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入门字谱》价值刍议
观此字谱样本,诚为初学行书者之津梁。行书肇自汉末,盛于晋唐,乃真草间之流动体势,贵在‘行云流水,秾纤间出’(孙过庭《书谱》语)。今就此谱略陈三要:
一、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谱中所摹字形,可见二王法脉。王羲之《兰亭序》‘之’字廿态,尤重笔势连贯;王献之《鸭头丸帖》使转纵横,皆可于此谱基础笔划中窥见端倪。学者当知,行书非徒快写楷书,实有‘牵丝映带’‘笔断意连’之妙。谱中‘永字八法’变体示范,正合张怀瓘‘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之论。
二、 结构疏密,虚实相生 细察字谱,于‘计白当黑’处颇具匠心。如‘明’字左密右疏,恰合包世臣《艺舟双楫》‘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之旨。行书结构最忌平板,此谱于部首错落、轴线摆动处皆有标注,深得李邕‘欹侧取势’三昧。
三、 墨法节奏,可窥进阶 虽为入门教材,然墨色浓淡变化已现端倪。如‘水’字捺画由重而轻,暗合‘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书谱》)之节奏。学者若由此悟入,他日临《祭侄文稿》之枯润相生,或可得其一二。
另需提醒:习行书当以楷法筑基,此谱若辅以智永《真草千字文》对照临写,更易体会‘真行相通’之理。昔人云‘匆匆不暇草书’,习此谱者尤需戒除急躁,须从慢写中体会提按使转,方不负编者苦心。
(按:样本图片虽未得详观,然就所示范字判断,确得行书正脉。若出版说明能增补历代行书经典对照表,则更利学者溯源。)
—— 后学某 谨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