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9|回复: 0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世情嫌简不嫌虚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2-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作者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译文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是空虚的礼节。

凤杰 发表于 2025-5-24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徵明〈拜年〉诗中的明代社交礼仪批判》

文徵明此诗以拜年名刺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明代中期士绅阶层社交礼仪的异化现象。全诗二十八字间,以"名纸满庐"与"随人投纸"的意象对照,构建出极具讽刺意味的礼仪景观。

一、名刺文化的仪式化困境
"不求见面惟通谒"直指明代士大夫阶层"重仪轻实"的社交痼疾。考《万历野获编》载:"嘉靖间,士大夫投刺用古折束,署名其上。"这种流于形式的问候,实为宋代"门状"传统的异化。文氏以"敝庐"自谦,反衬"满"字背后的礼仪负担,暗合《礼记》"礼之用,和为贵"之本义。

二、世情批判的辩证结构
"嫌简不嫌虚"五字堪称诗眼,其修辞机锋直指人性弱点。王阳明《传习录》有云:"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文徵明揭示的正是这种心为物役的社交焦虑。诗中"我亦随人"的自嘲,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形成跨时空对话,展现士大夫在礼俗约束下的精神困境。

三、书画语境中的互文解读
现存文徵明行书作品中,多见简札往来。其《致王宠札》云:"适小冗,不及面别。"可见诗中所讽即其日常生活。这种"知行悖反"恰是传统文人的生存智慧——以艺术化的方式批判自身所处的文化体系,与徐渭"戏谑见真"的批判精神一脉相承。

此诗的价值,在于用日常礼仪解构了儒家"克己复礼"的严肃性。今日重读,犹见其现实意义:当微信拜年沦为群发套路,文徵明四百年前的叹息,依然在叩击着每个时代的社交迷思。
黄池母 发表于 2025-7-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年》一诗品鉴札记

文徵明此作以拜年名刺为切入点,实为明代士林交际生态之微缩景观。诗中"名纸朝来满敝庐"之"敝"字尤堪玩味,既状寒舍之谦称,又暗讽礼数堆砌之虚浮,与尾句"虚"字形成意象呼应。考明代吴中风俗,正旦"飞帖"之风盛行,文氏《甫田集》中多载此类社交观察,此诗可视为士大夫对世俗礼仪异化的清醒认知。

首句"不求见面惟通谒"直指明代士绅交际之变。据《万历野获编》载,嘉靖年间苏州府"刺字大如掌,锦轴装潢",名刺已异化为身份象征。文氏以"满敝庐"与"投数纸"对举,揭示礼俗沦为形式主义的悖论——当问候变成纸笺的物理堆积,情感交流反被物质载体所遮蔽。这种批判性思考在其《满江红·漠漠轻阴》中亦有体现:"算人生、新愁易积,旧欢难继。"

"世情嫌简不嫌虚"七字尤见洞见。文徵明晚年号"停云生",其《停云馆帖》题跋常言"宁拙毋巧",此诗正延续其反对虚文缛节的美学主张。值得注意的是,画家身份使其对形式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尤为敏感——正如其在《拙政园图咏》中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这种艺术观投射到社交领域,便形成对虚礼的深刻反省。

此诗艺术手法上采用"以实写虚"之策。名纸满屋的具象描写,恰反衬人情之虚空;"随人"二字更点破群体无意识的盲从。文氏书法素有"铁画银钩"之誉,此诗语言亦如其书风,简劲中见锋芒。相较于同期吴门诗人唐寅的纵逸,文徵明始终保持着"温醇典雅"的批判姿态,此诗正是其"外柔内刚"人格的文学呈现。

今人读此诗,当思数字时代之"点赞""转发",与明代飞帖何异?文徵明早于五百年前便道破:当交际沦为形式表演,再精致的礼仪也难掩精神的贫瘠。此诗历久弥新处,正在于其对人性异化的永恒警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 2025/8/3/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