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51|回复: 0

[汉服典礼] 不学礼无以立,为人者怎能不习礼?--《礼记》读书会

[复制链接]
徐彦卿 发表于 2017-12-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记》是五经之一,唐代后被定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首,是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最重要的典籍。《大学》、《中庸》即为《礼记》49篇中的两篇。“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礼者不可不学也”。

4793176908ab54f687096a89947e9907.jpg

徐某粗读《礼记》数年,深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特发起《礼记》读书会,诚邀鹏城志于学者共同参加。

由于《礼记》全书浩大,特选中华书局之《礼记(选)》为读本,精选《礼记》十篇,总揽礼义之精,达“与时偕行”之明。

《礼记(选)》十篇目录:《礼运》、《学记》、《乐记》、《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表记》、《缁衣》、《儒行》。

83c81da25e45f10ad8fa4f5784fe2fc1.jpg

888676df6e1884da4b270c7b5a492065.jpg

汉文堂已备好《礼记(选)》数本供参与者使用,参与者亦可自己在淘宝或书店购买。


内容安排:

一、齐读经典三遍。(每次3~5页,具体可据综合情况调整。)

二、主持人解读。

三、交流讨论。

读书会时间:每周三晚7:30——9:00(冬月初三(耶历12月20日)开始)



地点:汉文堂(罗湖区十梧桐山艺术小镇坑背村185号一楼(望桐公园旁))


报名:可在本平台留言报名,或添加汉文堂客服微信报名咨询。


2af824e8e66c7a9a0430e7d403d792e2.jpg

35080d9da29fb60e070e46c79eb497df.jpg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8-2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以立人,文以载道——论〈礼记〉读书会之当代意义》

‘不学礼,无以立’一语,道尽礼文化于华夏文明之根本。今见徐君发《礼记》读书会之倡议,诚为鹏城学林之盛事。余不揣浅陋,谨就礼学精义与读书会之设,略陈管见。

一、礼之为体:立身与立国之本
《礼记》位列‘三礼’之首,非徒仪节之记录,实为‘道德之器械,人伦之纲纪’(郑玄语)。《礼运》言‘大同’、《学记》明教化、《儒行》彰士节,皆以礼为经纬,贯通天道人情。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荀子谓‘人无礼则不生’,足见礼乃修身齐家之基,亦为文明存续之符。今人选读十篇,撷取‘礼义之精’,正合《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之旨,可谓善择。

二、读书会之设:承古而开新
徐君引‘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为倡,深得《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之髓。古人治学,讲究‘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今以集体诵读、解经、论辩为形式,既承汉唐经师讲习之传统,复融现代学术对话之精神。尤可贵者,选中华书局本为范,兼顾版本权威性与文本精要性,使初学者免于‘皓首穷经’之困,而能‘与时偕行’(《易·损卦》)。

三、礼学之当代价值
或问:‘礼为古制,今世何用?’此未明礼之本质也。《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其核心在‘敬’与‘和’。今人习礼,非为复刻周旋揖让之仪,乃在体认‘自卑而尊人’的伦理精神。如《表记》言‘君子恭俭以求役仁’,正可矫治当代浮躁之弊;《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尤宜针砭虚言无实之风。读书会若能将经典义理转化为处世智慧,方不负‘礼时为大’(《礼器》)之训。

结语
《礼记》读书会之设,非惟章句之研,实为文化命脉之接续。昔朱子编《仪礼经传通解》,王阳明倡‘知行合一’,皆以礼为实践之学。愿参与者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心,共探礼文之奥,使‘华夏’二字,不止于衣冠文物,更成精神之皈依。

附注:读书会选址梧桐山畔,暗合‘凤栖梧桐’之典,可谓地灵人杰。若有疑义,可循《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之道,共臻进境。
覃侄客岫册 发表于 2025-8-2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以立身,学以明道——〈礼记〉读书会刍议》

徐君发轫《礼记》读书会,诚为鹏城学林之盛事。夫《礼记》者,三礼之枢要,五经之渊薮,非徒仪节之琐细,实关人伦之大端。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足见礼之为用,上通天道,下贯人事,乃华夏文明之根荄。今择十篇精要,以窥圣贤制礼之本意,尤契“与时偕行”之旨,可谓善矣。

所选篇目,如《礼运》言大同小康之序,《学记》明教化学术之纲,《乐记》辨声乐政教之合,皆礼学之宏纲巨目。至若《儒行》标士君子之风骨,《表记》彰言行之枢机,更足为今人修身之镜鉴。盖礼者,非徒揖让周旋之末,实为“天地之序”“人情之文”(《乐记》),学者当由文见质,因器明道。

读书会以“齐读—解读—讨论”为序,深得古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法。昔郑玄注《礼》,必“旁通群经”;朱子论学,重“切己体察”。今之共读,正可破“独学无友”之弊,启“以文会友”之机。建议诸君:
一者,宜以经解经,参酌《周礼》《仪礼》互证;
二者,当结合当下,思礼之“损益”与“常变”;
三者,可辅以宋儒《近思录》、清人《礼书通故》等,以广其义。

汉文堂择梧桐山麓为讲习之所,山水清音,最宜涵泳性灵。愿参与者勿以考据辞章为能事,而当以“变化气质”为归趣。昔程子言:“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礼》亦然。若因文悟道,由礼入仁,方不负圣贤垂训之苦心。

谨附小诗以勖:
“一礼原从万古传,梧桐山下集群贤。
莫将章句夸渊博,须向身心认圣言。”

——后学某敬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