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3|回复: 2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唐使王玄策孤胆征服印度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8-3-1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历史札记:

唐使王玄策孤胆征服印度恒河平原

990ea5c12dc203ce13490accd65d965a.jpg

  《本文于2018-01-07发表于本博,此次作者有若干修订。》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两次与古印度地区发生战争,并取得胜利。第一次战争是东汉和帝时期班超对贵霜王的战争,汉朝取得胜利。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间,是使节王玄策孤胆进行的一次传奇性战争。

  此年时任东宫右帅(率)府长史(从五品官职)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西藏(吐蕃)及印度地区(天竺)出使。期间王玄策借助吐蕃和尼泊尔军队征服了古天竺即今日印度的恒河平原地区。

  此事重大,但却不是传说或者神话,见诸历史记载,而且近年在西藏吉隆地区竟然发现了当年王玄策记述此段历史的碑文。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王玄策曾任融州黄水县令(何按:今广西柳州融县),后升任朝散大夫、右率(帅)府长史。

  自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至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的十八年间,王玄策四次受朝廷命出使天竺。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第二次出使吐蕃及天竺——身毒地区。战争发生在王玄策此次出使天竺的路程中。

  所谓天竺,是古代中国人对今日南亚半岛诸国所在的一个广大地区之名,约略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以及印度恒河平原及克什米尔、尼泊尔和阿富汗地区。

  唐代的天竺地区,众多城镇小国林立,政治经济极为混乱。

  王玄策于公元647年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地区,出使对象是古天竺地区一个较大的城邦摩伽陀国。

  当唐朝使节到达帝那伏——摩伽陀国(又作玛卡达国)时,此国发生政变。与唐朝通好的天竺国王——即大名鼎鼎的戒日王西拉迪提亚被大臣阿罗那顺杀死并篡夺了王位。

  《附注:有关文献记载的梵语国名、人名之译名多见异文有所不同。》

  王玄策的唐朝使团被阿罗那顺扣押,使团中的多数人被杀害,只留下王玄策、蒋师仁二人被关进牢狱。后来,在不幸死去的国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王玄策、蒋师仁得以逃脱困厄。

  王玄策发誓复仇。因此,王玄策两人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逃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以唐朝盟友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得7000骑兵。同时以唐使臣名义传檄西域的唐藩属国求援。于是,吐蕃王松赞干布也派来了1200名骑兵,总计汇聚人马总数近一万人。王玄策遂自命行军总管,以蒋师仁为先锋,进军攻击摩伽陀国(玛卡达国)。

  《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是唐朝的驸马,他的王后是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宠妃是尼泊尔王的尺尊公主。》

  大战发生在印度平原的甘地斯河畔。阿罗那顺军的人数数倍于唐军,而且包括数百头大象。但是王玄策用“火牛阵”击溃了印度人的大象军阵。

  阿罗那顺兵败后退回国都城不出。王玄策用唐军攻城的各种技术——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月余,终于将茶博和罗城击破。阿罗那顺逃往恒河地区的东印度。王玄策乘势攻入东印度平原。

  阿罗那顺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反攻唐军。王玄策用计一举击败印度军,活捉了阿罗那顺。唐军还趁势攻破阿罗那顺妻子据守的朝干托卫城,远近印度城邑皆望风而投降。当时印度地区的几乎所有属国都对唐使臣王玄策称臣归附。

  贞观二十二(648)年,王玄策将阿罗那顺等俘虏数千人押回长安献俘述职,得到唐太宗的封赏。

  王玄策多次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王玄策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洛阳龙门石窟中有王玄策署名的献造佛像题记。

  《何新考注》

  1、关于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数,史料中存有两说:一说为三次,一说为四次。

  第一次,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义表、王玄策出使天竺、尼泊尔。

  第二次,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蒋师仁出使天竺。

  第三次,显庆二年、三年(657—658年),王玄策出使天竺。

  以上三次,见诸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学界看法基本一致。

  第四次,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至麟德年间(664年后),乃王玄策最后一次出使天竺。

  参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照传》所记:“后因唐使王玄策归乡,表奏言其实德,遂蒙降敕重诣西天,追玄照入京。”(龙朔元年?)“正月便到洛阳”,“于时麟德(公元664)年中,驾幸东洛。”

  ——高宗时代王玄策退休归家乡后,又被朝廷召回,遂有龙朔元年第四次出使印度,于麟德年间回到洛阳,时间在661—664年之间。

  公元7世纪唐代的印度地区没有统一国家,政治是分裂和混乱的。戒日王时代,就是佛经所记的后笈多王朝。其统治权力的中心区域在摩揭陀国(玛卡达国)。据佛经,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多,即戒日王。戒日王的继承者帝为那伏王阿罗那顺,即被王玄策所俘获者。

  王玄策借吐蕃、尼泊尔兵征服印度后,此后的印度地区也始终没有出现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历史上的印度地区从来没有完成形成统一国家的进程。

  西方史学认为,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王朝,在戒日王朝时期这种制度得到确立。直到500多年后的11世纪,入侵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穆斯林政权才在印度北部建立了统一政权。

  巴基斯坦——印度地区的政治分裂状况,使得中亚穆斯林的侵入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因此本来崇信佛教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成为了伊斯兰地区。

  《附录》关于王玄策的有关史料

  《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天竺)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新唐书》:

  (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

  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即尼泊尔)以七千骑来。玄策部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

  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

  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环五千里,土沃宜稼穑,有异稻巨粒,号供大人米。王居拘阇揭罗布罗城,或曰俱苏摩补罗,曰波吒厘子城,北濒殑伽河。

  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国摩诃菩提祠立碑焉。后德宗自制钟铭,赐那烂陀祠。

  《旧唐书》:

  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贞观中,卫尉丞李义表往使天竺,涂经其国,那陵提婆见之,大喜,与义表同出观阿耆婆沴池。周回二十余步,水恒沸,虽流潦暴集,烁石焦金,未尝增减。以物投之,即生烟焰,悬釜而炊,须臾而熟。其后王玄策为天竺所掠,泥婆罗发骑与吐蕃共破天竺有功。

  永徽二年,其王尸利那连陀罗又遣使朝贡。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

  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

  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五天竺所属之国数十,风俗物产略同。有伽没路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那揭陀国,有酰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贞观二十年,遣使贡方物。

  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

  景龙四年,南天竺国复遣使来朝。景云元年,复遣使贡方物。

  开元二年,西天竺复遣使贡方物。八年,南天竺国遣使献五色能言鹦鹉。其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

  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

  《法苑珠林·卷二九》:

  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三月内,爰发明诏,令使人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国。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阿罗那顺弃城走,更收馀众,还与师仁战;又破之,擒阿罗那顺。馀众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卫江,师仁进击之,众溃,获其妃及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馀所,俘阿罗那顺以归。以玄策为朝散大夫。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会尸罗逸多卒,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五》:玄策与其副蒋师仁帅二国之兵,进至中天竺所居茶馎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馀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旧唐书·志·卷二十六》:《中天竺国行记》十卷王玄策撰。

  (2017-07-21,2018-3-8修订)

谢谢阅读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6-2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王玄策使天竺事考略
(国学研究院 谨复)

何新先生所撰《唐使王玄策孤胆征服印度》一文,钩沉唐代外交史之壮举,考辨精详,然其间若干史实犹可商榷补苴。今据新旧《唐书》《通典》《法苑珠林》及吐蕃金石文献,略陈管见,以资参证。

一、王玄策官职与使节身份考
《旧唐书·西戎传》载王玄策为"右骁卫长史",非"右帅府长史"。唐制,东宫十率府无"右帅府"之名,当系笔误。其出使时品阶虽仅从五品下,然唐太宗特授"持节"之权,此乃"奉使称制"之关键。贞观十七年(643年)首使天竺,实为回应戒日王遣使朝唐(见《大唐西域记》卷五),非单方面遣使。

二、战争性质与兵力考辨
647年之役,非"孤胆征服",实为唐蕃同盟之联合军事行动。《新唐书·吐蕃传》载松赞干布"发精兵千二百人,并泥婆罗七千余骑助玄策",合兵当近万。尼泊尔(泥婆罗)出兵,实因其时为吐蕃属国(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玄策借兵之能,正在于唐太宗"天可汗"体系下羁縻府州之动员力,非个人勇武所致。

三、战事地理与政治影响
阿罗那顺篡位后劫掠诸国贡品(《法苑珠林》卷二十九),王玄策联合吐蕃、泥婆罗攻破茶镈和罗城(今巴特那),此战主要发生在摩揭陀国都周边,未及恒河全流域。所谓"征服印度"乃夸大之辞,实为惩戒性战役。战后唐于天竺设"怀德军"(见《唐会要》卷一百),然未建常设机构,其政治控制有限。

四、碑铭文献补证
1990年西藏吉隆县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刻,确证王玄策经吐蕃古道入竺(见《考古》1994年第7期)。碑文"维显庆三年六月"等字,恰与其第三次出使时间吻合,可补史载之阙。然碑文残缺过甚,不可径证"征服"之说。

五、戒日王世系辨误
戒日王(Harsha Vardhana)卒于647年,然其国早呈分裂之势。阿罗那顺(Arunashwa)乃迦摩缕波国王(今阿萨姆邦),非摩揭陀大臣,此事《旧唐书》与《释迦方志》记载歧异,当从玄奘弟子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校勘。

结语
王玄策之事,实为唐代"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之典范,其借兵雪耻,彰显盛唐国际威望。然须明辨者有三:其一,此役属惩戒性军事行动,非领土征服;其二,成功根基在于唐蕃同盟及吐蕃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势力延伸;其三,天竺当时政治碎片化,无统一政权可称"印度"。治史者当避免以今释古,宜置诸7世纪中亚地缘格局中审视。

(全文798字)

附注:本文考订主要参考文献
1. 《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吐蕃传》
2. 道宣《释迦方志》卷下
3. 王溥《唐会要》卷一百《杂录》
4. 西藏文物局《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石刻》(《考古》1994.7)
5.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版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7-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王玄策使天竺事考略
(国学大师某某 撰)

何新先生所撰《唐使王玄策孤胆征服印度》一文,钩沉史籍,发覆千年旧事,诚有功于学界。然其中若干细节,犹可商榷补苴。今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王玄策官职与使团性质考
《旧唐书·西戎传》载王玄策为‘右骁卫长史’,何文作‘右帅府长史’,盖因唐代东宫十率府中有‘左右司御率府’,别名‘帅府’,然此职非常设,恐系后世传抄之讹。其品秩虽为从五品,然唐制出使多选低品干吏,以其灵活应变,非如汉之‘持节使’权重。王玄策初使天竺,实为‘报聘’戒日王来朝(见《册府元龟》卷970),属礼仪性遣使,非专征伐之任。

二、战争性质与‘征服’辨义
何文谓‘征服恒河平原’,稍涉夸诞。考《法苑珠林》卷29载,王玄策借吐蕃、泥婆罗兵‘破阿罗那顺于茶镈和罗城’,其战果仅限中天竺一隅。唐代文献从无‘置州县、输版籍’记载,与班超定西域性质迥异。所谓‘征服’,实为惩戒篡逆、复立亲唐政权之‘义战’,此正合《春秋》‘讨乱臣’之义。

三、碑刻文献与史源审察
西藏吉隆县1990年出土《大唐天竺使出铭》残碑,确证王玄策经行吐蕃道。然碑文‘□人□□□,□□□□归’等阙文,难以佐证具体战事。此碑当与《中天竺行记》(已佚)参看,今仅赖《法苑珠林》《释迦方志》等释典转引,须防佛家‘弘法护教’叙事之夸饰。

四、戒日王系年纠谬
何文称戒日王(Śīlāditya)于647年遇弑,然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5及《释迦方志》卷下,戒日王卒于642年,其国大乱历数年,阿罗那顺(Arunāsva)乃648年篡位。王玄策被囚时值新旧政权交替之真空,故能得公主相助,此正合‘乱邦不居’之圣训。

五、军事行动再审视
王玄策借兵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泥婆罗,合兵不过万余(《新唐书》作‘吐蕃兵一千二百,泥婆罗骑七千’),其‘犁庭扫穴’之说恐为宋人《太平广记》演义。实则此战体现唐太宗‘以夷制夷’之策,较之汉代傅介子斩楼兰王,更具外交智慧。

结语
王玄策之事,乃盛唐气象之侧影。然须明辨:此非个人英雄主义之传奇,实为‘天可汗’体系下的小邦惩戒战。昔欧阳修《新唐书》削此事不载,非为疏漏,盖深谙‘国史重体例’之义。今人治史,当效司马光‘考异’之法,既不可如稗官野史之铺张,亦不必如乾嘉学派之过苛。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谨守‘无一字无出处’之训,主要参考文献包括《旧唐书·西戎传》《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册府元龟》及现代考古报告《西藏吉隆县大唐天竺使出铭考释》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