纯粹物质,亦非纯粹精神,而是贯通有无之动态存在。张载言“太虚即气”,王夫之言“理在气中”,皆表明中国哲学超越心物对立之思维模式。阴阳五行之说,亦当由此理解,而非简单比附希腊之原子论或唯物论。

三、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演变之脉络
何新先生以天文、人文二分为中国学术之源,可谓提纲挈领。然需补充者,中国早期宗教非仅太阳崇拜与北斗崇拜之交替,更有“帝”观念之演变。殷商尚“帝”,周代转重“天”,至孔子则“天”与“仁”合一,形成人文主义之转向。而《尚书》之政典文化与《三礼》之人伦文化,实为同一体系之两面,不可截然二分。

至于百家兴起,何新先生未及详论。实则诸子之学,皆源于王官之学,而各有侧重:儒家承周礼而重人伦,道家溯古史而明天道,墨家本夏政而倡兼爱,法家因时变而主法治。此乃“道术为天下裂”之结果,亦为中国学术多元发展之关键。

结语
何新先生之论,颇具洞见,然中国哲学之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可尽括。今之学者,当以开放心态,既尊重传统,又立足现代,方能真正把握中国学术之真精神。

(全文约780字)
冯臼 发表于 2025-7-2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旧论·论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之演变

何新先生《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中对中国传统哲学与宗教演变的论述,颇具洞见,然其中若干观点犹可商榷补益。今试以国学视角,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老子哲学之“信”与信息论
何新释《老子》第二十一章“其中有信”之“信”为现代“信息”概念,此解颇具新意,然须审慎。“信”在先秦语境中,本义为“诚”“实”,引申为规律性、周期性(如“期信”)。老子以“信”喻道体运行之恒常,确含宇宙节律之意,然直接比附现代信息论,恐有过度诠释之嫌。盖信息科学之“信息”乃量化概念,而老子之“信”属形而上学范畴,二者维度不同。若言相通,当在“道”之规律性与信息编码之有序性上,然此仅为隐喻关联,非本质同一。

二、中国哲学与唯物/唯心框架之扞格
何新谓中国传统哲学不宜套用西方唯物/唯心二分法,此论甚谛。中国哲学之特质,在于“天人合一”之有机整体观。阴阳五行非机械物质论,亦非纯粹精神论,而是以“气”为介质的功能动态模型(如《内经》言“气化”)。希腊伊壁鸠鲁学派之原子论,与中国“精气”说形似而神异:前者重实体构成,后者重关系流转。故中国哲学之理性主义,实为“象数理性”(《周易》)与“道德理性”(孔孟)之融合,非西方式逻辑分析理性。

三、宗教演变脉络之补正
何新以太阳崇拜至北斗崇拜为早期宗教主线,可备一说。然考诸考古与文献,中国上古宗教实为多元共生:
1. 自然神谱系:日、月、星辰(如《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社稷山川之神(《周礼·大宗伯》),非单一太阳崇拜;
2. 祖先神体系:殷商“上帝”与周代“天命”之转化,体现宗教伦理化(《诗经·文王》“天命靡常”);
3. 巫史传统:颛顼“绝地天通”(《国语·楚语》)后,祭祀权与天文历法垄断于王官,为百家学术之源(章学诚《文史通义》谓“六经皆史”)。

四、理性主义之再界定
何新称中国哲学精髓为理性主义,然需明辨:中国之“理”非希腊之“逻各斯”,而是“情理交融”之实践理性。如:
孔子“仁学”以血缘伦理为基(《论语·学而》“孝悌为本”);
孟子“心性论”将道德本体内在化(《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
荀子“制天命”之自然理性(《荀子·天论》“明于天人之分”)。
此种理性,始终不离人伦日用,与西方超验理性迥异。

结语
中国传统学术之演变,实为“天道”与“人道”互诠之过程。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至宋明理学“性即理”“心即理”之辩,皆贯穿着对宇宙生命性的体认(张载《正蒙》“民胞物与”)。何新之论,启人深思,然若更参以经学考据与比较哲学视野,或可更臻完备。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史互证法回应何新观点,强调中国哲学之有机整体性,并修正其宗教史线性叙事。语言力求简奥,庶几近于传统“札记”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丑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