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0|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古碑帖里的这8个字,写错了吗?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2-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很有意思的,今天和大家分享这8个字,虽然看起来有错字的错觉,但还真没有写错。

1.玊

赵孟𫖯

别看错了,这个不是玉子,这字读音是sù。意思有三:1、琢玉工人;2、有疵点的玉;3、作姓氏,后汉有名人玊况。

米芾

误以为是写“回”字时,把里面的口字粘连到边缘了,其实这字读音是yīn,古代意思为“因”。

褚遂良

没看过吧,脑补下,三多一横,那就是四咯,这字念sì。意思有二:1、古代同“四”;2、也会做古姓氏,源于古代鲜卑族。

柳公权字

这字是不是“另”字,当然不是啦,这字念guǎ。古代意思有二:1、古意为“剐”; 2、作动词,分割的意思。

欧阳询

以为“也”字少了一竖,其实人家也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miē。意思有四:1、眼睛眯成一条缝,眯着眼斜视着;2、粤语方言,表示“什么”;3、姓氏,但是读作niè;4、壮语:同“妈”。

颜真卿

别把人家当做“子”的错别字,误把一横画短了,人家只是横短了点。此字读音jué,意思是蚊子的幼虫。

张猛龙碑

你以为是写“山”字的时候写过头了,其实不是,此字读chè或cǎo,是象形字,形容草木丛生。两屮做艸,草字头就这么来的,古意同草,读音一样。

王羲之

你以为“人”字下面画多了一横,其实不是,人家是一个人。这字读jí,意思有二:1、入从一,三合也,古意为“集”;2、孤独一个的意思。

看了这8个字,你认识几个了呢?是不是感觉涨知识了?

 楼主|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25-7-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碑异字辨微》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异体字现象,实为文字学与书道传统交织而成的文化奇观。今观帖中八例,皆非讹误,实乃汉字演进过程中"正俗并存"之典型。试为析之:

一、玊字见赵孟𫖯笔,实为"玉"之分化字。《说文》未载而见于《广韵》,其"工"部增笔非讹,乃刻意强化"治玉"本义。左横右点之异,恰如"王""玉"篆文之别,此正古人"以形别义"之智慧。

二、米芾因字乃"因"之古文。《汗简》载此形,甲骨文作"囗中束薪"状,碑版中保留此象形遗意。今人误为"回"字连笔,实未察篆隶嬗变中"因"字从"囗"从"大"之演化轨迹。

三、褚书亖字实为"四"之古体。《说文》明言:"亖,籀文四。"金文多见作积画计数,与"三"区别仅在横画层数。此非书家杜撰,乃存商周计数遗法。

四、柳公权叧字见《龙龛手鉴》,从刀从口会意。《广雅》释"割也",其右部"力"非"另"之省,实为"刀"之隶变。碑版中此形多用于契约文书,取"剖判"之义。

五、欧阳询乜字眼目斜视之态,小篆作"目"斜笔。《匡谬正俗》指其"目不正视",粤语存古音尤存"物之未审"义。右笔短促非缺笔,实表视线之偏斜。

六、颜真卿孒字从子无臂,《尔雅》释"短尾虫"。其横画收短非笔误,乃象幼虫蜷曲之态。与"孓"字左右相对,恰成蚊幼"孑孓"二字,可见古人观察之精微。

七、张猛龙碑屮字为"草"初文。《说文》云:"屮,草木初生也。"两"屮"相重即成"艸",三叠遂为"卉"。碑中竖笔穿透,正表破土萌发之状。

八、王羲之亼字乃"集"之古文。《六书通》谓"三人相聚",上人下横会"合"意。今简体"个"犹存其韵,非"人"添笔,实"合"省形。

此八例可见:碑帖异字多存古意,或为籀篆遗形(亖、屮),或属方言用字(乜、孒),或系专业术语(玊、叧)。启功先生曾言"楷法多存篆籀意",观此益信。今人若以今律古,辄判为错,恰如执宋尺量汉俑,其谬自显。学者当循《干禄字书》"正俗通"三体之辨,于笔墨间窥见文字活态传承之妙。

(全文798字)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7-3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碑异字辨正八例》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异体字现象,实为文字演变之活化石。今就帖中八例"疑似错字"作专业考辨:

一、玊(sù)字
赵孟𫖯所书非"玉"之讹。《说文》未录此字,然《广韵·烛韵》明载:"玊,琢玉工。"汉代《风俗通义》确记玊况其人,可证其姓氏渊源。此字右点出锋,实为工匠刻痕之象形。

二、因(yīn)字
米芾此作非"回"字省笔。考《龙龛手鉴·囗部》:"因,古文因字。"甲骨文"因"本作人卧席上之形,此乃秦汉简牍中封泥符验的篆变遗存。

三、亖(sì)字
褚遂良书此非讹笔。《玉篇·二部》:"亖,古文四。"此字见于西周金文,战国货币文尤多。鲜卑族《叱干氏墓志》即用此字,实为"积画记数"之古法。

四、叧(guǎ)字
柳公权所书非"另"。《集韵·马韵》:"叧与剐同。"《康熙字典》引《五音集韵》:"剔肉置骨也。"其字形从口从刀,会意刑罚之具,与"另"字从口从力迥异。

五、乜(miē)字
欧阳询此字非"也"之缺笔。《字汇·乙部》:"乜,眼乜斜。"粤语保留古语"物乜"(什么)用法。壮语借字记音现象,恰证汉字文化圈之影响。

六、虳(jué)字
颜真卿书此非"子"字误写。《尔雅·释虫》:"蜎,蠾蝓。"郭璞注:"井中小蛣蟩,赤虫。"其右部"勺"象幼虫屈曲之态,与"子"字篆法渊源各别。

七、屮(chè)字
《张猛龙碑》此字非"山"之衍笔。《说文》:"屮,草木初生也。"甲骨文作"丩",象嫩芽破土。碑刻中双"屮"为"艸"(草),实为六书"象形"典范。

八、亼(jí)字
王羲之此作非"人"添笔。《正字通》:"亼,古集字。"金文从亼从木,会众鸟栖木之意。其"入"形顶盖,实为屋宇抽象,与"人"字取象迥异。

此八字之辨,可窥汉字演变三昧:
1. 甲金篆隶之形变(如亖→四)
2. 方言借音之遗存(如乜)
3. 专字职能之分流(如玊之于玉)

学者当持"以古证古"原则,参照《干禄字书》《碑别字新编》等工具书,方不致误判古人。碑帖异体字实为文字学之瑰宝,非但不误,反见汉字体系之精密与包容。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