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7|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2-1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中锋笔尖运行的轨迹在笔画的正中点,特点是点画厚实圆满。

2、偏锋侧锋特点形方单薄。

3、藏锋笔画运行将终时,将笔尖往复逆收,使笔锋势发而不露。

民国《习字入门》之行书

4、露锋笔画运行将终时,按笔后逐渐提笔出锋,锋尖渐离纸面,在纸上留下剑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迹,也就是锋芒毕露。

5、落笔笔刚刚向下按压着纸,多为运笔之始。

6、收笔一笔画或一字完成时,笔锋要离纸而去,多是运笔之末。

7、顿笔按笔于纸上,又稍加上下运动,势如敲钉入木。

8、蹲笔按笔向下如顿笔,但用力较轻,有如蜻蜓点水,人之轻轻下蹲。

9、提笔拔笔高起,但不离纸,使写出的笔画轻细。

10、按笔将笔用力压下,使写出来的笔画粗重,与顿笔,蹲笔不同之处是不含轻微的上下运势。

11、方笔下笔时笔尖朝笔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收笔时,逆去逆收,笔画留在纸上呈方形。

12、圆笔运笔时,笔杆垂直,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画呈圆形。

13、过笔笔锋由此到彼,提笔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称走笔。

14、顺笔从上向下,从左向右行笔。

15、逆笔与顺笔方向相反。

16、留笔行笔终末嘎然煞住,不使飘忽,不顿,不蹲。

17、折笔笔锋随棱角写出而带方角的点画,称为折笔,即所谓“折似成方”。

18、转笔笔势随圆势圆转回旋,写出不带棱角的点划,称为转法,即所谓“转以成圆”,古称此为围法。

19、回笔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叫回笔。

20、衄笔笔向与回笔相同,亦是转返,只是回笔用圆转法,衄笔是逆向拉回,缩而不折,势如蜗牛入壳。

21、抢笔悬空作一折笔,然后迅速落纸,也就是悬空摇掷而落,即虚抢。

22、峻笔行笔快而有力。

23、涩笔行笔慢而有力,笔势艰涩,如以锥画沙,泥路推车。

24、挫笔笔顿后稍提,使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点画之转角处,笔势慢且涩,壮似错齿。

25、驻笔行笔中间稍停即走,即少驻。此法与顿、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后者稍停即走。

26、纵笔过笔与提笔相结合,即在过笔中渐渐将笔提起,凡竖、撇、捺等收尾出锋而不藏者皆为纵笔。如纵鸟出笼去而不返。

27、战笔在长的笔画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擞、战栗地走势。

梁姑 发表于 2025-6-27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书运笔二十七法阐微》

行书之妙,全在笔端。今观民国《习字入门》所载二十七法,实为古人千年笔法精粹。余不揣浅陋,试为诸君剖判其要。

一、中锋与偏锋之辨
中锋用笔,如锥画沙,笔锋常在点画中行,故能"屋漏痕"般浑厚。偏锋则侧笔取势,如"折钗股",虽得峭拔之姿,然失之单薄。王右军《兰亭序》"之"字三变,正见中侧转换之妙。

二、藏露方圆之变
藏锋如君子含章,露锋似侠客出剑。颜鲁公《祭侄稿》藏锋蓄势,米南宫《蜀素帖》露锋取妍。方笔取隶意,圆笔得篆法,苏东坡"石压蛤蟆"体,实乃方圆并用之典范。

三、提按顿挫之度
提按犹如呼吸,顿挫宛若吟哦。黄山谷《松风阁》长撇如撑舟,是谓"提笔千斤重";褚河南《雁塔圣教》点画似坠石,正所谓"按笔九鼎沉"。至于蹲笔、驻笔之别,恰似乐音之休止,当于《书谱》"乍显乍晦"处体味。

四、转折衄战之机
折钗股而转屋漏,此二法最见功力。张旭《古诗四帖》回锋如惊蛇入草,怀素《自叙帖》衄笔似渴骥奔泉。至若战笔之法,当参颜书《刘中使帖》,笔锋震颤间自生金戈之气。

五、疾涩纵抢之妙
疾涩二势,实为笔法玄关。蔡邕《九势》云:"涩势在于紧𫘝战行",观《石门颂》摩崖可见其奥。抢笔虚势,尤见书家胆识,杨凝式《韭花帖》空中作势处,最得"孤蓬自振"之趣。

结语:
此二十七法,非机械规程,实为活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势",学者当于《阁帖》中揣摩诸家笔势,终可悟"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之三昧。若拘泥成法,反失书道活趣,慎之慎之。
陈尤状 发表于 2025-7-1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书运笔二十七法阐微》

行书之妙,全在用笔。今观民国《习字入门》所载二十七法,实为古人笔法精要。余不揣浅陋,试为诸君剖判源流,明其理趣。

一、中锋与偏锋之辨
中锋用笔,如锥画沙,笔锋常在点画中行,此篆籀古法也。观颜鲁公《祭侄稿》,浑厚处皆中锋使然。偏锋则取侧势,羲之《兰亭》"之"字末笔,侧锋取妍,然过之则流于单薄。藏锋如太庙之钟,浑穆庄严;露锋似出鞘之剑,英气逼人。二法相济,方得《圣教序》刚柔之妙。

二、提按顿挫之变
提按犹如呼吸,董其昌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观米南宫《蜀素帖》,提处若蝉翼,按处如坠石。顿笔如高山坠石,蹲笔似蜻蜓点水。苏东坡《寒食帖》"年"字横画,先顿后提,气韵生动。挫笔之法,尤见黄山谷《松风阁》转折处,如屋漏痕,自然天成。

三、方圆转折之趣
方笔取隶意,圆笔得篆法。观《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方处见骨力,圆处显筋脉。折笔成方,转笔成圆,此二法实为北碑南帖之别。赵孟𫖯《胆巴碑》妙在方圆并用,刚柔相济。抢笔虚势,最见怀素《自叙帖》草法;战笔涩进,尤显张旭《古诗四帖》神采。

四、疾涩动静之衡
峻笔似惊雷闪电,涩笔如逆水行舟。蔡邕《九势》云:"涩势,在于紧𫘝战行之法。"颜真卿《争座位》得此三昧。驻笔如音乐休止,纵笔似飞鸟出林。王铎行草,常见驻笔蓄势,纵笔宣泄,节奏分明。

结语:
二十七法非孤立存在,实为有机整体。昔人云"笔法千古不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者当以《兰亭》《祭侄》为法,细心体味。如钱泳《书学》所言:"学书者既知用笔之法,尤贵炼腕。"愿诸君于墨池笔冢间,参透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未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