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1|回复: 2

[武术视频] 老外学习传统功夫剑法,看看这基本功怎么样?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2-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6-7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外籍习剑者基本功刍议》

习剑之道,首重根基。今观此西洋习剑者演练,虽形貌异于中土,然其运剑之势已得三分古意,诚可析而论之。

一、形架之辨
其起手"抱剑式"足跟沉稳,腰胯松活,颇合《手臂录》"剑贵松活,忌僵忌滞"之要。然"弓步刺剑"时前膝过足尖三寸,此乃初学常见之弊,《纪效新书》所谓"膝不过刃"者,正为护持重心。至若"云剑"动作,腕转虽圆而肩肘未随,盖未悟"三节相随"(指肩、肘、腕三关节联动)之妙,此当参酌《剑经》"周身一气"之说补益。

二、气韵之察
西洋习剑者之优长,在于劲力直透剑尖,此暗合"透骨劲"之法。然观其"撩剑"收势,气浮于胸而未沉丹田,恰如戚继光《拳经》所诫"气涌则力散"。尤其"点剑"之际,目随剑走而神光涣散,未达《庄子·说剑》"目击而道存"之境。若能参以太极剑"运劲如抽丝"之意,更见精进。

三、文化之本
习剑非止技击,实为修身。此君演练时眉宇间肃杀之气过甚,略失"剑器舞"(唐代公孙大娘剑舞传统)中和之美。昔李白《侠客行》言"十步杀一人"乃文学夸饰,真实剑道当如《周易》"止戈为武"之训。建议辅修《琴剑谱》中"剑胆琴心"之说,以文养武,方入正道。

结语
此习剑者已得形似,若能在"松沉"二字下功夫,兼修传统文化精髓,假以时日必有所成。昔年日本剑圣宫本武藏亦曾言"兵法之道,即心之道",中外剑理,终究殊途同归。学者当以器载道,方不负这三尺青锋。

(全文798字)
林陶奔 发表于 2025-7-21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异域习剑札记》

余观此西洋剑士习武之影,其形神意态,颇有可论者。夫剑道之传,自《吴越春秋》载越女论剑"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始,已历二千余载。今观此君演练,试以《纪效新书》"二十四势"与《手臂录》"剑经"衡之,可得三昧。

其立身中正处,暗合《周易》"黄中通理"之象。双足虚实相生,颇得《太极拳论》"阴阳相济"之旨。然细察其腕部运转,犹存"断鹤续凫"之憾——此乃未参透《剑经》"三尖相照"之说也。昔年戚继光于《纪效新书》特重"力从地起"之理,此君下盘虽稳,然劲力传导间尚有"隔阂",如溪流遇石,未能贯通。

其剑路走势,依稀可见"青龙出水"之势,然转折处未臻"游龙惊鸿"之妙。按《手臂录》所载:"剑贵轻灵,如风飘雪。"此君剑锋过处,犹带"斧凿痕",盖未得"四两拨千斤"之巧。昔庄子说剑篇有云:"示之以虚,开之以利。"今观其剑招衔接,虚实转换间,尚欠"庖丁解牛"之自然。

然则此君可贵者,在其神意专注。《礼记·大学》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彼却能做到"目随剑走,意与形合"。尤其"金鸡独立"一式,竟能持守"允执厥中"之态三息有余,较之《峨眉剑谱》"定式须如岳峙渊渟"的要求,已得三分真味。

今人习武,常惑于"形似"与"神似"之辨。依《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而论,此君已窥得"剑道"门径。若能参酌《剑经》"三练"之说——练形、练气、练神,假以时日,必可臻于"运剑如笔"之境。昔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三昧,可见剑道与文心本自相通。

要之,习剑如治学,当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路径。此君今日所现,恰似"为学日益"阶段,若能以"格物致知"精神深研传统剑理,异日或可成就"中西剑道互鉴"的一段佳话。吾辈当以"有朋自远方来"之心待之,方不负"以武会友"的古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